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是改掉孩子壞習慣的最好時期,心理學家:只需一個支點

我們學校的網課已經開設了一段時間了,也在網上改作業改了一段時間,有的作業簡直看不下去,字跡潦草,而且紙上隨意畫了一些符號。於是給家長髮短信,讓家長監督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有家長私信我:

  • 上學的時候,孩子還有作息規律,現在完全日夜顛倒,晚上熬夜寫作業,第二天早上睡在床上聽課。
  • 我家孩子現在越來越懶了,在學校還有體育課,現在完全不鍛鍊,開學後怎麼有好的身體學習呢?
  • 我家孩子這段時間在家,也不知道做點家務活,不聽課的時候,就抱著手機癱在沙發,怎麼辦?

從上述問題,我們可以發現,疫情期間,孩子和家長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然而挑戰的背後往往都是機遇。給學生和家長帶來諸多困擾的延長假期,恰恰是改掉壞習慣的最好時期。而且,心理學家說,這不難,只需要一個支點而已。在斯蒂芬·蓋斯《微習慣》裡說到:

“你養成好習慣,它會為你指明一條新路,讓你重拾自信,給你希望,它還是個絕好的基礎,可以在上面建起很多東西。”

疫情期間,是改掉孩子壞習慣的最好時期,心理學家:只需一個支點

一.改掉壞習慣的誤區

1.用“禁止”強迫孩子改掉壞習慣。上個星期,我的女兒被我打了一下。因為我這段時間發現女兒只要一無聊,就趴在廚房玻璃門上舔玻璃。廚房的油煙大,玻璃門上吸附著好一些頑固油漬。上個星期,我又看到一次,我對女兒說:“不能這樣。”你猜怎麼著,女兒換了一扇門開始舔。我說再舔我就打手了。女兒裝作沒聽見,我打了她的手一下,她的確是不舔門了,她開始用舌頭探索廚房的一切,包括灶臺,冰箱門,甚至是小桌子。女兒用狡黠的眼光看著我,我知道,她這是在故意激怒我,試探我的底線。

我知道說“不”的方法和打手的方法,都已經失效了。我必須換一個方法,幫助女兒改掉這個習慣。經過這件事,我還意識到另一個問題。<strong>孩子自從有自主意識開始,在他漫長的人生中,會經歷好幾個叛逆期,對於叛逆期的孩子,用禁止的方法,非但不能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還會引發矛盾,破壞親子關係。

此外,用“禁止”的方式,還可能會引發<strong>負面強化作用。

你越是不要孩子做什麼,孩子做什麼越來勁。所以“禁止”這個方法並不是什麼時候都起作用的。

2.給孩子戴“帽子”,認為孩子“意志力”不強。很多家長到辦公室來抱怨,說自己的孩子沒有毅力,也就是說意志力不強,做什麼都容易半途而廢,見難就退。經常在家和父母制定學習計劃制定的好,但是執行了兩三天,至多一個星期就堅持不下去了。

心理學家曾經做了一項研究,發現意志力其實受到多種因素影響:遺傳因素,努力程度,感知難度,消極情緒,還有血糖水平等等。但是好在意志力就像一塊肌肉一樣,可以通過科學的訓練,增強人們的意志力。對於孩子來說,除非生來就是意志力特別強的人,或者通過一定的科學訓練,才會變成一個意志力強大的人,強大到聽父母一說,就改掉了自己的壞習慣。如果孩子本身就不是意志力很強的人,又沒有經過這方面的訓練,改掉一個壞習慣真的不容易。不要說孩子,大人都是這樣。

3.認為孩子不是不能改,而是不想改,否定孩子改變的意願。

其實有時候孩子也會因為自己的壞習慣而感到苦惱,比如說每次考試不檢查試卷就交卷,結果不該錯的又失分。或者寫作業忍不住想要拿手機聽歌,然後聽著聽著就走神,作業來不及寫,只能熬夜。又或是明知道奶茶對身體不好,又忍不住在上學時候買一杯。其實大部分孩子都是向好的,只是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因為我們的動力是波動的,有時很強大,有時又很微弱,所以持續性不長。


疫情期間,是改掉孩子壞習慣的最好時期,心理學家:只需一個支點

二.改掉壞習慣,只需要一個支點

既然我們想要改掉自己壞習慣的意願是波動的,意志力又是有限的。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呢?斯蒂芬·蓋斯說:

“人們無法讓改變的效果持久時,往往認為原因在於自己,但其實有問題的並不是他們本身,而是他們採用的策略。”

我們只要搞清楚我們的大腦運作的方式和規律,然後找到科學的方法,順應大腦的規律,我們就可以改掉壞習慣,培養出好習慣。

一.為什麼我們改掉壞習慣這麼難?

為什麼有的孩子嚴重拖延,為什麼有的孩子總是戒不掉汽水?如果要把這些壞習慣在孩子的大腦中找到對應的話。就不得不簡單講一下大腦的構造。我們的大腦每天要處理很多很多事情,如果每一件事情都需要大腦處理信息的話,我們的大腦很快就會疲憊不堪,然後死機。所以我們的大腦很聰明,用兩個區域來分擔著些信息,一個是前額皮層,一個是基底神經。前者負責臨時決策,後者負責重複性的工作,節省精力。

當孩子的某個行為一直重複的話,就被基底神經記住了,這比每次都要有意識權衡再選擇決定如何做,更加高效,節省能量。所以這就是我們養成習慣的原因。這也是壞習慣不容易改變的原因:當前額皮層,也就是我們的意識,想要做出全新的改變時,它會耗費大量的精力和能量,這時,我們的基底神經就開始了重複性的工作,接管我們的大腦。

所以,理解了這一層,問題就簡單了,我們的目標很簡單,<strong>如果想要改掉一個壞習慣,最好的方式,是培養一個好習慣,然後擴大好習慣的影響。我們只要在我們的大腦中建立並且強化特定的神經通路,然後強化它就可以了。


疫情期間,是改掉孩子壞習慣的最好時期,心理學家:只需一個支點

2.用微習慣對抗壞習慣

用辯證的思想來看待這個世界,你不僅會發現很有趣,而且會發現很多解決問題的角度。比如說你覺得孩子很拖延,這個習慣不好。換個角度來說,我們只需要培養一個相反的習慣就行了,讓孩子按時起床。假設孩子寫作業很馬虎,我們就培養孩子寫完作業主動檢查的習慣。

<strong>黑暗的反面,是沒有燈。驅除黑暗的辦法,就是點燈。這就是解決問題的切口。

既然我們的大腦喜歡穩定,不喜歡變化。大腦會因為我們的情緒波動,決策糾結,做一個大的決定而感到精疲力竭。<strong>我們只需要做出一個很小很小的改變,實現從無到有的改變,讓大腦以一種很舒服的方式接受這個變化。然後不斷地重複,增強這個迴路,就可以了,這就是微習慣。

舉個例子,孩子在大考前,往往有打雞血的幾天,然後做出了很龐大的複習計劃,比如每天晚上寫完作業後,再做兩張卷子,複習好幾門學科。結果還沒堅持兩天,發現特別困難,又回到了老樣子。不僅如此,還對自己感到特別不滿,否定自己,陷入惡性循環。

之所以難以堅持,就是因為設定的目標實在太大太多了,我們的身體和大腦感到疲憊的時候,就又恢復原有的學習模式,還特別影響自己的信心。這時候,我們只需要改變一點就行了,把任務改成很小很小的一點。如果每天背20個單詞很難,那就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每天背2個就行了。

這樣就算忘掉了任務,在睡覺之前,把眼睛閉上的時候,就可以完成任務。這不僅讓我們感到完成任務的快樂,幫助我們的自信,還有非常驚喜的一點,好強的人們,總是不會只滿足於背2個單詞的,可能每天就背掉5個單詞了。但是要注意一點,不要盲目提高我們的任務量,哪怕你超額完成了任務。我們要保持相當一段時間,然後經過審慎地考慮後,再提高任務量。

當孩子能夠持續一段時間,每天早起5分鐘,當孩子能夠持續一段時間,每天背掉2個單詞,或者每天喝一杯水。這個奇蹟的種子就已經種在孩子的大腦中了。家長只需要每天看護這個種子慢慢長大就可以了。你會驚喜地發現,孩子建立了越來越多好的微小的習慣,並且聯結成網,而那些令我們苦惱的壞習慣,早已被好習慣代替。

疫情期間,是改掉孩子壞習慣的最好時期,心理學家:只需一個支點

三.給家長和孩子的幾條建議

俗話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家長如果想要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寒假是最好的時期。我們只需要一個支點,那就是微小好習慣的培養。

第一步,先確定孩子的壞習慣是什麼。然後找到對應的好習慣。

第二步,將這個好習慣不斷壓縮,找到最簡單的執行辦法,幫助孩子跨出這一步。

第三步,鼓勵孩子堅持下去。微小的光,也會點染巨大的光明。

家長在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的時候,也可以做一些輔助性工作:

1.家長言傳身教 家長搞清楚了這套方法後,可以和孩子一起培養微習慣,互相監督完成。比如孩子每天背3個單詞,家長每天就做3個俯臥撐。堅持一段時間後,父母和孩子給彼此一些鼓勵。然後家長再引導孩子,既然這件小事能夠堅持下來,那麼其他的事情也可以堅持下來,讓孩子決定再增加一些其他需要培養的好習慣。孩子一旦嚐到了完成任務的甜頭後,就會停不下來。家長需要提醒孩子,不要盲目提高任務量,在孩子提高任務量未完成時,幫助孩子調整心態回到原來的任務設定上。

階段性的記錄後,家長和孩子可以做一次彙報,看看這段時間的改變和收穫。增強孩子改變的信心。

2.觀察與及時幫助孩子調整 家長在幫助孩子養成習慣的時候,要多鼓勵,少批評,尤其是:“我看你根本改不了”的話,有可能會讓孩子自暴自棄。孩子在養成好習慣時,如果遇到一些問題,無法堅持下去,家長要幫助孩子找到問題的原因,是因為任務設定過高,還是將任務設定的太僵化,比如說必須上午背掉單詞,又或是同時培養多個習慣,分散了注意力,損耗了意志力。

斯蒂芬·蓋斯說:“前進的第一步總是最重要的。”讓我們動起來吧,幫助孩子變的更好,也讓自己變得更好。


疫情期間,是改掉孩子壞習慣的最好時期,心理學家:只需一個支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