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惠州近鄰廣州,東莞,深圳,地理位置這麼好,GDP卻這麼低呢?

餘丹59399578


惠州和東莞同樣挨著廣深,但是GDP卻差這麼多,這是為什麼了?

1.東莞地理位置比惠州好,東莞處於廣深中間,廣九鐵路和京港高速都經過東莞,當年香港的資本就這樣沿著鐵路和公路由深圳轉移到東莞,惠州與廣深實際上是三角之勢,惠州與深圳之間是京九鐵路,建成很晚,而且也是先經過東莞,惠州與廣州還沒有直接鐵路相連,與廣深的緊密程度比東莞差多了,所以並未有承接太多產業轉移(相對東莞)。

2.惠州的石化區影響,惠州大亞灣石化區導致過去房價長期低迷(最近幾年才漲起來),大家對石化區都比較敏感,不想靠的太近。

3.惠州博羅、龍門等地多山,大規模搞建設發展成本高,而東莞相對地形就好多了。


小羅說深圳


惠州最深刻的體會是白白浪費自己的優勢!臨近去深圳的幾條路都是烏煙瘴氣髒亂差,又堵車。別的不說,弄條好路,深圳那邊過來買房的一大把,可惜啊,可惜。惠州自己不爭氣,領導又沒眼光,靠著深圳那一塊髒亂差。惠州總以為自己能行,不用靠深圳東莞輻射。以為自己能行,其實自己搞的工業園沒有多少企業入住。舉個例子,靠近東莞的五個鎮,石灣,園洲,龍溪,潼湖,瀝林。石灣緊抱石龍大腿,橋都修過來三條了,園洲緊靠石排石龍也把開發重心放在東江邊,瀝林城區是過了謝崗馬上是,這三個鎮發展重心放在東莞輻射上,發展都還算不錯,特別是石灣,使命抱著石龍大腿,發展變化最大,龍溪發展重心北邊,靠著博羅縣城發展,發展中心地帶離東莞邊十幾公里,沒啥人也沒啥廠子,連房地產都幾乎沒有。潼湖就更慘了,那麼平的地那麼好的地段就是不修路。重心靠著惠州城區和陳江去發展。靠著深圳坪山那條路,多髒多亂,紅綠燈那個多,那個車堵得,怎麼能吸引深圳人呢?自己重點發展的仲愷高新區,說實話廠子真沒幾個,如果把這種重點扶持的工業區放在深圳或者東莞邊上,結果肯定不一樣。在中國,以政府駐地為中心區向外擴展的思維太嚴重了。惠州應該把東莞深圳周邊的道路基礎設施弄得像樣點,不愁沒有發展,特別是現在深圳東莞大量企業外遷的情況下。可是目前來說惠州沒有這個打算。


濯水心清


惠州、東莞對於深圳香港的區位優勢相差不大,東莞算十分,惠州也能九分,惠州相對東莞的優勢是有海岸線資源,東莞的優勢是既靠近深圳還靠近廣州(增城),但為何惠州近年與東莞的差距在拉大呢?個人看法是惠州當年失誤在引進大亞灣石化項目上,這個項目在當年來看舉足輕重,但位於黃金海岸線的上風水上,明顯是以犧牲周邊甚至整個惠州環境資源價值為代價的,以至於該項目的下風向幾十平方公里成為不宜居也不宜業的區域,白白糟蹋了惠州之於東莞的稟賦優勢,揚長成了抑長,可以假設,如果沒有石化廠,承接港深產業及人口轉移要比目前尤其未來好許多。惠州市在發展定位與戰略方向上都存在極大失誤,比如,早就應該將城區向深圳和海岸線靠攏,目前,臨深區域依靠房地產提升不了太高土地價值,因為沒有中高端產業輔助,臨海的大亞灣又遭到石化項目的影響抑制了本可以特別值錢的土地價值。惠州當前只有一條路可以走,就是重視臨深區域城市規劃及與深圳的交通在內公共配套銜接,引進無汙染產業項目,從而提高土地價值。惠州市主城區以東、以北廣大地區環境保護為主。


品山達人


雖然惠州鄰近深圳,東莞,廣州,有著大亞灣,大亞灣核電站,馬鞭洲的碼頭,而且又還離香港這麼近,怎麼看起來都是有著各種各樣的地理優勢,發展的勢頭應該會好過東莞,經濟各種飛漲,但是惠州其實還是礙於地形問題,難以和廣州有很深的聯繫,而且想和東莞一起發展的話,惠州自身又沒有先天的優勢,難以發展高新電子產業,重要的是人口沒有東莞那麼多,所以本身的勞動力資源就非常的稀缺了。

剩下的就只有深圳這個大城市了,其實深圳確實對惠州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遷移了一部分產業下來,不過因為惠州的特點就是環境比較好,所以房產會開發的比較厲害,用來吸引深圳的投資者,本來房產行業就不太穩定,所以GDP波動也比較大。

再加上現在經濟的發展各地區都處於轉型中,發展速度有所放緩的節奏,深圳對於惠州的扶持和惠及是需要一個非常長的時間的,畢竟惠州走的路線似乎不是生產類型的。也就只要等深圳和惠州兩邊真正的對接上的時候,惠州的經濟發展就會更加的快速和穩定,畢竟惠州還有這很好的環境,人口也不多,適合養老的。


我愛湛江


首先這個問題我認為要分成 惠州對於廣州深圳 和 惠州對於東莞 兩個問題來看。

第一個問題惠州對於廣州深圳 GDP較低,就不用了說了,一個省會,一個特區,從任何角度都沒有對比價值,不需要討論。

關鍵就是和東莞的對比,東莞的GDP差不多是惠州的近兩倍,為什麼會和東莞也有這麼大差距呢!

首先是區位原因,惠州區位相對東莞沒有任何優勢,雖然東莞和惠州的區位都是非常好的,但東莞的地理位置很明顯是要稍微優於惠州的,這也就造成了廣深交通交流時必過東莞,間接帶動了東莞的交通發展,大家都知道要想富,先修路,於是東莞自然就獲得了較多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因此也帶動了東莞的發展!

第二個原因是政策和機遇的原因,八九十年代時,東莞從惠陽地區分拆出來成為地級市後,經濟政策非常開放,吸引了大量港臺工廠,進而港臺工廠帶動了東莞本地工業發展,東莞形成了家家戶戶開工廠的模式,帶動了整個東莞的進步。而同時期的惠州雖然建設了一個仲愷高新技術開發區和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但是工業引進方面設置門檻太高,導致一大批工業被排除在外,政策上沒有東莞開放主動,因此也錯過了港臺投資上的進駐高潮期!

第三個原因和運氣有一定的關係,惠州早期城區主要是在惠城西湖附近和惠陽淡水區域,都是發展服務業的,在大力拓展大亞灣新城時,原本花了很多年大力氣引進了一個當時全國最大的汽車外資項目,後因政策原因被國家領導否決了,造成了大規模的投資資金逃離,直到21世紀初才恢復過來。這個歸根結底有一定的運氣原因。

最後說下惠州的經濟發展,惠州GDP雖然相對東莞不高,只有3800多億(2017年),但是惠州的經濟質量相對於全國很多GDP比自己高的城市要好很多的,比如唐山市,GDP差不多是惠州兩倍,然而財政收入卻比惠州還低,再比如揚州,淄博,台州,南寧洛陽,襄陽,包頭,鎮江,臨沂等城市,GDP都高過惠州,財政收入卻低於惠州,財政收入相對於GDP是更真實的!


惠州說


惠州太自私了!只顧發展市中心,不管下面的縣城!人家博羅縣靠著東莞發展多好啊!而他卻偏不讓!其實人家博羅早就想獨立了,脫離惠州成為廣東省博羅市!那時惠州算個球啊!


中果仁鵝


說到底改革開放後這批先發展起來的城市都是依靠人口紅利,其中包括廣州和深圳。東莞的GDP的確是惠州的兩倍,但人口也是惠州的兩倍。


惠州曾經作為深圳和東莞的老大,地理位置可以說得天獨厚,完全具備發展成大城市的條件,為什麼現在卻比不過周圍的東莞深圳呢?

這裡就必須提到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後提出的先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也可以解讀成先讓一小部分人先富起來,東莞和深圳也是受益於這個政策的福利。 惠州地理位置太大,如果改革開放初期選擇發展惠州,而不把東莞和深圳劃出去,那麼多半會出現貪多嚼不爛的情況,就是哪裡都發展不好。


把東莞和深圳獨立出來,城市面積小,人口更容易集中,城市化建設更加容易,也更容易形成規模化的現代化城市,深圳和東莞就像新區試驗基地,成功了可以帶動周邊整體經濟。

惠州作為深圳和東莞的老大哥。雖然前些年地理位置大是短板,但現在來看卻是優點。這幾年也能看到惠州政府的進步,再加上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我相信惠州的未來會一片光明。
自住投資惠州東莞中山可以私信我。


小二樓視


一是客觀因素。發展區位是分圈層的,核心圈層和外圍圈層之間的區位差別是本質性的。不幸的是,廣州深圳是核心圈層,東莞也是準核心圈層,而惠州是外圍圈層。對於外圍圈層,經濟輻射沒有到你這裡,你再使勁也沒用。二是主觀因素。惠州的地理位置好,惠州自己看到了,別人也發現了。於是惠州曾有一陣子特別火,是在九十年代上半葉,出現了房地產開發熱。這段世間是中國出現的第一次房地產泡沫,當時有三個地方最典型:海南、北海和惠州。房地產泡沫破裂後,惠州經濟曾經一蹶不振。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了東莞現象,東莞依靠民營經濟,快速發展起來,而惠州還在舔房地產泡沫留下的傷口。

最近10年,是惠州快速發展的時期。惠州的後發優勢得到很好的體現。石油化工和電子信息是惠州的兩大支柱產業。從產業結構看,惠州還是處在珠三角的外圍地帶,還沒有融入核心圈層。核心圈層的融入,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需要有一些特殊的舉措。但一些特殊舉措是與現存的產業佈局相矛盾的。特殊舉措就是推進與深圳的一體化,向海發展,儘快成為一個濱海城市。但惠州的濱海地區已經成為一個石化工業區,已經很難再成為一個大城市區了。要把工業區變成城市區,一是城市中心要轉移,二是工業區要遷移,這都是惠州目前辦不到的事情。惠州發展區位最好的地方變成了石化工業基地,這既是歷史的選擇,也是歷史的遺憾。發展石化工業,是不得不的選擇,是塊肉骨頭,有肉,也有骨頭。它橫亙哪裡,既產生可觀效益,又阻礙惠州更大的發展。


鳳凰花兒開


雖說挨著深圳廣州,但卻挨著深圳廣州的大郊區。珠三角城市的發展邏輯很簡單,要麼挨著廣深港澳等中心城市的核心區域,要麼處於兩大核心城市之間的必經之路。任何一個核心城市去另外一個核心城市都不經過惠州。所以惠州位置尷尬。


口刀B口刀


惠州的城市發展是一個傻缺的方式,各個區域沒有一個集中發展,然後拼連成片的格局,現在是啥都想幹,到處亂幹,最後是啥都爛尾,集中條件一年能幹好的事情最後是全市一起亂幹五年十年還沒幹完,這種行政風氣不可能吸引人和留住人。還有就是不做不錯、少幹少錯的態度猶其囂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