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富貴,愛人變兄妹

《三俠五義》開篇第一回,說宋真宗的後宮裡,劉妃用剝皮狸貓偷換李妃的兒子,命宮人丟棄,自己藉此升為皇后。被宮人救下來的李妃之子,長大後做了皇帝,卻不明真相。幸虧“開封有個包青天”,設計讓李妃和皇帝母子團圓。太后劉氏陰謀敗露,自盡而死。這就是膾炙人口的“狸貓換太子”傳奇。

要富貴,愛人變兄妹

故事是編的,腦洞挺大,可翻一翻正史的傳記,會發現真實歷史的腦洞更大。

劉氏的名字不詳,現在很多文抄公把她稱作“劉娥”,史無實據,不過人云亦云而已。

她原本只是四川成都的一個普通歌女,擅長玩鼗鼓(鼗讀如桃),這種樂器是撥浪鼓的原型,藝人邊搖邊唱曲。那個範兒,跟現在敲著架子鼓,甩著頭尖叫差不多。

要富貴,愛人變兄妹

歌女大紅大紫晉級太后,有損皇家體面,《宋史》不得不加持主角光環,說她家前代做過大將軍、刺史,母親懷孕前夢見月亮入懷等等。替厲害角色編故事,是傳統史書的老套路。我們看看就可以,不能入戲。

劉氏長大後嫁給隔壁一個叫龔美的銀匠,兩口子感情不錯,生活太拮据,一商量,雙雙去京城開封做京漂。

京城貴人多,一來二去,龔美搭上了襄王府的門路。襄王就是日後的宋真宗趙恆,那時候正當年少慕艾,哦不,正當年少好學,誠聘美姬一名,以便紅袖添香夜讀書。

夫妻倆又一商量,還是向生活低頭吧,相濡以沫不如同求富貴。二人離婚,龔美把劉氏敬獻給趙恆。

“是鬼迷了心竅也好,是前世的因緣也好”(李宗盛曰),趙恆深深喜歡上了劉氏,天天呆看紅袖添香,忘了讀書。

要富貴,愛人變兄妹

王府乳母有看護之責,覺得情況似乎失控,小王子被妖女迷住了,得去找他老子告狀。

老子就是宋仁宗趙光義,一聽彙報,連道怪不得我兒日漸清瘦。這女子不能留,遣送出府。

父皇有旨,誰敢不從,有情人被棒打鴛鴦。

打發到哪裡去呢?趙恆的腦子轉得飛快。一轉眼看見侍衛指揮老張,有了。

“張頭兒,有件事拜託。”

“殿下客氣,您吱一聲,末將水裡水裡去,火裡火裡去。”

“都別去,就把小劉領回去。別的我也不多交代,你懂的。”

張指揮苦著臉把劉氏帶回家,小心翼翼安置好了,囑咐闔府上下,務必將她當作親孃伺候。然後,開啟了忘我工作不回家模式。

武夫不笨,懂得避嫌,夜夜堅守在王府崗位上,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值得託付,請趙老闆一百個放心。

這種瘋狂的加班,一熬就是十多年,直到太宗駕崩,趙恆登基做了皇帝,才把劉氏名正言順地接進後宮。

劉氏發達了,沒忘記關照前夫。經現任丈夫批准,龔美改姓劉,與劉氏認作兄妹。

龔美,哦不,劉美從此以劉氏孃家人身份活躍于軍政兩界,官至侍衛馬軍都虞候。昔日銀匠,一躍而為京城裡有頭有臉的貴人。

要富貴,愛人變兄妹

得到趙恆寵愛的劉氏,顏值毋庸置疑,但遠非只靠臉蛋吃飯的花瓶。

她剛進宮的時候被封為美人,由於出身寒微,很不受大臣們待見。在用實力證明自己的價值後,趙恆不顧一片反對聲,把她立為皇后,那一年,劉氏已經四十五歲。以色事人不長久,實力支撐才能可持續發展。

一個玩撥浪鼓的過氣藝人有什麼實力?

趙恆晚年多病,退朝後批閱奏章精力不濟。劉氏不但把後宮攤子打理得井井有條,還替丈夫處理軍國大事,並且越幹越有經驗。

隨著政務介入程度日漸加深,她在外朝逐步有了自己的班底。趙恆駕崩後,又升級為太后臨朝聽政,把持國柄十餘年。直到她去世,二十四歲的宋仁宗才真正接管江山。

宋仁宗的生母李氏,本為劉氏的侍女。李氏在宮中地位極低,孩子生下後,便被劉氏收養。劉氏身兼趙恆身邊的政務秘書,忙不過來,又委託另一個嬪妃楊氏共同撫育。

所以在少年宋仁宗的心目中,生母為劉氏,養母為楊氏。先皇留下的那個普通順容(女官名)李氏,與自己毫不相干。

劉太后過意不去,讓自己的“哥哥”劉美尋訪李氏的家人,結果找到一個弟弟,便給他安排了一份美差。

李氏比劉太后早去世一年,病重的時候,被封為宸妃。

劉太后本想以普通后妃的禮儀為李宸妃治喪,君臣議事的時候,名相呂夷簡奏請厚葬,她立刻帶著仁宗離開。

過了會兒,太后獨自返回,在簾子後面坐下,把呂夷簡叫來質問:“一個宮人身故,相公為何唧唧歪歪?”

呂夷簡從容回答:“臣待罪於宰相職位上,事情無論內外,都要管一管。”

她忍不住發飆:“相公要離間我們母子?”

呂夷簡名門出身,不是嚇大的,反而會嚇人:“您如果不顧及劉家,就當我沒說。如果不想讓劉家日後變成車禍現場,聽我的沒錯。”

劉太后心裡頓時透亮,隨即點頭同意。瞞得了一時瞞不過一世,先賣個好,以免將來皇帝震怒。

呂夷簡又去擺平後宮管事太監:“給宸妃穿皇太后服飾入殮,並用水銀護住全身。否則有朝一日別說我沒提醒你哦。”

太后都被嚇住了,太監哪敢違拗,乖乖從命。

待到宋仁宗執掌大權,終於有人揭內幕:陛下實為李宸妃所生,可憐她慘被迫害,死於非命。

仁宗甫聞秘辛,悲痛逾恆,急命打開生母的棺槨,卻見她安詳地躺在水銀之間,身著皇太后冠服,面色如生。

他大感安慰,在劉太后神主前焚香,流著淚說道:大娘孃的平生作為,現在都清楚了。

大娘娘指劉氏,楊氏是小娘娘。

小時候患有風痰之症,劉氏嚴令不準吃蝦蟹等海貨,楊氏心慈,偷偷藏些給小孩子解饞。所以他從小親近小娘娘,而畏懼大娘娘。再加上自己遲遲不得親政,更加牴觸。

如今眼見生母受到善待,又想起大娘娘掌國多年,始終剋制權力慾,沒有邁出實質性的一步做女皇,仁宗反而念起了她的好。

劉太后臨朝聽政年間,確有投機分子奏請效法武則天,為劉家祖先立廟,投石問路,準備稱帝。更赤裸裸的,直接獻上“武后臨朝圖”。她內心掙扎,終於把奏章狠狠扔在地上道:“我不做這種辜負祖宗的事!”

趙家祖宗,不是劉家。

而且她的統治中規中矩,也不負真宗的託付。曾有外地官員表忠心,說有餘糧千斛,可以貢獻給朝廷。不料女主政事嫻熟,對於官員升官心切而搜刮地方的套路門清,這種例子不能開,所以一口回絕:你看看呂夷簡等重臣,哪個是因為獻餘糧上位的?

要富貴,愛人變兄妹

劉太后去世後,有人建議追責她的過錯,連君子范仲淹都持此議。仁宗卻說,朕不忍聽到這些,今後不要再議論前事啦。

以放下代替執念,以原諒化解戾氣,有這樣寬厚的宋帝,就有了文明的大宋,雖然版圖不夠遼闊,卻最具泱泱大國之風。

相關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