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更容易抑郁?心理学:这可能是“分享教育“造成的

我是一个爱掉眼泪的人,做节目的时候,经常别人还没哭,我就掉眼泪了。——崔永元

A和B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她们到了同一家公司上班。

  • A在公司里的人缘特别好,大部分同事都特别喜欢她,她也很乐于给公司里的同事提供帮助,常常加班,在很多公司内部的评比中也常常获得奖励。
  • B则是一个我行我素的人,每天基本上到点就打卡回家,和周围的同事基本上也只保持一些工作上的往来,很多同事都不喜欢她,但她在工作上也没有什么失职的地方,大家也不好说什么。

你认为A和B谁的抑郁程度更高呢?

崔永元在《鲁豫来了》节目里说过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见他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告诉他,你应该去看看城门的那个小丑,他特别快乐。

这人对心理医生说,那个小丑就是我。


好孩子更容易抑郁?心理学:这可能是“分享教育“造成的


不管是在生活里、工作中,我们似乎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好人往往过的都不那么快乐。

好人更容易与他人产生共情,更愿意给他人提供帮助,他们值得更多的快乐。

可为什么他们会成为“抑郁“的宠儿?


这个世界对“好人“不是特别友善

有一天,公司在一个周末举行了一次线下活动。

A和B都休息,周末刚好有个同学聚会,A很期待这一次活动,她一直都是班级里很被喜爱的人。

刚好公司的活动有一个很重要的看板落在办公室里了,于是活动负责人员分别打电话给了住在公司附近的A和B,询问她们是否可以帮忙取一下送到活动现场。

B很果断的拒绝了。如果去取看板,A可能就会错过这场班级聚会,虽然内心很不情愿,但她还是答应了。

如果你是这个故事里的A,在你的小时候,是不是也有着这样类似的经历。

你藏在房间里有一个很旧但你很喜欢的玩具,可能对你来说,它不只只是玩具,更像是一个可以对话的朋友。

有一天你的弟弟妹妹,或者一个朋友发现了这个玩具,对它产生了兴趣,可是你舍不得将玩具交到其他人的手里。

这时候妈妈走过来对你说,

你是大姐姐,要懂得跟人分享。


好孩子更容易抑郁?心理学:这可能是“分享教育“造成的


在你交出玩具的那一刻,你似乎体会到了一种自我牺牲的快乐。

可没有人在意,这个玩具,对你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后来,分享变成了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可是告诉别人,自己需要些什么,却变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


  • 为什么好人更容易抑郁?

如何理解好人容易抑郁背后的心理机制?

我们可以从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克莱茵的偏执分裂心位和抑郁心位来理解这一个现象。

什么是偏执分裂位置?简单点说,就是当你觉得快乐到飞起时,你就是处于正面的偏执分裂心位;而当你感到很绝望、焦虑、心情down到了谷底时,你就是处于负面的偏执分裂心位。

而抑郁心位则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状态。

克莱茵认为,一种健康的情绪模式应该是流动的,能够从负面的偏执心位进入到抑郁心位,再由抑郁心位进入到正面的偏执心位。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流动循环。

比如说,一个小朋友,得到了一块巧克力,他瞬间感觉到幸福到飞起(正面的偏执心位)。他正兴奋时,妈妈告诉他,这块巧克力要和弟弟分享,这时候,如果他的情绪处于一种不流动的状态,那么他就会直接拒绝妈妈的要求,甚至采用哭闹的形式来表示绝对的反抗(负面的偏执心位)。而如果他的情绪处于正常的流动状态,那么他可能就会把巧克力分给弟弟一半。虽然这件事情不是那么愉快,但这是有意义的,而且我也有一半的巧克力(抑郁心位)。(孩童首先出现的是偏执分裂心位,随着俄狄浦斯情结的产生发展出现抑郁心位)

当一个人处于偏执心位时,主要的情绪体现为焦虑或狂喜;而处于抑郁心位时,就会产生抑郁的感受。

而为什么好人会更容易体会到抑郁的情绪,就是因为,在过多的分享要求下,我们很难顺利的进入到正面的偏执分裂心位之中。由于时时需要去照顾到别人的感受,总是需要将自己拥有的东西分享给其他人,丧失了自己内心那一块纯粹快乐的领地。


  • “好人”容易抑郁,“坏人”则容易焦虑

回到故事中的B。

一个在公司中我行我素,直来直往的人,难道就是一个负面情绪的绝缘体?

在很多影视作品里,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现象,一般的反派角色脾气都比较暴躁,也就是说,他们更容易感到焦虑。

从克莱茵的理论中来分析,这是因为他们更容易固着在偏执焦虑心位之上。

因为绝对的利己思想,难以与他人产生共情,便会在进入抑郁心位的过程中产生阻碍。

正如B,缺乏对他人的共情,她可能在生活中更容易感受到快乐,但同时也会形成更多的焦虑。当遇到棘手的工作时,她会发现,自己很难向外界寻求援助,从而将自己置身在一座焦虑的孤岛之中。


好孩子更容易抑郁?心理学:这可能是“分享教育“造成的


  • 要如何做一个快乐的好人?

文章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觉得做人好难?

做个好人也不行,做个坏人也不行。

事实上,分享教育并没有错,关键的问题在于,父母应该更多的关注到孩子内心的感受。

当你让孩子分享玩具之前,可以先了解这个玩具对TA来说意味着什么。

如果这是一件对TA来说很重要的“私人物品”,那么请为TA保留这一个纯粹的空间。


如果你是一个成年人,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好人,那么可以试试以下几个方法

一.想一想头脑和心灵之间产生了什么冲突。

头脑方法建立在感官经验基础上,并通过推理和证明得出结论;与之相比,还有更直接的心灵方法。当一个人经历各种人生体验时,当他一心要获得灵性认识时,他的心灵能够直觉体悟到其生活中被逐步实现的价值。在大多数人的生活中,头脑与心灵是相互矛盾的,二者的冲突造成混乱与困惑。——阿瓦塔美赫巴巴

1)你的大脑在想些什么?

留意我们大脑里的想法,反思它们是不是一些惯性思维的产物。

2)你的感受是什么?

回归到你身体里的感受,观察你的身体什么部位的感受最强烈。


二.回溯你的童年经历

回想童年时那些私人领域被侵犯的经历,那时候的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

想像现在的你就站在TA身边,你最想对小时候的你说些什么?

记住这个感觉。

通过回溯童年经历,我们可以重新去体会那些对于成长至关重要的时刻。

可能我们会发现,那时候的感觉在现在的生活里也在一遍一遍的重复。采用一些自我对话的方式,去重塑这些经历,接纳创伤的感受。


好孩子更容易抑郁?心理学:这可能是“分享教育“造成的


三.学习接受自己情绪的能力

自我承受焦虑的能力大小是一种强烈影响防御机制发展的体质因素。如果自我应对焦虑的能力不足,它就会退行回更早的防御,甚至过度使用那些在本阶段恰当的防御。——梅兰妮·克莱因

心理学博士Gregg Henriques在《What to Do If You Are Depressed: Identify Neurotic Loops》一文中提到了神经质循环( Neurotic Loops)这一概念。

当一个人对负面情绪有了次级的负面反应时,就形成了一个神经质的循环,这会造成内心的冲突和痛苦。这破坏了情感系统的自然流动,让人们感到内心混乱。

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们为我们的焦虑感到焦虑时,那么情绪就产生了负面的次级反应。这就会破坏情绪本身的自然流动,从而加剧了负面情绪的强度。

当情绪产生时,我们可以采用呼吸放松法来减少次级反应的产生。

采用深呼吸的方法,并伴随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来调节当下的情绪。


总结

每当我问起小路:喂!

长夜,长夜的重负何时是尽头?

何时我能得我所求,

抵达终极

享受安逸?”

小路对我说:“从这里,我开始。”

——阿多尼斯

调节心理状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正如弗洛姆把爱比作一门需要学习的艺术,自我认知同样也是。

每一门艺术都有相应的方法,对于每个人来说,有些方法适合自己,有些方法不适合自己。

这是一条充满未知的路,但我们都知道,路的尽头,是一座美丽的花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