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夹寒时节,内养脾胃、外防寒湿是关键


雨水节气之后,天气乍暖还寒,如何做好驱寒逐湿工作,仍然尤为重要。

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雨水的来临,意味着气象意义上的春天正式到来,天气渐渐暖和,北方的冰雪开始融化,南方雨水逐渐增多,空气中水分增加,地湿之气渐升。

虽然气候渐暖,但天气变化不定,大部分地区仍处于乍暖还寒时候,可谓“湿寒交加,寒中有湿”。

这时稍不注意,就容易被寒湿之邪侵袭,从而影响身体健康。因此雨水节气后,如何做好驱寒逐湿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春雨夹寒时节,内养脾胃、外防寒湿是关键

湿为阴邪,易困脾阳

湿性类水,水属于阴,故湿为阴邪。由于湿为阴邪,阴气胜则阳病,故湿邪为害,易伤阳气。脾主运化水湿,为阴土,喜燥而恶湿,对湿邪又有特殊的易感性。

因此,湿邪侵袭人体,必困于脾,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升降失常。脾阳不振,则不能正常运化水湿,进而又在体内产生湿气,由此恶性循环。

湿邪粘腻停滞,一旦附身,容易胶着难解,时起时伏,难以速愈。水湿停聚,则身体容易出现疲倦乏力、肢体困重、不思饮食、食后脘痞腹胀、大便稀溏不爽等症状。

湿邪严重危害现代人的健康,若不能及时祛湿,还有可能导致其他疾病的产生。祛湿需用对方法,稍有不当,易伤脾。

脾是负责运化湿气的,脾伤了,湿气更加运化不出去,越想祛湿反而越湿。所以要祛湿,需要同时健脾。

寒中夹湿,更伤脾阳

湿邪易渗透,且常与别的邪气相结合。雨水前后,降水明显增多,“南风天”与“倒春寒”交替而来,春雨夹寒,寒中又有湿。

寒为阴气的表现,亦为阴邪。寒邪最易损伤人的阳气,人体阳气受损,温煦功能也受牵连,故全身或局部可出现明显的寒象。

寒邪与湿邪相合,粘滞附着,更为损伤脾阳。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只是气候干燥,人还是能接受的,再加上湿气重,就很难受了。

另,春属木,与肝相应,因为春季肝气旺盛,易克伐脾土而引起脾胃疾病。

雨水节气寒湿之邪更甚,最易困脾,内外湿气相合而为病,使湿气滞留难以祛除。更容易导致脾胃运化功能损伤,从而引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湿气便秘或虚胖等问题。

内养脾阳,外化寒湿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结合今年的节气特点,中医认为,雨水前后,在注重防寒除湿的同时,不能忽视了脾胃的调养,“脾胃健旺”是养生之本。

饮食,以调养脾胃为要

春天肝气旺盛,木旺克土,肝气旺盛容易抑制脾土的功能,而酸味是肝之本味,而春季阳气初生,宜食用辛甘发散之品。

辛有发散、行气的作用,能散寒气、除湿气,如花椒、大蒜、大葱、胡椒等;

甘有滋补、和中的作用,能养脾气,加强机体的防御作用,如燕麦、南瓜、茼蒿、四季豆、板栗、红枣、山药等。

若已感寒湿,且有脾阳不适之症状可以试试洋葱粥,材料:洋葱1个,大葱1根,白萝卜半个,香菜、食盐、胡椒粉适量,大米适量。

春雨夹寒时节,内养脾胃、外防寒湿是关键

做法:

1. 白萝卜切块;大葱切断去根须,留葱白部分,同洋葱切丝;

2. 大米放水煮粥,放入白萝卜煲40分钟;

3. 加入洋葱、葱白,再煲5分钟,撒上香菜,调味即可。

洋葱搭配大葱,辛、甘,温,可散寒湿,白萝卜,煮熟后能御风寒,下气和中。粥能养胃,补充谷气。粥最好乘热食用,食后可适当裹被使微微发汗,汗出则阴寒之邪得以融化。

脾胃容易受损人群,要少进难以消化的食物,尤其是老年人,如酒不宜过量,粽子、粘冷肥腻之物均应严格控制。

起居,防寒除湿勿放松

我们常说“春捂”就是如此,此时要捂好两头——头颈部和双脚。帽子不要摘得过早,衣服鞋袜也不能马上换成太单薄的。

春雨夹寒时节,内养脾胃、外防寒湿是关键

《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因“寒从脚起,湿从下入”,最重要的是捂好腿和脚,而上身衣物可适当减少,以适应暖气上升的特点。

回南天水湿之气太重,应适当关闭门窗,尤其是南向的门窗,防止湿邪入侵。

此外,可在家里备好吸湿剂、除湿包等保持室内干爽,也可利用空调或抽湿机、风干机等,人工制造一个舒适的环境也是不错的选择。

按摩艾灸,逐寒湿、升脾阳

若已经出现胃肠道的症状,吃东西觉得不香、大便粘腻不畅、口气有异味,或者是吃下去的东西不容易消化时,可试试按摩中脘穴。

春雨夹寒时节,内养脾胃、外防寒湿是关键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上4寸,人体胸骨与剑突的结合部位与肚脐连线的中点,是胃经的募穴,也是“六腑之会”。

中医认为,中脘穴能够健运脾胃、通调六腑,帮助脾胃清利水湿、顺气降浊。

若是觉得脾气不运,寒湿之气较重,都可以指揉或掌揉中脘穴。用食指和中指并拢伸,点在中脘穴上,顺时针按揉(指腹不离开皮肤),或者是用手掌根部按在中脘穴上,顺时针按揉。每次按揉10-15分钟,力度以舒适为度。

平素腹冷,着凉后或食用生冷食物后易腹泻的脾阳虚人群,还可以选择用艾条熏灸中脘穴,有温中暖胃的效果。

点燃艾条后,在中脘穴上方悬灸,每次灸15-20分钟,灸到局部皮肤微微潮红即可,注意避免烫伤及用火安全。

此外,湿邪还有趋下的特点,所谓“寒从足下生”,因此睡前泡泡脚,既温经通络,又散寒除湿,有利于身体健康。

涌泉穴是全身位置最低的穴位,又是肾经的第一穴,通过泡脚,还可以改善失眠、眩晕等不适。

春雨夹寒时节,内养脾胃、外防寒湿是关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