朱祁鈺力挽狂瀾保住大明,為何沒有得到好的評價,只因他做錯一事

朱祁鈺在明朝皇帝中,應該算一個很不錯的皇帝,他臨危受命,力挽狂瀾讓明朝沒有淪落為第二個北宋,他在任8年,兢兢業業,任賢用能,一改英宗時期的頹廢積弊,讓明朝出現了短暫的復興。而他的歷史評價卻不是很高,死後連皇陵都入不了,只因為他做錯了一件事。

朱祁鈺力挽狂瀾保住大明,為何沒有得到好的評價,只因他做錯一事

撿漏上位的皇帝

朱祁鈺的皇帝如何而來,大家都知道。也先手握“皇帝”王牌,隨時可以威脅大明王朝,對於俘虜朱祁鎮,只要他不是皇帝,就不再能起到作用了。所以想要不受也先威脅,就必須得讓他手中的皇帝過期。這成了大明朝要立新皇帝的背景,而朱祁鈺能上位有兩個因素:

  • 外部環境背景:瓦剌虎視眈眈,明朝京畿之地危在旦夕,此時需要一個成年皇帝來主持大局。
  • 內部交換籌碼:朱見深為太子,將來皇位仍然傳給朱祁鎮一脈。
朱祁鈺力挽狂瀾保住大明,為何沒有得到好的評價,只因他做錯一事

朱祁鈺一開始是不想當皇帝的,他並不是謙虛,而是真的不想當,原因是太危險了。

  • 當皇帝就得主動率兵出征,路途辛苦自不必多說,搞不好,可能也被抓去當俘虜了,幾年回不了家。
  • 目前敵軍就在家門口虎視眈眈,隨時準備打進來,京城萬一不保,自己這個皇帝沒有幹多久,滅國的責任卻要算到自己頭上。

安全第一,但此時也由不得朱祁鈺不願意了,在於謙等眾大臣的堅持下,朱祁鈺終於“自願”接任了皇帝崗位。

朱祁鈺力挽狂瀾保住大明,為何沒有得到好的評價,只因他做錯一事

有了新皇帝,百姓心中有了主心骨了,在於謙的運籌帷幄下,北京保衛戰成功打贏了。朱祁鈺一開始推辭皇位,看到的只是皇位上辛苦,而他忽略了皇位的魔力,這種“天下第一,誰敢不服”的感覺,讓無數人上癮。皇位的隱性極大,一旦上癮就會主動復吸,而且很難自動根除。

朱祁鈺一生最糊塗的一件事

朱祁鎮與朱祁鈺兄弟從小一起長大,關係溫和,如果沒有正統14年的那場意外,朱祁鈺或許會永遠安心做他的藩王弟弟,逢年過節,來給他的皇帝哥哥拜會。然而歷史巧合把他們兄弟推到了命運的十字路口。朱祁鈺也不能例外,他也沒有逃過皇位的癮。


朱祁鈺力挽狂瀾保住大明,為何沒有得到好的評價,只因他做錯一事

第二年,也先覺得朱祁鎮沒有什麼用了,於是提出要把明英宗送回來,儘管朱祁鈺並不想讓他回來,但在孫太后與于謙等大臣的勸說下,朱祁鈺還是接回了明英宗,將他囚禁在南宮內。

這事,其實大臣們意見也不大,畢竟朱祁鈺已經是皇帝了,而且幹得也不錯。但朱祁鈺這時卻動了換太子的念頭,他希望江山能傳遞給自己的後代。

他先試探性的問司禮太監金英,曰:“七月初二日,東宮生日也。”英叩頭雲:“東宮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日。”上為之默然。”

金英雖然是宮中老資格的太監,經歷朱棣、仁宗、宣宗三朝;朱祁鎮上臺後,將他趕了下來,由王振代替了他的職務。而朱祁鈺上臺後,恢復了金英司禮太監一職,按說金英應該對朱祁鈺有感激之心,但在太子問題上,金英還是選擇了支持朱見深。

朱祁鈺力挽狂瀾保住大明,為何沒有得到好的評價,只因他做錯一事

後宮也不支持換太子。朱祁鈺沒有得到司禮監的支持後,又向皇后汪氏表達了這個意思,結果汪皇后也不同意(朱見濟不是汪氏之子,而是杭氏之子),朱祁鈺在汪皇后處吃了閉門羹後,直接將她廢除了,改立朱見濟的生母杭氏為皇后。

前朝也不同意換太子。朱祁鈺在兩處都受打擊後,便不敢貿然在朝堂上提出換太子,於是,朱祁鈺採用了曲線救國的策略--賄賂大臣。

果然有錢能使鬼推磨,朱祁鈺隔三差五就給內閣大臣賞賜,同時含蓄地表達自己想換太子的意思。景泰3年,朱祁鈺再次提出換太子,而此時于謙、王直、胡濙、陳循這些最重量級的大臣都不表態,連孫太后都沉默了。

朱祁鈺力挽狂瀾保住大明,為何沒有得到好的評價,只因他做錯一事

在大家的沉默下,朱見深被廢,改立朱見濟為太子。只可惜,朱見濟第二年便夭折了。之後的5年,朱祁鈺都沒有一個兒子降生,景泰8年,朱祁鈺病重,大臣提議再次立朱見深為太子,卻遭到了朱祁鈺的拒絕。

再後來,奪門之變發生,朱祁鎮復位。朱祁鈺一個月以後去世了。如果朱祁鈺當初沒有易儲風波,朱祁鈺去世後,朱見深繼位,或許史筆會給他更高的評價。

《明史》

《菽園雜記》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