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光荣孤立”政策?它是怎样产生的?对英国脱欧有影响吗?

光荣孤立政策,是19世纪晚期英国在任的保守党首相迪斯雷利和索尔兹伯里侯爵奉行的一项外交政策。但这一提法并不是英国人首先提出的,而是一个加拿大政治家在赞许英国对欧洲事务置身事外时第一次使用。但现在细细品来看这个赞许多少有一点讽刺的意味。

那么,英国的政治家们又是怎样把“光荣孤立”作为一项外交政策的呢?它对现在英国的脱欧有影响吗?

背景

何为“光荣孤立”政策?它是怎样产生的?对英国脱欧有影响吗?

19世纪80年代的欧洲,大国林立,竞相争霸,纷纷结盟。1879年德奥结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形成。法俄逐渐走近,终于1892年签订协约。而此时的英国却与众不同,把自己置于这场结盟浪潮之外。1880年重任首相的自由党领袖格拉斯顿,实施了他一年前就津津乐道提出的“正确政策”的六项原则:一是在国内建立良好的政府,二是在国外维护和平,三是使欧洲各强国保持协调,四是不与他国结盟,五是承认所有国家的平等权利,六是同情自由。这六项原则有两个基本点,其一就是通过协调斡旋建立所谓的“协调的欧洲”。其二不结盟保持自己的行动自由,实现“光荣孤立”。因此,英国的协调与孤立政策是缺一不可的。

然而,协调政策遭到欧洲大陆上最强大国德国的猜忌和反对。不过欧洲列强在1880年至1881年对于重新划定门特内哥罗与希腊边界行动的协调一致,让格拉斯得到一丝安慰。但在奥斯曼帝国、南非和埃及等地都遭到反对。这引起德国首相俾斯麦很鄙视格拉斯顿。并在德国驻俄公使面前说格拉斯顿一点也没有政治家的素质,是一个精神有毛病的人。1884年至1885年在解决埃及财政问题的国际会议上,德、法联合控制了欧洲各国,英国遭到了冷落。这让保守党领袖索尔兹伯找到了讽刺自由党人的说词,称自由党人最终建立起了“协调的欧洲”,成功地使欧洲大陆各国协调一致反对英国。

演化

何为“光荣孤立”政策?它是怎样产生的?对英国脱欧有影响吗?

1885年索尔兹伯里的保守党上台,并逐渐放弃协调政策。以当时欧洲各国的实力,德奥意三国同盟肯定比法俄两国强大。在80年代后半期,英国与德奥意走得较近,却坚持不正式加入该同盟,同时也自然与法俄关系渐行渐远,因为法国一直是英国的主要对手,这时还在为争夺非洲和其他地区闹得不可开交。而俄国又在中亚和巴尔干地区直接使英国利益受到威胁。

这样1887年2月17日,在德国的摄合下,意大利与英国达成一项旨在防止任何其他国家在毗邻地中海地区建立霸权的秘密协定。近一个半月后,奥匈帝国加入这项协定。对此,英德两国都心满意足,因为英国达到了以意奥及德国之力牵制法俄的目的,而德国通过英国加入来维持欧洲大陆现状。

尽管如此,英国仍坚持孤立政策而不结盟。所以索尔兹伯里拒绝了1889年1月俾斯麦邀请英国加入同盟国的请求。虽未结盟,但英德关系不仅良好而且是相当密切。1888年德皇威廉一世去世时,英国下院领导人把德国称为“我们的盟邦和朋友”。到了1890年,两国就顺利签订了解决东非殖民地问题的《赫里果兰条约》。

何为“光荣孤立”政策?它是怎样产生的?对英国脱欧有影响吗?

1891年和1892年,法俄两国先后缔结咨商协定和军事协定,欧洲局势发生变化。德皇威廉二世登基后,在1890年解除了俾斯麦的职务,肆意扩充军备,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陆海军。这不仅让英国担忧,而且与德国开始疏远。这导致90年代中期英国又一次陷入孤立境地。

1896年初,加拿大的政治家们首先使用了“光荣孤立”这个词汇来形容英国的处境,而且很快在英国流行开来。

海军大臣戈申宣称,这种孤立是有选择的和光荣的,因为它让我们选择行动的自由,而不像其他国家那样相互牵制。同年,索尔兹伯里也在一次宴会致辞时把“光荣孤立”作为外交政策加以说明。他指出英国应该不参加任何同盟和集团,保持行动自由,如此便于操纵欧洲均势。“光荣孤立”这个词虽然产生于19世纪90年代,但作为一种外交政策,从19世纪中叶起就被历届英国政府奉行了。

实质

事实上,英国的光荣孤立并不真是置身事外,保持中立,而是把孤立主义和干涉主义结起来,一边是自己在欧洲不结盟,也反对欧洲其他国家结盟,一边是自己可以对欧洲事务随便干涉,以维持欧洲大陆各国均势,以使自己在均势之中游刃有余。但是,孤立也好干涉也罢,英国首先考虑的是维护自身利益,这种外交思维与其岛国的特殊地理和历史土壤有着直接关联。

何为“光荣孤立”政策?它是怎样产生的?对英国脱欧有影响吗?

当时英国在欧洲是十分孤傲的,地理上不属于欧洲大陆,在海外的大不列颠岛上,与欧洲大陆隔着英吉利海峡,和欧洲大陆并无土地接壤。同时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领土广、国力强、影响大,切实文明于其他欧洲大陆国家,这使其“优越感”油然而生。正是孤悬海外的地理位置和长时间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使英国产生了地理上属于欧洲,而心理上不属于其他落后欧洲国家的孤傲情绪,而这种孤傲情绪下的思想长期影响着英国外交政策。久而久之侵入其血液中和骨子里。

完结

1896年正式提出的光荣孤立政策,英国在此前的维亚纳体系中就付诸了实践。维亚纳体系1815年正式建立,沙俄、奥地利、普鲁士和法国的“神圣同盟”就此结成。为抑制各强国的结合,特别是防止法国的崛起,英国与沙俄、奥地利和普鲁士结成“四国同盟”。但是维也纳体系一直不够稳定,英国一直想压制法国,同时防沙俄做大。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维也纳体系彻底解体,欧洲又回到均势,英国从中渔利。

然而,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欧洲大陆的形势也随之变化,普鲁士统一德国和意大利王国的统一使以往的政治格局得以改变。法国在普法战争惨败后,英国不再像从前那样压制法国,反倒和法国近乎起来,而英国与沙俄在中东地区的利益分配达成默契。对于刚统一的德国,英国也想搞好关系,以维护在非洲和亚洲的利益,同时维持欧洲均势。

何为“光荣孤立”政策?它是怎样产生的?对英国脱欧有影响吗?

不过此时欧洲形势已经不是英国能够控制的。因为利益各国相互提防,相互制约。为防备沙俄,1879年德奥结成同盟,三年后意大利加入,同盟国集团形成。为防德国,1892年法国和沙俄结盟,至此,欧洲大陆两大军事集团形成。这时英国再想光荣孤立、置身事外来促成欧洲均势已经没有可能,因为德国的挑战太强劲,与英国在非洲、亚洲殖民地争夺上爆发了严重冲突,英德矛盾渐渐走上世界舞台。

为维护在远东的利益,1902年英国与亚洲强国日本结盟,这就宣告了光荣孤立政策走向没落。为调整在非洲殖民地上的矛盾,英法在1904年签订协约。为在亚洲问题上达成妥协,英俄于1907年签订协约,至此协约国集团形成。同时也宣布了英国光荣孤立政策的完结,但这种孤傲情绪和惯性思维在英国大有市场,并深远影响到了今天。

影响

两次世界大战让世界格局变了模样,英帝国已经不再是昔日的日不落帝国,欧洲也不再是世界的主宰。世界的中心移向美洲,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欧各国在20世纪50年代不得不面对现实,要想在未来的国际关系有一份话语权,必须由过去的对抗而转向合作,由此欧共体应运而生,之后发展为现在的欧盟。

何为“光荣孤立”政策?它是怎样产生的?对英国脱欧有影响吗?

对此,让孤傲情绪和光荣孤立思想充斥了头脑的英国,一开始就对这个新生事物嗤之以鼻。而看着欧共体统一市场勃勃生机时,英国没有先考虑加入,而是联合欧洲非欧共体成员国建立以英国为主导的自由贸易区与之对抗,结果遭到失败。这时的英国才又变了脸,并于1973年加入其中。加入是加入了,但它为了维持自己的主导地位,一直和其他成员国不睦。

1993年欧共体升级为欧盟,英国仍我行我素、特立独行,对欧洲大陆各国戒备很深,并拒绝加入欧元区。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放缓,英国国内对加入欧盟的异议多了起来。让它们接受不了的是每年高额的会费、欧盟繁琐的规定、难民和移民冲击、不能掌握欧盟主导权,这让英国人感到吃亏了,继续留在欧盟并没有多少好处,反而多了不必要的负担,特别是限制了与蓬勃发展亚洲市场的往来。

何为“光荣孤立”政策?它是怎样产生的?对英国脱欧有影响吗?

如此,英国脱欧的声浪此起彼伏越来越高,最终于今年一月如愿以偿。现在看起来,从先前的排斥和加入到后来的合作与冲突,都充分暴露出英国在处理与欧盟的关系上的复杂现实利益纠葛,也折射出脱欧背后的那种孤傲情绪和“光荣孤立”政策思维的作祟。所以就有了在2016年脱欧公投公布结果时,有人高喊这是光荣孤立政策的复辟,为此也可以断定光荣孤立政策是英国脱欧的历史动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