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这样的人成了疫情期的人生赢家?

最近,朋友们都纷纷向我发来“贺电”。

原因说来惭愧,我平时太宅了,无论是办公还是生活都在屋子里转悠,一时间,竟成了最能适应不出门生活的“人生赢家”。 哼,之前他们可不是这么说的。

谁能想到,这样的人成了疫情期的人生赢家?

几乎每个人都劝过我,没事多出去转转,多跟人接触,就算遇不到人生另一半,也能填补一下人生另一半缺失的空虚啊。

好像待在家的人生永远是不完整的。

当时的我,的确在很多人想象里就是个足不出户的宅女,形容枯槁,邋遢懒惰,处于社交鄙视链的底端存在。

但现在不同了,经此一“疫”,他们比我先发现宅的优势。谁能想到,宅女也能咸鱼翻身,走上人生巅峰呢?

谁能想到,这样的人成了疫情期的人生赢家?

没宅过的人,不足以语人生,宅过的人,才知道怎样扛住寂寞,在自己身上寻觅到人生的乐趣,而不必向外求索。

跟大家汇报一下我的“战绩”,在这次疫情之前,我最长一次不出门大概有15天还不止,连垃圾都是让快递小哥帮忙带下楼。

15天的确不算太长,但正像现在大家体验到的一样,真的挨过每分每秒也不是那么容易。

煎熬有时,痛苦有时,而最痛苦的是等你终于挨过了这段时光,转头发现这段时光里全是荒芜,一无所获,不过是在折损生命。

朋友纷纷向我讨要能安心宅的秘方,我想了想,以前没有刻意总结过,但回顾一下就能清晰明了的看到,首先你要尽可能的找到取悦自己的事情。

有事可做,是不一样的,用紧凑的安排填满时间的缝隙,每天过下来,都是沉甸甸的充实。

谁能想到,这样的人成了疫情期的人生赢家?

我自己的宅时光很简单,也比较有节律。

上午一般用来处理些生活琐事,看看书,下午和晚上是工作时间,其中还穿插着偶尔运动,如果工作结束的早,会看电影看剧。

有规律的生活,会让你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也都更富有规律,更快适应不同的生活状态。

当一天结束,脑子里过一遍今天做了什么,有哪些进展,就是一次颅内高潮的强化体验,再顺带表扬自己一句,“可以,没浪费时间,又前进了一点”。

其次,就是说来容易做起来也没那么难,但很多人都以为自己做不到的一点——换上积极的视角。

谁能想到,这样的人成了疫情期的人生赢家?

我自觉是个悲观的人,但这些年有改观,积极心理学帮到了我很多。

它的底层逻辑是关注人的优势人的价值和积极体验,而不是只聚焦于人的劣势人的问题和消极情绪。

你也可以把它通俗的理解成“积极的心态”,但它绝不是空穴来风的鸡汤。

就拿现在的情况来分析,问题是不能出门,健康存在风险,劣势是我们还没有建立足不出户的生活习惯,消极情绪是焦虑、烦躁和压抑。

把这些纳入到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下来看,只不过是一半的真相。 另一半的真相是,人类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谁能想到,这样的人成了疫情期的人生赢家?

这是我们的优势,宅在家里我们也依然可以做很多事情,我们的能力不受限也不受损,这是我们的价值。

而通过重新适应、有节律的生活,我们可以增长能力,也能体验到与以往不同的舒适与快乐。 从前不是经常想停下手头的工作,多陪陪家人吗?

现在就有这样的机会,可以满足需求; 从前不是抱怨早晚高峰的漫长吗?

现在每天节省的通勤时间,哪怕是用来睡觉,都是赚到; 不是还有很多你想做但没时间做的事情吗?

现在,应该是你时间最充裕的阶段。 疫情期间,我终于把积攒了好久没有整理的票据收纳好,每一张都是我留下的足迹,回忆的凭据,特别有成就感。

谁能想到,这样的人成了疫情期的人生赢家?

我朋友终于整理了衣柜,按照她之前学习却没应用的方法,按照颜色排列衣服,焕然一新,看上去就心情大好。 还有一个朋友也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

酷爱摄影的他以前总是到处旅游拍风景,而这个假期,他终于有时间郑重其事的为爸爸妈妈拍上几张肖像照,铭记时光。

要不是这段时间宅在家,你真的不知道自己有多牛X!

虽然以前也宅,但这一次因为宅的更久,我也有了升级的体会,宅家会放大人的感受力,让我看到很多平时观察不到的风景。

初春的北京傍晚原来是这样好看的,以往在外匆匆赶路或者堵在四环上的我很少留意到。

谁能想到,这样的人成了疫情期的人生赢家?

原来午后的阳光能把窗花映在墙上的剪影变得这样有韵味,然而从前只面对着电脑屏幕的我,却错过了那么多次短暂的美好。

谁能想到,这样的人成了疫情期的人生赢家?

宅家的生活的确会很局促很窘迫,但再窘迫的生活也需要“尊严”,而“尊严”就是需要这样美好的细节去呵护。

它们就是苦涩生活里标记的甜啊。

其实,以前我绝对不是这样宅。

我有很长一段时间也是坐不住的,用现在时兴的话讲叫“浪”。

上学的时候就利用假期旅行、打工,工作后的日子也会争分夺秒地利用起来往外跑,广阔天地,到处都是乐子。

我说不清外面的世界到底有什么不一样,但总觉得像有块磁铁在吸引着我。

睡过机场,坐过夜巴,转过3趟车抵达要去的小镇,搭过红眼航班凌晨5点落地北京之后拖着行李红着眼去上班。

一天的假期都不舍得浪费在家里。

就连下班和周末,也很少待在家,参加活动,聚会,满北京城的乱窜。 我时常想,安于一隅,又怎么对得起这一生?

星辰河流的世界,就不该囿于一房一床。

直到今日,我依然坚定的认为一定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别处”体验人生,才不算是白来人间一趟。

但这句话还有下半段——你一定还要能守得住住寂静的自处,在“此处”也能安然的找到生活的韵律。

谁能想到,这样的人成了疫情期的人生赢家?

我不记得自己从“浪”到“宅”的分水岭是什么时候。

只是在频繁向外奔波的疲惫中,感到了一丝迷茫。

的确是看到了风光中的风光,也的确是经历了丰富中的丰富,然而怎样把这些向外探索的体验编织在自己的人生里,却不是在路上就能琢磨清楚。

总是需要慢下来,静下来,向内求索,把所有的体会都沉淀下来的时间和心情。

谁能想到,这样的人成了疫情期的人生赢家?

人生不是只存在于“远方”,人生也在当下。

外化的看,我是变得宅了,但内化的看,我终于能沉稳下来,耐得住寂寞了。

所以,我从来不觉得“宅”是一个贬义词。

它是一个词根,可以演变出很多词义,可以是消极堕落的待在家,可以是自给自足的的待在家,更可以是厚积薄发的待在家。 宅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至少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你一定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种能力不但关乎着你的生活质量,甚至直接影响着你的生存能量。

如果你在家待1天以上,就觉得烦躁不安,什么都做不下去,那你真的需要培养“宅能力”;

如果你能在家待3天以上,大多数时候心平气和、有条不紊的该干嘛干嘛,只是偶尔想要出门转转,那你的“宅能力”达到了初级水平;

如果你能在家呆7天以上,很有节律的生活、工作,且怡然自得,充分享受宅时光,恭喜你,“宅能力”晋升为中级水平;

如果你并不因宅的时间多少,而有太大的情绪起伏,无论在哪里都能安心工作、生活,甚至能因为减少外出,有更大的进步和收获。

那你就是真正的人生赢家,达到“宅能力”高级水平了。

很多人形容人生是酒,原因各异,现在想来,有个理由特别充分,如果人生是酒,那就一定需要一段时光,是用来密封发酵的。

大概,现在就是决定酿酒滋味的密封发酵期吧。

忘了说,上一次为期15天的宅家之后,再次出门,觉得外面的天色都是不一样的,随之而来冲进脑子里的就是“珍惜”二字。

如果没有经过密封,或许也没有那种释放后浓烈的兴奋和满足了。

寒冷的日子总是意味着寒冷正在过去,那这段密封的日子也同样意味着艰难正在过去,外面的世界正随时准备着扑面而来吧。

谁能想到,这样的人成了疫情期的人生赢家?

我相信。

点个“分享”,愿你能安心在家绣花读诗,也能痛快出门浪迹天涯。

大将军郭,北师大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韩寒【ONE】人气作者。8年心理咨询经验,微信公众号“我们心里都有病”(ID:staynormal),图书作品《世界偏爱自愈自乐的你》正在热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