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病害发生率”逐年增高!提高对虾抗病能力是养殖成功的关键

随着南美白对虾养殖业的发展,放苗量、放苗密度都逐年提高,但病害所导致低成活率一直困扰着广大虾农。近几年,主要以虾肝肠胞虫病、白斑综合征、急性肝胰腺坏死为主要病害。其中病毒病为例,是目前对虾病害中危害最大的疾病。病毒性疾病发病急,危害大,而且抗菌素药物治疗无效,病菌、病毒二重感染后,很快就会出现暴发性流行病害。病毒一般经鳃和口腔进入虾体内,破坏对虾的造血功能和消化功能,导致对虾死亡。因此,提高对虾抗病能力,是促进对虾健康生长的重中之重。

对虾“病害发生率”逐年增高!提高对虾抗病能力是养殖成功的关键

根据近几年,南美白对虾病害发生情况,主要分区防控重点如下:

1、华南主产区。包括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的对虾种苗培育及高位池、土池和季节性大棚对虾养殖区,重点防控虾肝肠胞虫病、白斑综合征、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偷死野田村病毒病、条件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传染性肌坏死病、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桃拉病、黄头病等。

2、华东主产区。包括浙江、江苏和上海的对虾种苗淡化标粗及土池、小棚和高位池对虾养殖区,重点防控虾肝肠胞虫病、白斑综合征、偷死野田村病毒病、条件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急性肝胰腺坏死病、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传染性肌坏死病、黄头病、桃拉病等。

3、华北主产区。包括山东、河北、天津、辽宁的对虾种苗培育、淡化标粗和对虾土池、室内工厂化和小棚养殖区,重点预防虾肝肠胞虫病、白斑综合征、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偷死野田村病毒病、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黄头病、条件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肝胰腺细小病毒病、桃拉病、传染性肌坏死病等。

4、内地淡水养殖区。包括湖北、湖南、安徽、云南、四川、河南、新疆等内地省市自治区的土池、精养池和季节性大棚对虾养殖区,重点根据种苗来源地及当地克氏原螯虾、罗氏沼虾和其他甲壳类传播的病害情况,防控白斑综合征、虾肝肠胞虫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偷死野田村病毒病、条件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传染性肌坏死病、桃拉病、黄头病等。

对虾“病害发生率”逐年增高!提高对虾抗病能力是养殖成功的关键

那么,如何提高南美白对虾抗病力,促使对虾快速健康生长,具体养殖原则应掌握“早期壮苗,中期防病,后期强化营养”三个方面:

1、前期健苗:部分养虾户习惯于虾苗长到3cm以上才喂幼虾配合饲料,有的虾苗投入20天后才喂饲料,利用虾池肥水的基础饵料生物养虾。这对于南美白对虾来说是很不科学的,虾苗刚从育苗场放入虾池养殖,如果营养跟不上,就会给整个养殖过程带来病害。如果在虾苗入池后立即加喂少量的免疫球蛋白动物性饵料,可以提高虾苗对外界刺激的应激能力,显著提高虾苗成活率。

2、中期防病:由于南美白对虾摄食量大,投饵量可按其生活习性进行调整,每天可投喂5次~6次,白天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35%,晚间投65%。每餐拌料投喂龙昌胆汁酸,按每公斤饲料添加2g的比例拌在饲料中,以提高虾体的抗病力,促进对虾肝胰腺健康。 

3、后期催肥:在中期的养殖基础上,加大投饵量,特别是在对虾摄食旺盛的傍晚和深夜,加强高效优质配合饲料的投喂,并增加投喂次数,适当提高虾塘的池水盐度,促进对虾蜕壳和硬壳,这样可以提高商品虾的质量,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但此期间由于生长速度快,容易出现营养性疾病,因此抗病保健也不能忽视。

4、病害防治:引发虾病的原因多种多样,一旦暴发,常引起大面积死亡,是长期困扰养虾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在发病期间一般都很难找到立竿见影的有效办法,以预防为主便被视为最根本的途径,养殖过程中需对水体定期消毒,增强防范意识,发现异常,及时找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处理,提前消毒预防,有备无患。

对虾“病害发生率”逐年增高!提高对虾抗病能力是养殖成功的关键

另外,各养殖场应根据场区条件、投资强度、养殖规模、期望产出,选择合适的防控方法,包含养殖前准备、苗种选择放养、养殖期管理的各个环节,具体技术的运用可归纳为96字的12项技术要诀,下面给各位养殖朋友分享:

(1)布局建场,风险莫忘;(2)生产规划,安保先抓;

(3)池塘整备,清消到位;(4)早纳先净,培水充分;

(5)检疫测毒,精选苗源;(6)标粗转料,平稳过渡;

(7)分级定密,合理放养;(8)虾鱼搭配,生态防病;

(9)培菌投糖,絮团加强;(10)精细投喂,少吃多餐;

(11)验水刮底,勤测勤调;(12)查生测长,依诊控防。

以上述技术要诀为指导,因地制宜地进行多种技术方案的集成组合,将显著提升养殖场的防控水平,有效防控南美白对虾病害,提高南美白对虾抗病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