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具被人搶了,打回去天經地義?孩子要趁早管,管晚就跑偏

孩子們第一次遇到宅在家的寒假,他們的媽媽上次被“圈起來”還是在非典那一年。到如今開學還沒有確切日期,“停課不停學”讓媽媽們在直播平臺和班級群裡忙得不亦樂乎,真是越忙越亂,越亂越忙。

這忙亂的假期,孩子忙著學習,忙著各種打卡,忙著玩玩具吃好吃的,門窗一關,就可以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嗎?外邊發生的的一切,好的壞的感人的糟心的,只要你想,孩子可以什麼都不知道。但這樣對孩子真的好嗎?

個體心理學大師阿德勒曾經說過,人無法單獨存在,必須跟他人發生聯繫。孩子也會長大,會成為社會人。現在孩子可以兩耳不聞窗外事,但當孩子長大了,他也會成為窗外事的主人公。

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作為家長,我們可以跟孩子好好聊聊這次疫情,讓孩子從別人的好事壞事裡悟出一些道理,對生活有更深的思考。

孩子玩具被人搶了,打回去天經地義?孩子要趁早管,管晚就跑偏

01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健康

賣保健品的人常用這樣一套話術說明健康的重要性:人就像一個“1”後邊跟著無數個0。1是健康的身體,0是賺取的財富。只有擁有健康的身體,1後邊的0才會有意義。如果身體垮了,沒有了1,再多的0都沒有意義。

拿眼下的情況來說,如果都是沒密切接觸史的人,身體健康的可以安心宅在家裡,有別的疾病的人就得去醫院,有發燒咳嗽症狀的還可能被隔離起來。

如果跟感染者有過接觸,身體健康的人,會有較強的免疫力,即使不幸感染也能很快打敗病毒。而本來身體就虛弱,有其他疾病的人,感染新的病毒後治癒時間就會比較長,還可能會無法治癒,最終被病毒打敗。

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我們有必要讓孩子知道,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要愛惜自己,擁有健康的身體,才有資格談未來。

擁有健康的身體,就要有健康的飲食和健康的作息,適當鍛鍊,只有你善待身體,身體才會善待你。除了保持身體健康,遇到不順心的事也要愛惜自己的身體,不要一時衝動傷害自己,做出後悔莫及的事情來,生命只有一次。

宅在家的日子,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研究食譜,做健康又美味的餐食;跟孩子一起做運動,既能消耗孩子無限充沛的精力,又能提高身體的各項機能;跟孩子一起早睡早起不熬夜,即使沒有工作催著不用趕時間,也不要熬夜賴床,用健康的作息時間讓身體得到更好的修復。

孩子玩具被人搶了,打回去天經地義?孩子要趁早管,管晚就跑偏

02 對專業心存敬畏,勇於求證

保持身體健康,除了自我約束,也離不開專業的幫助。生病要去醫院,找醫生護士幫忙;健康飲食要聽從營養學家的建議,少油鹽多蔬菜蛋白質;鍛鍊身體要遵循專業健身教練的指導。所以,要想生活更好,對專業要心存敬畏。

  • 對專業心存敬畏,就不會輕易否定別人。

特別是在專業領域內,心存敬畏就能用謙遜的態度聽取別人的建議。對專業心存敬畏,也不代表可以迷信專業,人可以不懂別人的專業,但要有自己做出決斷的能力。

在新冠病毒初現時,有8名醫生髮出過相應警示,卻被當成了謠言的製造者,錯過了最早切斷病毒傳播途徑的時機。

如果發出警示的是菜市場的張阿婆,打掃衛生的李大爺,他們不是醫學專業的人,我們可以把他們的警示當成沒有根據的謠言。但發出警示的是臨床醫生,他們發聲的內容是他們的專業,如果每個人都能對專業心存敬畏,就不會有現在的局面出現了。

孩子玩具被人搶了,打回去天經地義?孩子要趁早管,管晚就跑偏

  • 勇於求證,才能做出正確決策

對孩子來說,也許他不懂什麼是敬畏,但他能看到我們對專業的態度。

有的家長帶孩子看醫生,對醫生的診療方案不滿意,當孩子的面就對著醫生大吵大鬧,甚至還動手動腳,這樣的做法無疑是告訴孩子,醫生是不值得信任的。

醫生看診只有短短的幾分鐘,無法瞭解孩子生病的全部狀態是正常的,家長要描述清楚孩子的病症,比如發病時間、發病狀態、持續時間、用了哪些藥等等,配合醫生診療,給孩子做個好榜樣。

如果你覺得醫生過度醫療了,你可以心平氣和地跟醫生說,孩子狀態還可以,吃了退燒藥就能退燒,抗生素是必需的嗎?是不是可以服用退燒藥觀察一天?用平和的方式溝通,醫生可能就會換一種治療方式。

我們要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在醫療領域,醫生是專業的,原則上我們要聽醫生的話,但我們可以提出顧慮。我們提的顧慮可能是對的,醫生會調整診療方案,也可能是異想天開,醫生就會說服我們聽他的話。

當孩子聽到一些他覺得匪夷所思的話,告訴孩子不要輕易否定,我們可以帶著孩子一起查閱資料去求證,來驗證他們說得對不對。對專業心存敬畏,即使超出你的理解範圍,不管你選擇相信還是不相信,勇於求證,才能做出正確決策。

孩子玩具被人搶了,打回去天經地義?孩子要趁早管,管晚就跑偏

03 目標正義,不代表行為正義

疫情熱點除了感人肺腑的故事,還有跑偏了的的基層防疫。一家人打麻將被喝止打罵,小區門口做檢討;湖北牌照的大貨車司機高速遊蕩一星期,路口不讓下,服務區不能進;沒戴口罩的村民被綁在柱子上示眾……

這樣“一刀切”的管制,讓人們的生活陷入極大的不便利,甚至造成更大的安全隱患。這些執法者也曾經是孩子,不知道他們的父母有沒有告訴他們,不管身在什麼位置,都要讓自己“行為正義”呢?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不管做什麼事,都要保留良善之心,不傷害無辜的人,不做被社會所不齒的事兒。哪怕從事的是崇高的事業,有無比正義的目標,也不代表可以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

良善是什麼?行動符合社會規範,出發點善良。對孩子來說,不管你多喜歡別人的玩具,都不能上手搶,不能動手打人。因為搶別人東西,為搶別人東西打人,在任何時代都是不對的,是不符合社會規範的。目標正義,不代表行為正義。

孩子玩具被人搶了,打回去天經地義?孩子要趁早管,管晚就跑偏

孩子間的很多糾紛也都是目標正義,但行為不正義。孩子小的時候沒有做好引導,孩子長大了,可能就會成為那些跑偏了的執法者中的一員。

比如,孩子的玩具被人搶了,把玩具拿回來的目標是正義的,但有的孩子會用不正義的方式,上手打人搶玩具,或搶對方別的玩具,摔對方的玩具等等。看到孩子有“不正義”的行為時,父母不要袖手旁觀,也不要覺得搶玩具的孩子就該打,孩子做的沒錯。

孩子的“不正義”看起來是可愛的,沒什麼大的傷害 ,但當孩子長大了,這些不正義也會放大。我們應該告訴孩子,別人搶你的玩具是不對的,你可以去要求他把玩具還給你,你也可以找爸爸媽媽幫忙。

搶玩具不對,打人同樣不對,這些都不是正義的方式,用正義的行為實現正義的目標,才是正確的方式。

孩子玩具被人搶了,打回去天經地義?孩子要趁早管,管晚就跑偏

在這個特殊的寒假裡,別隻顧著讓孩子學習知識,忽略了這三件最重要的事:保持身體健康,是人生在世的根本;敬畏專業,勇於求證,孩子才能更好的跟社會融合,最大限度利用社會資源;讓孩子明白目標正義也要行為正義,才能保證孩子的行為不跑偏。

孩子的價值觀不是突然形成的,是在他長大的過程中,他看到的、聽到的、學到的信息一點點內化成他自己的思想,指導他的行動。父母應該成為孩子的“解碼器”,把孩子接收到的信息解碼成積極正向的行動指南,讓孩子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