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上億身家“遁入空門”的劉景崇,出家已5年,他找到佛了嗎?

佛在哪裡?

在《西遊記》裡,唐僧問:“徒弟,我一路向西,這裡風景很美,若是相近雷音不遠路,我們好整肅端嚴見世尊。”

孫悟空笑說:“還早著呢!”

唐僧又問道:“悟空,你說用幾時方可到?”

悟空道:“你自小時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還難。只要你見性志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

是呀!"心中有佛,所見皆佛"。

放棄上億身家“遁入空門”的劉景崇,出家已5年,他找到佛了嗎?

一天,宋代蘇東坡到金山寺和佛印禪師打坐參禪。蘇東坡覺得身心通暢,好似已打通任督二脈,於是問道:‘禪師!你看我坐的樣子怎麼樣?’‘

“好莊嚴,像一尊佛!”禪師回答,蘇東坡聽了非常高興。

佛印禪師接著問蘇東坡道:‘學士!你看我坐的姿勢怎麼樣?”

蘇東坡從來不放過嘲弄禪師的機會,馬上回答說:“像一堆牛糞!”

佛印禪師聽了也很高興!無言以對。蘇東坡心中以為贏了佛印禪師,於是逢人便說:“我今天贏了!”

消息傳到他妹妹蘇小妹的耳中。蘇小妹對哥哥蘇軾說:“你輸了!禪師的心中有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糞,所以你看禪師才像牛糞!”

蘇東坡啞然,方知自己禪功不及佛印禪師。

放棄上億身家“遁入空門”的劉景崇,出家已5年,他找到佛了嗎?

那麼,自己禪功不行,欲要修行,是不是一定要“遁入空門”?

佛追求的是六根清淨,在佛語中指的就是放下。但是誰又能真正看破紅塵呢?

放棄上億身家“遁入空門”的劉景崇,出家已5年,他找到佛了嗎?

公元前64年,漢明帝劉莊夢到了一個高大的金人,它頭頂金光,站在宮殿的中央,他欲要詢問,那金人就騰空向著西方飛去。次日,他問群臣解夢。大學士說“西方有神,名曰為佛,陛下看到的大概就是佛吧”。

於是,漢明帝對於佛念念不忘,就派遣使者去天竺求取經書,還在洛陽建立了第一座廟宇白馬寺,佛教也正式傳入中國。

放棄上億身家“遁入空門”的劉景崇,出家已5年,他找到佛了嗎?

在漢明帝看來,佛在西方離得太遠,不如將他引入,來到我的身邊。所以,他心中有佛,在位期間,招撫流民,救濟貧農,興修水利,使得吏治清明,境內安定,民安其業,戶口滋殖。因此,劉莊及其子漢章帝劉炟在位時期,被史稱“明章之治”。

放棄上億身家“遁入空門”的劉景崇,出家已5年,他找到佛了嗎?

而另一個人,原是佛山市南海區某服裝企業原總經理劉景崇。他放棄了百萬年薪的嘈雜生活,換上一身布衣隱居終南山。

2015年8月3日,農曆六月十九,劉景崇剃度出家,他說:“機緣所至,我見到紹雲老和尚後,一下子感覺慈祥的老人猶如外公一樣,心生歡喜。”剃度儀式後,師傅給他改了法名為衍定,號繼慧。

放棄上億身家“遁入空門”的劉景崇,出家已5年,他找到佛了嗎?

而在此之前,劉景崇也是從一個銷售員一步一步打拼起來的,十幾年的努力也沒有白費,做到了某企業的總經理位置,還有一位美麗的妻子和一個3歲半的兒子。一家人過的很幸福。

但是,隨著劉景崇遁入佛門,這一切都被徹底打破了。

2015年,本不信佛的他跟幾個朋友相約,一起前往終南山燒香拜佛。原因是朋友當中有一個是他的客戶,十分信佛。他為了和這個客戶談好生意,便要一同前往。

而就在參拜時,劉景崇見到德高望重的紹雲老和尚,心中一下感覺他跟慈祥的外公一樣,感覺十分親切,全身上下暖暖的。

回來之後,劉景崇開始反思這些年這麼拼命賺錢到底是為了什麼,幾個月之後,劉他終於想通了。8月初,他不辭而別,驅車來到終南山。

放棄上億身家“遁入空門”的劉景崇,出家已5年,他找到佛了嗎?

一個星期後,劉景崇的妻子帶著孩子來到了終南山,看到住在一個茅草屋當中的劉景崇,他就在門口蒲團上打坐。妻子還以為劉景崇是玩玩而已,想勸他回家。但是劉景崇跟他們說自己已經皈依佛門,自己已經放下了,他現在不是劉景崇,而是衍定。

之後,他的妻子十分生氣,帶著兒子回去了,沒過多久,他們兩人就離了婚。

從此,劉景崇就在終南山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簡樸的修行生活。

在劉景崇看來,若要佛在心中,就要親身行動,誠心遁入空門。他真的看破紅塵了嗎?

很顯然,漢明帝比劉景崇的禪功高得多,所以,修行不一定要遁入空門,而剃度出了家,未必就能做到心中有佛。

放棄上億身家“遁入空門”的劉景崇,出家已5年,他找到佛了嗎?

什麼是“看破紅塵”?

偶時有聽到有人說“看破紅塵”了,看透人生了,在這個世界再沒有什麼值得牽掛了。

他們真的是看破紅塵了嗎?其實他們只是不再把一切喜怒哀樂放在心上,把“看破紅塵”當成了遭遇挫折之後,消極悲觀的一種處事態度。

在我看來,“看破紅塵”並非是叫我們啥事也不管,也不是一種消極悲觀的處事態度,恰恰相反,它代表著一個人更高的頓悟境界。

放棄上億身家“遁入空門”的劉景崇,出家已5年,他找到佛了嗎?

“紅塵”一詞最初出自東漢班固的《西都賦》:“闐城溢郭,旁流百廛,紅塵四合,煙雲相連。”此處用“紅塵”兩字十分形象地描述出當時西都繁華熱鬧的景象。

後來,因為紅色是中國傳統的最愛。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有寫紅色對聯、封紅包的習俗,甚至穿紅色的衣服象徵著喜慶吉祥。於是,“紅塵”成了象徵著一切世俗的快樂,代表人們的慾望和追求。

而佛教對“紅塵”又有一個全新的認識。佛教的“塵”來自梵語pajas,意為汙染,泛指外部一切能被我們感知和認識的事物。由此佛教認為“紅塵”指的是世間萬物,認為世間萬物皆為虛幻。

後來,“看破紅塵”成為了佛學常用語,是指在人生過程中因某種機緣對塵世中的事情進行了自我透徹的感悟,是一種自我思維突破的過程。他的真實含義就是看破世間萬物的一切幻象,洞悉、明瞭世間萬物的實相,從而達到“無我”的一種狀態。

放棄上億身家“遁入空門”的劉景崇,出家已5年,他找到佛了嗎?

所以,“看破紅塵”並非是指消極的處世態度,也不是指叫人逃避塵世,拋下責任,而是代表一個人更高的頓悟境界。

就如我之前說過,我們需要正確理解,世間恩怨,生生不息,看破紅塵是看破紅塵的浮躁,看破自己的狹隘,看破對社會的誤解,看破煩惱的不真實,讓自己具有幸福感和快樂,敢去走人生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