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某些部位97%同源!新論文指穿山甲有重大嫌疑


在新型冠狀病毒動物宿主的搜索中,蝙蝠和穿山甲不斷被提及。日前由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以及流感研究中心主任管軼教授,以及廣西醫科大學胡豔玲教授發表在科學網站預印本的交互式數據庫BioRxiv上的一篇文章為穿山甲是新型冠狀病毒動物宿主提供了最新的證據。


研究通過對中國南方走私的馬來穿山甲的基因組序列進行測序後,得出重要結論:在多個走私穿山甲中發現冠狀病毒,穿山甲冠狀病毒的受體結合域(RBD)的基因序列表明,與人類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相似度高達97%,比蝙蝠身上的冠狀病毒更接近人類感染新型冠狀病毒。


記者電話聯繫到廣西醫科大學胡豔玲教授,她強調,所謂的97%同源,是指穿山甲冠狀病毒某些部位(RBD)與人類冠狀病毒的同源性最高達到了97%,並不是全基因組的同源性。值得注意的是,RBD這部分包含了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方式。


某些部位97%同源


預印版論文的研究對象顯示為: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期間廣西海關在反走私行動中查獲的18個冷凍穿山甲的(肺,腸,血液)等43個組織樣品,以及2018年5月至7月之間收集的一批12只穿山甲的19個穿山甲樣品。


這是繼華南農業大學之後,研究人員首次出具了穿山甲的基因組序列,以證明其為新型冠狀病毒的“動物宿主”。


2月7日,華南農業大學召開新聞發佈會,華南農業大學、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實驗室教授沈永義、肖立華等科研人員,通過聯合攻關,在新型冠狀病毒中間宿主的溯源上取得突破,首次表明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


他們表示,現有證據顯示野生動物有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主要是早期發現的一些人感染病例都有華南海鮮市場的接觸史,而根據已有報道,該市場環境樣本檢測中也發現新型冠狀病毒。


圍繞冠狀病毒有可能的動物來源,華南農業大學攻關團隊開展了一系列溯源工作。他們通過分析1000多份宏基因組樣品,鎖定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繼而通過分子生物學檢測,揭示穿山甲中β冠狀病毒的陽性率為70%;進一步對病毒進行分離鑑定,電鏡下觀察到典型的冠狀病毒顆粒結構;最後通過對病毒的基因組分析,發現分離的病毒株與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達99%。但這仍然無法確認穿山甲就是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


病毒某些部位97%同源!新論文指穿山甲有重大嫌疑


華南農業大學教授肖立華介紹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研究成果和發現過程:冠狀病毒最初來源一般是蝙蝠,如何從蝙蝠傳染到人,其中間宿主在本次暴發中還不清楚。過去SARS暴發中間宿主是果子狸,中東呼吸綜合徵暴發中間宿主則是駱駝,本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暴發的中間宿主也是社會所關注的問題。


華南農業大學校長劉雅紅教授表示:“鑑於當前疫情防控的嚴峻性,我們選擇將研究結果在第一時間向社會公佈,希望有助於疫情的科學防控,併為更多科學家開展進一步工作提供借鑑。”目前該研究論文還未上線,具體研究細節還無從知曉。


到目前,華南農業大學沒有出具任何關於穿山甲基因序列的數據,也沒有公佈穿山甲的具體來源。


針對兩個研究團隊所分析的穿山甲冠狀病毒與人類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同源性的差異,一位中科院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研究員表示:“可能對比對的(樣本組織)位置不一樣,有偏差很正常。但是兩個研究團隊的結論方向看上去一致,都證明了穿山甲冠狀病毒與人類冠狀病毒的同源性要高於蝙蝠。”


而更早之前的研究顯示,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是水貂。1月25日,北京大學朱懷球、浙江大學肖永紅合作在預印本bioRxiv在線發表題為:Host and infectivity prediction of Wuhan 2019 novel coronavirus using deep learning algorithm 的研究論文。


該論文通過比較脊椎動物宿主所有病毒的感染模式,發現水貂病毒顯示出與2019-nCov更為接近的感染模式。傳染性模式分析的這些結果表明,水貂可能是2019-nCov的中間宿主。

病毒某些部位97%同源!新論文指穿山甲有重大嫌疑


蝙蝠與穿山甲病毒可能已經結合


此前,早在疫情發生前的一份報告顯示,穿山甲可能是人類感染冠狀病毒的一個源頭。中國研究者在去年10月發表的一份報告中記錄了穿山甲可能攜帶多種冠狀病毒。他們將分析得到的基因序列發佈到公共數據庫以供研究。


這份研究公佈的基因序列同樣顯示,穿山甲攜帶的冠狀病毒的一部分與新型冠狀病毒中的一部分幾乎完全相同。在一篇本月初發布在病毒學論壇Virological的文章中,研究人員提出蝙蝠病毒與穿山甲病毒可能已經結合,或許在野生穿山甲中,或許在其它動物中。


2月11日,世衛組織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尚未找到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世衛組織全球傳染防範部門主管Sylvie Briand博士在發佈會上表示:“科學家在對中國衛生部門提供的病毒基因測序信息進行研究後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和蝙蝠體內的其他冠狀病毒非常類似。”


Briand博士同時表示:“當科學家去到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時發現,那裡並沒有很多蝙蝠。這就需要更多的研究。科學家還在對大量的動物的基因測序進行比對,他們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宿主。


穿山甲這種身披鱗甲、以螞蟻為食的哺乳動物已是瀕危物種,被大量進口到中國用作食物和藥材。該物種在其原生棲地均大幅減少,中華穿山甲自1990年起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中,任何從野外捕獵的商業用途均被禁止。在我國,穿山甲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禁止捕殺和食用,非法捕殺、走私或販賣,可被判監5年以上有期徒刑,案情嚴重最高可判處無期徒刑。


目前,穿山甲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4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極危(CR)。極危表示該物種所面臨的威脅及危機等級為最高,是僅次於滅絕及野外滅絕的評級。這一評級意味著穿山甲的野生種群面臨即將絕滅的機率非常高。


但上述研究也還無法證明穿山甲是否真的就是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到目前為止,所有的科學研究只是提示性而不是結論性的,確定病毒從動物傳播到人類需要更多信息。


紐約生態健康聯盟(EcoHealth Alliance)的科學與推廣副總裁喬·愛普斯坦(Jon Epstein)表示,病毒從動物到人類的第一次躍遷可能並沒發生在市場裡。“人們可能在另一個地方或更早的時候從動物身上感染了這種疾病,而可能有尚未了解的病例在市場感染並傳給了其他人。”愛普斯坦說道。


愛普斯坦認為,要找到在接觸穿山甲或其它動物之前是健康的人,才能有確鑿證據。他表示:“他們接觸了動物,之後被感染了,而感染他們的病毒也存在於他們接觸過的動物身上。”


日前另一篇由著名病毒進化學家美國斯克裡普研究院Kristian Andersen副教授及哥倫比亞大學的Ian Lipkin教授等發表在Virological的文章也公開討論了病毒溯源的可能性。文章作者稱:“確認動物中間宿主,並從中獲得病毒基因序列,是對揭示病毒源頭最有力的方法。潛在的中間宿主的確認,以及早期與華南海鮮市場無關的病例的基因測序將提供重要信息。”


這再次說明要確定新型冠狀病毒在傳播中究竟經歷了什麼,研究者需要明確武漢華南海鮮市場上出現過哪些可能對疾病傳播起到重要作用的動物。但由於華南海鮮市場的動物似乎很快都被處理掉了,這為病毒溯源增加了難度。


這次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的中間宿主到底是哪種野生動物呢?水貂?穿山甲?還是其他動物?現在依然不明朗,我們能做的就是遠離野生動物,拒絕接觸、非法捕捉、食用野生動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