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白髮高堂抗疫,湖北此地遊子欲歸來

為抗擊疫情,全國開始了“一省包一市”的策略。

不知是巧合還是有意,重慶對口支援湖北孝感。

“問君祖籍在何方?湖北麻城孝感鄉。”老一輩重慶人大都知道這句話。對重慶人來說,十之八九是“湖廣填四川”的後代。

此時重回祖裡,與曾經的鄉人共同抗疫。這和孝感的地域文化,很是對路子。

當白髮高堂抗疫,湖北此地遊子欲歸來

中華孝文化,千百年來一直作為倫理道德之本受到推崇禮讚。孝感是全國唯一以孝命名而又因孝揚名的城市,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中董永賣身葬父、黃香扇枕溫衾、孟宗哭竹生筍的動人傳說之地。自明清以來,在史書中有記載的孝感孝子有493位。

孝感處於湖北東北部,長江以北,漢江之東,距武漢市中心約60公里,距武漢天河國際機場僅30公里,長期與武漢資源共享,這次抗擊疫情也是風雨同舟。

孝感是中國孝文化之鄉,名字起初源於“孝子昌盛”,名曰“孝昌”。五代時期因帝王名諱,改為“孝感”,一直至今。孝感有麻糖有米酒,但無須提及,此處僅一個孝字,就足以體現孝感的千秋大義。

百善孝為先,孝感之“孝”,孝感天地。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我國現存最早家書,就出現在孝感雲夢,雲夢睡虎地秦墓中兩件木質“木牘”,是現保留最長的秦代木牘,詳細記錄著遠行人的珍貴家信。孝感兒女無論走多遠,都走不出故鄉的記憶,一封家書說不盡,臨行兒女幾開封。

隨著時間的沉澱,此地孝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越來越強。上世紀90年代末,孝感藉助豐富的“孝文化”歷史和內涵,重塑以“孝道”為核心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迄今孝文化節已舉辦十餘屆。

孝感因“孝”得名,以“孝”傳名。孝感把建設中華孝文化名城作為城市發展定位,目前全市以孝命名的企業205家,孝文化產品涉及17大類,註冊與孝文化有關的商標284件。孝感人把“孝”高懸頭頂,永駐心底。

孝感把“不孝不是中華好兒郎”寫進《村民公約》,“不孝不能入團入黨”成為約定俗成的標準,“不孝不能提拔重用”獲得廣大幹部認可。在孝感如不講求孝道,所有人都看不起,也混不下去。

“至孝至誠、圖強圖新”已經成為孝感的城市精神和氣質風貌,孕育出一位位“孝星”,也推動形成享譽全國的“道德高地”。一位位孝行模範、一個個孝行故事,猶如一朵朵嬌豔美麗的花朵,盛開在孝感的村村落落,傳遍在祖國的天涯海角。

據不完全統計,孝感近些年先後有80餘人獲“中國十大孝親敬老楷模”“全國敬老愛老助老模範人物”“中國好人榜”等國家級榮譽,全國範圍內具有重大影響的先進典型40餘人。

這些孝感人身上,詮釋著孝老、愛親、敬業、誠信、廉潔、友善等價值觀,閃耀著時代和人性的光輝,匯聚成了孝感的“群星現象”。

當白髮高堂抗疫,湖北此地遊子欲歸來

疫情襲來的時候,很多外地孝感人在還未封城時選擇回鄉。父母高堂在上,正值艱難時刻,老人年老體衰,他們都想陪在老人身旁,彼此共燭光。有些事情無需教育,因為這是人的本能,流淌在血液裡,深植於骨髓中的一種本能。

孝感封城後,天南地北的孝感子弟捶胸頓足,涕淚橫流。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此時的老媽媽,在家中是否安然無恙,這時也許他們耳畔想起的是京劇《四郎探母》的曲段,“楊延輝坐宮院自思自嘆,想起了當年事好不慘然。我好比籠中鳥有翅難展,我好比虎離山受了孤單。我好比南來雁失群飛散。”

真愛無疆,孝善恆久。重在承諾,貴在堅守。父母在,故鄉在,孝感人講究為父母日日端茶倒水,夜夜洗腳搓背,於細微處見精神。誰若感覺自己對父母還可以,請你有時間去孝感,比比差距在哪裡。

人之偉大可轟轟烈烈、功蓋千古。也可平平凡凡、不進經卷。孝感人用普通而又樸實的信念,詮釋著孝行天下大愛無疆,激起千萬人心中的漣漪。孝感人對工作愛崗敬業,對父母知寒問暖,用真心、真情、真誠在生命的琴盤上,默默演繹著一曲上善若水的頌歌。

春風常化雨,萬物生光輝。“孝道”成為孝感最熱詞,也成為“孝感元素”和“孝感符號”。孝感人認為孝親反哺須趁早。古人曾慨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少壯之時,胸懷遠大,志在四方,專注於建功立業,總覺得回報高堂來日方長。可想沒想過,年邁的雙親能不能夠等候到那一天的到來呢?

此時,孝感疫情趨向放緩,遠方父母每天都報送平安,外地孝感人心旌震撼,牽腸掛肚,忘不了粗茶淡飯將我養大,忘不了一聲長嘆半壺老酒,都說養兒能防老,可兒山高水遠他鄉留,此時的父母再苦再累不張口,孝感兒女清歌和淚唱,願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