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新冠病毒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疫苗研发也有新进展

今天下午,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举行二十七场。

浙江在新冠病毒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疫苗研发也有新进展

浙江省最新的疫情 “五色图”显示:高风险的县(市、区)为0个,较高风险的县(市、区)为2个,中风险的县(市、区)为5个,较低风险的县(市、区)为8个,低风险的县(市、区)为75个。

浙江在新冠病毒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疫苗研发也有新进展

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孙黎明 展示最新的“五色图”

相对于2月18日,新的“五色图”各县(市、区)变化情况主要是:

1.较高风险降为中风险(5个):江干、鹿城、乐清、瑞安、瓯海。

2.中风险降为较低风险(7个):余杭、慈溪、龙湾、永嘉、泰顺、秀洲、温岭。

3.较低风险降为低风险(8个):萧山、鄞州、余姚、东阳、义乌、椒江、黄岩、玉环。

4.全部县(市、区)为低风险的市(6个):湖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丽水。


据省卫建委副主任孙黎明介绍,当前,我省防控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我们仍不能丝毫放松,面对返工复工疫情防控的新形势新变化,各地要及时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不断巩固成果,扩大战果。要突出防控策略的精细化、区分度,坚持把基层防输入、防扩散作为着力点,坚决做到“两手都要硬、两战都要赢”。

记者提问:疫情发生后,省里第一时间组织开展了应急科技攻关,这些攻关项目目前进展如何?


浙江省科技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宋志恒:疫情发生以来,我厅先后在病毒溯源、病毒传播、综合救治体系、快速检测、对症药物疫苗研制、中医药治疗等方面,启动了两批共6大类新冠肺炎应急攻关项目和4个应急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集中优势开展联合攻关,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科技支撑。

在综合救治方面,我厅对攻关项目给与全力支持,浙大一院的抗病毒药物治疗、人工肝治疗、微生态调节等方面的反复验证完善,增加了营养支持、心理干预等治疗和干预手段,专门设置了重症患者护理内容,形成了新冠肺炎的浙江诊疗经验,为全省以及全国的救治工作提供了借鉴。

我们组织了浙江省中医院、省立同德医院牵头开展了中西医防治和中医药治疗专项攻关,初步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在缩短疗程、加快恢复有较明显的优势,对重症转轻症有较好的作用,制定的7种中药防治处方已经获得药监部门批准。

在诊断试剂研发方面,围绕如何缩短检测时间、提高检测准确度等实施了新型冠状病毒快速诊断技术及试剂研发项目。杭州医学院团队开发完成了新冠肺炎病毒核酸的诊断试剂盒,抗体检测试剂已在欧盟完成了注册备案,下一步将陆续投产。

在疫苗研发方面,我们支持了省疾控中心、浙大一院、杭州医学院等企业合作开展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等多种技术研发路线,并持续推进毒素分离、工艺改进、动物实验等关键环节,这些研究均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重组蛋白疫苗方面,经第一批实验小鼠测试,已经产生抗体;灭活疫苗研发已筛选到第四代疫苗毒株。

目前科研人员正争分夺秒,努力攻克难题,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疫苗研发的周期比较长,必须尊重科学规律。

另外,我省在新冠病毒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西湖大学浙江省结构生物实验室利用冷冻电镜技术成功解析了新冠病毒受体——ACE2的全长结构。昨天凌晨,西湖大学再次发布科研成果,解析了全长ACE2与新冠病毒S蛋白受体结合域的复合结构,对发现和优化阻断冠状病毒进入细胞的抑制剂有重要作用,也进一步提振了我们打败病毒、战胜疫情的信心。

记者提问:现在各地都在努力复工复产,但是更难的是帮助企业尽快释放产能。请问你们有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


舟山市定海区副区长 刘世君:疫情防控期间,我们第一时间对全区所有企业进行全面排摸,开展分类指导,分类施策,全力当好企业店小二,全区抽调了144名干部,组建了36个企业复工防疫服务组,下沉到镇街道、产业平台和重点企业进行一对一的服务指导,重点帮助企业在做好疫情防控等工作的基础上,全面释放产能。

结合我区产业的状况,我们制定并落实了小微企业帮扶16条和支持服务业发展20条等政策举措,全力帮助企业解决抵押登记融资等实际困难。

为水产加工等贸易企业解决贸易纠纷,由贸促会出具疫情不可抗力证明,我们还专门为企业开辟物资运输绿色通道,帮助企业保住外贸订单,持续稳定生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