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李白詩文中的“仕”與“隱”

李白中國文學史上最為優秀、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因此對於李白詩歌的研究在學界一直是最為熱門的題材。李白自稱“酒中之仙”,被賀知章譽為“謫仙人”,在中國文學史上被稱作“詩仙”。可見,他的詩歌中表達的自由奔放的思想、豪放灑脫的態度、以及那常人所不能及的超凡脫俗的神仙境界是李白詩歌最大的魅力所在。然而,仔細品味李白的作品。除卻這些光芒四射的華麗外衣,我們從李白詩歌中亦可看見他一生極其世俗的入世渴求。這種激進、世俗的入世渴求與他詩歌中神仙脫俗的氣質一樣並存於他的創作中,且貫穿他的一生。這樣一位充滿著自由奔放之思想的詩人,為何會受到世俗的入世思想的羈絆而無法自拔?在這樣根深蒂固的功名心的驅使下,李白又如何保持著他高傲的神仙氣節?“仕”與“隱”這樣的矛盾,又是如何存在於李白的身上的?

李白極強的入世渴求

李白的積極入世是世所公認的。終其一生,他絲毫不掩飾自己對於功名的渴求,他始終相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為了他的“揚眉吐氣,激昂青雲”,李白四處干謁,遍訪諸侯,不斷宣揚著自己的治世之才,不斷表露著不遇伯樂的抑鬱滿懷,甚至有些時候不惜阿諛諂媚以求引薦。然而,不論這條幹謁的道路多麼的曲折,他依舊渴望著被引薦被拔擢,並對這種“終南捷徑”矢志不渝。


淺談李白詩文中的“仕”與“隱”

眾所周知,李白追求入世的一生,可謂一直在努力,卻從未真正達成所願。李白在一而再的失敗中又再而三地站起來,屢戰屢敗卻屢敗屢戰。這樣矢志不渝的意志力叫人不禁心生疑問:究竟是怎樣的動力支撐著李白,讓他保有這樣強烈的入世之志,越挫越勇?

盛唐時期,天下大治,政治環境較之從前相對開放與清明。李唐王朝的統治者也相對知人善用。這同時也使得當時知識分子的思想空前解放,於是文壇空前繁盛、詩人輩出。在這種政治、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一代文士,他們大多才華橫溢、胸懷遠略。這便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光芒萬丈的“盛唐氣象”。這與當時開明的科舉取士制度顯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這樣的時代,鼓舞著無數士人。盛唐的士人,大多滿懷自信與抱負渴望投身官場一展雄才。然而,當他們滿腔熱情渴望入仕時,現實的阻礙往往橫亙於他們眼前。這使得盛唐的士人也大多在理想與現實的不如意中掙扎取捨。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強烈碰撞,他們或者順應時代,選擇於官場中安身自保;或者抽身而去,避世于山野之間。

  • 李白入世渴求的特殊性

比之同時期的其他士人,李白的入仕渴望可謂異常強烈。這種強烈首先表現在他對至高無上的官職的渴望。李白並不像其他士人那樣,願意屈居人下,從一個較小的官位開始。像杜甫、王維那樣的“拾遺”一職是絕對不能滿足李白的希望的。誠如陳貽焮先生所言:“李白最大最主要為他長期所追求而始終不渝的目標只有一個——想做宰相。”餘恕誠先生《唐詩風貌》中也認為李白的理想是:“由布衣躍升為帝王之師”。李白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直言:“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使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他渴望的是一步能登“輔弼”之職,而這顯然是不現實的。他對於自己的才能十分自信:“談笑三軍卻,交遊七貴疏,仍留一隻箭,未射魯連書”。他覺得自己同戰國時期的謀士魯仲連一樣擁有著能夠憑藉一箭而書取聊城的計謀。正是這樣與眾不同的自信甚至自負,使得他擁有無比堅定的入世信念,並且堅定地渴望至高的官職。

其次,李白超於他人的入仕渴望還表現在他矢志不渝的堅持上。誠如前文所述,盛唐時期,大部分士人都在年輕時擁有極其遠大的人生抱負。然而,這樣的抱負大都隨著年歲的增長和現實的打擊而漸漸消退。無論是王維選擇遁身佛法的“朝隱”,還是孟浩然選擇抽身遠世而隱,都是一種對現實的適應與調節。唯獨李白,執拗的入仕渴望貫穿他的一生,從未丟棄。直至他生命的最後時段,他還留下了《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懦夫請纓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還留別金陵崔侍御十九韻》一詩。是時,李太尉指揮百萬大軍出征討伐叛軍,李白毅然前往投奔。“函谷絕飛鳥,武關擁連營,意在斬巨鰲,何論鱠長鯨”從這樣大氣滂沱的戰爭描寫可以見得,晚年的李白依舊壯志不減。讓人不得不感佩他的那份堅持。

  • 時代影響下的李白的入世渴求

時至唐代,持續了數百年的門閥士族的統治勢力衰落。唐朝政府通過開放科舉取士這一途徑使得廣大庶族階級和知識分子得以進入仕途。《通典·卷十四》載:“

自後周以降,選無清濁。……(隋)煬帝始建進士科,又制百官不得計考增級,其功德、行能有昭然者乃耀之。”至於盛唐,唐憲宗名相權德輿就說過:“自開元、天寶間,萬戶砥平,仕進者以文講業,無他蹊徑。”於是,一時間文風大盛,以至於“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焉”。知識分子在這樣的政策感召下,都覺得入仕報國的時機到來了。於是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另,《新唐書·隱逸傳》雲:“唐興,賢人在位眾多,其遁戢不出者,才班班可述,然皆下概者也。”可見,在盛唐時期,基本可以做到任人唯賢。士人多可以通過參加科舉進入仕途。而當時的士人,也確實大抵都有參加科舉考試的經歷。從王維到杜甫、高適,甚至與李白私交甚密的朋友元丹丘,以及李白最為推崇的、最終實現“隱世”的孟浩然也都曾參與科舉。


淺談李白詩文中的“仕”與“隱”

進士之科雖設於隋代,而其特見尊重,以為全國人民出仕之唯一正途,實始於唐高宗之代,即武后專政之時。”科舉取士制度在盛唐時期已經成為士人進入官場的幾乎唯一的途徑。在政府大興科舉的政策刺激下,唐代士人大都懷抱著極其強烈的進取之心,他們對於功名的渴望,可謂空前。

此外,唐朝統治者為了表示對知識分子的重視,除了舉行定期的科舉考試以取士,為了真正做到“野無遺賢”,唐代對於“隱者”“名士”的拔擢政策也格外開放。除了進士等常科考試之外,還有不定期的制科。《新唐書·選舉制》稱這樣的制舉為:“天子自詔。”例如:“《新唐書》載,開元二十三年朝廷下詔,令五品以上清官及刺史各舉薦一名人才入京應制舉。”參加這樣的制科考試,實在是一條直通仕途的“終南捷徑”。只需要有相關官員的保舉推薦即可。這樣開放的取士制度使得唐朝干謁之風興盛,有志之士往來於各大官員的府邸,獻詩作賦以求引薦。可見,在唐朝開放的取士制度下,知識分子看到了實現自己遠大志向的可能。於是紛紛懷抱著滿腔熱情與希望投入到積極求取功名的道路中。李白作為他們中的一員,當然不可免俗,他也同當時的士人一樣,吟詩作賦、遊訪干謁以此贏得詩名遠播,為自己的入仕打下堅實的基礎。

  • 家世影響下的李白的入世渴求

關於李白的家世,歷來揣測頗多,卻終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論。究其原委,從李白自己就有所隱瞞。在其詩作中,他就有自相矛盾的敘述,一說:“白本家金陵,世為右姓,遭沮渠蒙遜之難,奔流鹹秦,因官寓家,少長江漢”(《上安州裴長史書》)。一說:“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上韓荊州書》)。此外,學界關於李白的家世祖籍還有:李白出生於中亞碎葉或者條支等其他說法,難有定論。但是,根據李白自述及李冰陽《草堂集序》、範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魏顥《李翰林集序》所述,李白系隴西人一說目前被大多數學者接受和認可。

“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九世孫。蟬聯王圭組,世為顯著。” (李冰陽《草堂集序》)

“涼武昭王九代孫也。隋末多難,一房被竄於碎葉,流離散落,隱姓易名。”(範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

上述二文皆稱:李白為涼武昭王九世孫,是說李白有皇室的血統。這一說法,在李白的詩文中也有多處應證:

我固侯門士,謬登聖主筵。(《送楊燕之東魯》)

這首送別之作,直言自己出生侯門貴胄。這首詩為贈別友人之作,當無虛言。

小子忝枝葉,亦攀丹桂叢。(《寄上吳王三首·其一》)

這首詩為李白上呈吳王李袛之作,據詹鍈先生考:“吳王,太宗子恪之孫,張掖郡王琨之子,襲封嗣吳王。”李白敢在吳王面前自稱與其同族,也就是自稱皇族之後,這可以充分佐證他“涼武昭王九世孫”的顯赫家世。

鳥銜野田草,誤入枯桑裡。客土植危根,逢春猶不死。

草木雖無情,因依尚可生。 如何同枝葉,各自有枯榮。

這首《樹中草》看似喻旨不明。如若聯繫作者生世,則可以解讀作:前四句暗喻自己的家世變遷,輾轉他鄉,客居山林,卻得以倖存;後四句言,同為李氏後裔,卻同根不同命,“各自有枯榮”。是詩以鳥作喻,訴說著自己難言的家世背景。


淺談李白詩文中的“仕”與“隱”

據此,我們可以推測李白擁有顯赫的家世背景而且當與皇族相關。李白自述“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矣”“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可以見得,李白從小就飽讀詩書受過良好的教育。他自小就有“莫怪無心戀清境,已將書劍許明時”的堅定志向。加之這樣顯赫的家世背景,使得他擁有與眾不同的堅韌意志。然而,不知出於何種原因,李白祖上在隋末唐初的動亂中被迫流落,“

神龍之始,逃歸於蜀”,“隋末多難,一房被竄於碎葉,流離散落,隱姓易名”。這些記載雖未言明李白祖上淪為“絕嗣之家”的原因,但是這些閃爍其詞的記載都表明:李白的祖上曾是顯赫的名門貴族,只是由於一些無法言說的原因,李白的祖上由顯赫的貴族淪為沒有譜牒的平民。這樣劇烈的家世落差必然影響李白的成長,他的入仕,不僅關乎他個人的成敗,更關乎整個家族的重振。顯赫的家世背景、如此良好的教育,以及身系家族榮衰的重任,這所有的一切都決定了李白超越常人的入仕志向。

  • 性格決定李白的入世渴求

歷來論及李白的詩歌,人們就會自然地冠上一個標籤“浪漫主義”。當然,“浪漫主義”這個西方文學批評的詞彙現今已經很少使用了。但是,我以為,“浪漫”這個詞用來形容李白的性格,當是不二之選。李白是極度浪漫的,他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是極度浪漫的,他堅定要“

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正因為李白是極度浪漫的,他才會忽而“仰天大笑出門去”,忽而“明朝散發弄扁舟”。正是這樣自由浪漫甚至略顯癲狂的性格才造就了一個堅定不移、矢志不渝,絕不向現實低頭的李白。也正因為這樣的狂狷浪漫,才使得在現實洪波的衝擊下,唯獨李白還敢保有“濟蒼生”“安黎元”“解世紛”的宏圖大志,至死不渝。

首先,李白生活的盛唐時期是一個生活相對輕鬆、思想相對解放的時代。統治者對知識分子的優容與重視使得李白的極度自由浪漫的性格得以生存。

前文已述,唐朝取仕途徑廣泛,除了最主要的每年都會舉行的進士、明經這二科常科考試之外,還有不定期的制科。參加這樣的制科考試,需要官員的保舉推薦。這就使得唐朝干謁之風興盛,有志之士往來於各大官員的府邸,獻詩作賦以求引薦。李白為了走這樣的“終南捷徑”可謂煞費苦心,留下了眾多寄贈官員的詩文。其中許多詩作中直言渴望對方提攜的意願:“那能吐芳信,惠好相招攜

”,“爾見山吏部,當應無陸沉”。李白天真地以為自己可以憑藉過人的才華受到引薦和拔擢,並且可以一躍而官居要職,從此實現自己的雄圖大志。


淺談李白詩文中的“仕”與“隱”

李白是絕對自信自己擁有超凡的才華,足以勝任高官要職,並且必定能一展宏圖的。言語之間,這般清高自負、孤芳自賞、不可一世,其天真浪漫、自以為是的性格可見一斑。但是,僅憑這般華而不實的自吹自擂李白就妄圖得到“輔弼”要職,並以此實現“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宏圖大志,這恐怕是其他人想也不敢想的。也只有這樣極度自我、自信以至自負的李白才敢言的。

其次,對權貴的不屑與鄙夷,使得李白不能委屈於一個小小的官職。他藐視權貴的個性使他不能容身於官場。他敢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世人若醯雞,安可識梅生”。從這樣不羈的言辭中,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即便進入官場,李白也是無法容身的。他不願委屈自己去適應官場上的阿諛奉承,他見不得官場上的惺惺作態,他也根本不認為自己需要通過經營官場關係來實現自己的入仕志願。根本不諳為官之道的李白,只想著入朝為官,卻絲毫不顧及他入世所需要的基礎。

由上所述,時代洪流的推動下、光耀家族的使命激勵下,加之極度浪漫、自由不羈的性格,成就了李白與眾不同的極其強烈的入仕渴望。他的入仕渴望從小就根植於內心,強烈的自尊、自信甚至自負使得他對入仕報國這一理想矢志不渝。在現實的無數次打擊下,李白不似王維可以安心於朝野自我調節;不似杜甫可以壓抑最初的志向轉而為現實悲鳴;他也不似孟浩然可以遁世而去享受自然。他內心的火焰遠比他人強烈,那對於入仕報國的渴求已經深入他的血液中,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入世願景的幻滅

李白的入世渴求較之他人更為強烈。這種強烈不僅表現在其終生對入世這一志向的堅持不懈上,而且表現為對至高無上的權力的嚮往。他一直幻想著能有一步登天的捷徑。既然李白有著如此超於常人的入世渴求,那麼他一生追求入世的道路為何又如此曲折艱辛呢?

  • 終生不予科舉

縱觀同時期的其他士人,從王維到杜甫、高適、與李白私交甚密的朋友元丹丘,甚至最終隱於鹿山的孟浩然也都曾參與科舉。科舉成為當時知識分子進入仕途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徑。《新唐書 選舉制》載,唐代的科舉考試有多種類:“有秀才,有明經,有俊士,有進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開元禮,有道舉,有童子……此歲之常也。”可見,唐代的科舉制度已經相對完善。隨著科舉取士對進士科的側重,“自開元、天寶間,萬戶砥平,仕進者以文講業,無他蹊徑。”科舉制度下的“以文取士”這對於士人而言,是一個相對公平的尋求入仕的途徑。

然而,擁有著超常的入仕渴求的李白卻終生不予科舉。李白的不予科舉究竟是為何?這一問題歷來都是學界關注的焦點。曾有普遍被認同的一個觀點:“

李白不願象當時士人那樣,參加科舉考試取得官位,而企圖通過隱居山林和廣泛的社會結交來培養聲譽,獲得帝王賞識,不依常例擢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李白》)。誠然,這一說法是有理有據的。如前文所述,李白孤島自詡、狂妄不羈的性格是不允許他依照慣例,參加科舉先取得一官半職,然後逐步獲得提拔的。


淺談李白詩文中的“仕”與“隱”

但是,難道我們可以把李白終生不參與科舉這一現象的原因簡單地歸結為他有著與眾不同的高傲氣節嗎?這一解釋顯然是無法得到信服的。畢竟,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科舉作為入仕最為便捷的途徑被廣泛接納。而李白自己也並沒有表達過對這一制度的反感與不滿,相反,在他送友人參加科舉的詩篇中,都充滿著嚮往之情。

魯客向西笑,君門若夢中。 霜凋逐臣發,日憶明光宮。

復羨二龍去,才華冠世雄。 平衢騁高足,逸翰凌長風。

舞袖拂秋月,歌筵聞早鴻。 送君日千里,良會何由同?

(《魯中送二從弟赴舉之西京》)

秀才何翩翩?王許回也賢。暫別廬江守,將遊京兆天。

秋山宜落日,秀水出寒煙。欲折一技桂,還來雁沼前。

(《同吳王送杜秀芝赴舉入京》)

從上述送友人赴舉的詩作中看,李白對於友人參加科舉考試都表達了美好的希望與祝願。他對於友人的赴舉是“復羨二龍去,才華冠世雄”充滿羨慕之情的。此外,他還於詩作中表達出期望友人獲得官職之後的提攜:

大國置衡鏡,準平天地心。 群賢無邪人,朗鑑窮情深。

吾君詠南風,袞冕彈鳴琴。 時泰多美士,京國會纓簪。

山苗落澗底,幽松出高岑。 夫子有盛才,主司得球琳。

流水非鄭曲,前行遇知音。 衣工剪綺繡,一誤傷千金。

何惜刀尺餘,不裁寒女衾。 我非彈冠者,感別但開襟。

空谷無白駒,賢人豈悲吟。 大道安棄物,時來或招尋。

爾見山吏部,當應無陸沉。 (《送楊少府赴選》)

可見,李白對於參與科舉考試是認同甚至充滿嚮往的。他也真誠地認為友人可以通過這一機會青雲直上,獲得官職。同時,他還期望得到友人得中後的提攜。這一切,都很難將李白與不屑參加科舉考試聯繫起來。

此外,據《酉陽雜俎·前集卷一三》載:“白前後三擬《文選》,不如意,悉焚之,唯留《恨》、《別》二賦。”如果記載屬實,也就是說李白曾有三擬《文選》的經歷。唐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為五律和賦,同時,要求精通《文選》之理。以李白的詩才和他“三擬《文選》”的經歷,都說明他應當具備參加科舉考試的能力。既然如此,那麼為何李白始終都不參與科舉考試呢?

“富商出身”說

閻琦先生在《關於李白的戶籍、婚姻及科舉的餘論》一文中提出:李白的富商出身,使他不能參加科舉考試。李白祖輩由於隋末動亂而流落於碎葉,從此隱姓埋名地生活了近百年。在閻琦先生的另一篇文章《李白的入仕道路和他的幽憤》中論證說:“李白父祖輩在西域碎葉生活了百年左右,賴以生活的方式除經商之外別無他途,李白的父親僑居蜀中後,生活的手段仍以經商為主,或亦商亦隱,這從青年時代的李白的富有和揮霍無度可以得到證明。”於是得出結論:“李白先祖雖出身高貴,而‘五世為庶,累世不大耀’(《李陽冰序》),當李白之際,他已是標準的富商子弟了。”


淺談李白詩文中的“仕”與“隱”

如果閻琦先生關於李白家世的考證屬實,那麼李白當會因為此家世背景而無法參加科舉。《唐六典·卷三 戶部》與《舊唐書·食貨志》都有記載:“工商之家,不得預於仕;食祿之人,不得奪天下之利。”李白作為富商之後,是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的。

嘗為小吏”說

《舊唐書·憲宗紀》載元和二年禁令:“進士舉人,曾為官司科罰,曾任州縣小吏,雖有辭藝,長吏不得舉送,違者選舉官停任,考試官貶黜。” 上述禁令在《新唐書·選舉志》、《唐會要·貢舉》中亦有載。說明,在當時曾經因犯案受過懲罰的人,以及在地方做過小官的人都不能被舉薦。

《唐詩紀事》卷一八引宋楊天惠《彰明遺事》雲:“元符二年春正月,天惠補令於此,竊從學士大夫求問逸事,聞唐李太白本邑人,微時募縣小吏……”

學界有學者據此而認為李白不參與科舉是因為曾為小吏的經歷。其實,《彰明遺事》的這條資料僅是傳聞,不足為信。如果屬實,那麼李白就會因為曾經“募縣小吏”的經歷而不能參加科舉考試。

可見,學界對於李白終生不予科舉這一行為的解釋頗多,也各有合理之處。近年來,關於李白“絕嗣之家”的宣判導致的“譜牒難求”從而讓他不能參加科舉考試這一觀點得到了較為廣泛的認可。且不論事實究竟如何,從上述論證中,我們可以知道,由於一些難以言說的原因,李白客觀上無法參加科舉考試這是事實。那麼,他就失去了最為直接有效的入仕途徑。

“隱”——李白的自我派遣

關於“隱”的定義,較難判定。所謂“隱”必然要與“仕”相對而言,有“仕”才會有“隱”,否則一般的黎民百姓乃至山野莽夫都可以稱作“隱士”了。《辭海》中解釋“隱士”為:“隱居不仕的人”。所謂“不仕”當是指有能力“仕”而不為之。那麼“隱士”定是:具備了一定的才識學問並且已經有名聲在外,然而又不願入朝為官者。

時至盛唐,天下大治,廣開言路,大興科舉。相比前朝,當時士人入仕的道路被無限拓寬,除了正常的科舉取仕、還有對隱士的專設的推薦與拔擢這樣的“終南捷徑”。這讓當時的“隱逸”又多了一層含義。即,由隱而仕。他們的“隱”,其實是為了揚名,從而為“仕”做準備的。如此,當時盛行的“隱逸之 風”大異於前,“仕”與“隱”由之前的絕對對立漸漸走向對立統一。


淺談李白詩文中的“仕”與“隱”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橫空出世的“詩仙”李白,帶著“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豪言,一面積極干謁求功名,一面大肆郊遊訪名山;一面“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豪情滿懷,一面“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渴望超脫。誠然,他是灑脫大氣的,然而,他又是矛盾糾結的。“仕”與“隱”這對困擾著無數士人的矛盾同樣橫亙在“謫仙人”的內心。

  • 李白詩文宗的“孔孟之隱”

眾所周知,李白在追求入世的路途中磕磕絆絆,可謂艱辛。與中國古代所有的士人一樣,他也難免對自己的懷才不遇表達憤慨,也難免抑制不住對亂世的擔憂,也難免掙扎在堅持與放棄中。在李白的傳世詩文中,也有不少表達出歸隱的思想,有的描寫田園景緻、山水風光,有的把酒言歡、攜妓而遊。然而,一生積極入世的李白可曾真正願意放棄入仕報國的志願?我們從他的詩作中一一分析。

在盛唐,“隱逸”的概念已不是單純的退隱了。隨著唐王朝取仕途徑的不斷拓寬,統治者對“隱士”的推崇與拔擢極大地鼓勵了當時士人的隱逸行為,促成了當時的“隱逸之風”。士人的“隱”被賦予了另一層意義:以隱待仕,以退為進。換言之,“隱”成為了“仕”的方法和手段。李白的眾多詩歌中流露出他隱逸行為背後的待仕之心。

遊子東南來,自宛適京國。 飄然無心雲,倏忽復西北。

訪戴昔未偶,尋嵇此相得。 愁顏發新歡,終宴敘前識。

閻公漢庭舊,沈鬱富才力。 價重銅龍樓,聲高重門側。

寧期此相遇,華館陪遊息。 積雪明遠峰,塞城鎖春色。

主人蒼生望,假我青雲翼。 風水如見資,投竿佐皇極。

(《酬坊州王司馬與閻正字對雪見贈》)

是詩前八句訴說與王司馬、閻正字二位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中間八句極盡讚美之能事寫二位聲名遠播、德高望重。此八句阿諛諂媚的痕跡較明顯。果然,在末尾詩人表達了渴望得到引薦的態度“風水如見資,投竿佐皇極”:如若得到引薦,便效仿姜太公,放棄釣竿、不再隱居,而是極力輔佐帝王,成就偉業。此處引姜太公之典自比姜太公,可以看出詩人推崇的“隱”是“以隱待仕”,他自己也是抱著積極的入世心態“身隱”於市而心懷大志。李白一面高調地隱於市,一面積極自薦求得權臣的引薦。這樣的例子有許多,再如:

漢道昔雲季,群雄方戰爭。 霸圖各未立,割據資豪英。

赤伏起頹運,臥龍得孔明。 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

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壯志吞鹹京。

何人先見許,但有崔州平。 餘亦草間人,頗懷拯物情。

晚途值子玉,華髮同衰榮。 託意在經濟,結交為弟兄。

毋令管與鮑,千載獨知名。

(《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

全詩以諸葛亮自比。言三國割據霸業未定時,諸葛亮隱居於南陽躬耕,幸得崔州平引薦而為劉備所用,從而協助劉備建立了蜀國,並一路幫助劉備力求統一全國實現霸業。“餘亦草間人,頗懷拯物情”詩人坦言,自己和諸葛亮一樣,雖然隱居於山野間但卻懷著報國之心。希望崔少府像崔州平引薦諸葛亮一樣能引薦自己,李白“隱而求仕”的心跡表露無遺。


淺談李白詩文中的“仕”與“隱”

可見,“以隱待仕”這般積極入世的“隱”貫穿著李白的一生。青年時的他跟隨時流,以“隱士”的姿態抬高自己的名聲以求拔擢入仕。年邁的他也同樣標榜著自己“隱士”的身份來干謁權臣以求引薦。晚年李白在《與賈公書》中寫道“殷源廬嶽十載,時人觀其起與不起,以卜江左興亡。謝安高臥東山,蒼生屬望。白不樹矯抗之跡,恥振玄邈之風,混遊漁商,隱不絕俗。豈徒販賣雲壑,要射虛名?”坦誠自己“隱不絕俗”,雖然未入仕途,但是心存報國之志。借晉人殷深源屢徵不起和謝安高臥東山之典。表明自己並不願虛張隱逸之名、玄邈之風。言下之意,國家需要之時,李白是根本不主張隱者姿態的。其以隱待仕之心,表露無遺。

上述所有李白大談“功成身退”這樣的理想的背後,都隱藏著他急切的入仕渴望。與其說,他在追求“功成身退”這一理想,倒不如說,他直接追求的是“入世”與“功成”。至於“身退”,那是後話了。在他的“功成”未達到之時,“身退”不過是一個美好的想象罷了。

我們將此理想比之老莊哲學。李白“功成身退”的理想,是要首先積極追求“功成”;老子於《道德經》中提出的道家的“功遂身退”,則是告誡已經成功之人,要知足、知退、知分寸,適可而止。李白在接受道家這一思想的時候,結合了個人自身的強烈入世渴望,於是將這一思想換為己用了。在他積極追求“功成”的一生,所謂“身退”從未真正實現過。而那副“功遂身退”的藍圖,便成了永遠的幻境。

結語

李白對於“仕”的執拗追求貫穿他的一生。這種極其功利且世俗的政治思想為何能夠在豪放不羈的“謫仙人”李白身上如此堅定地長存?在盛唐積極入仕的時代背景下,李白這一堅定的信念擁有了長存的條件。而他在詩文中欲言又止的家世背景以及一再標榜的自己的皇族出身,這般顯赫的家世如若屬實,當能成為推動他積極入仕的重要原因。然而,所有的外因都不足以成就這樣一個浪漫奔放的李白。究其根本,李白性格中的天真浪漫、恃才傲物、敢想敢做,這極度自由、自我的個性決定了他與眾不同的入仕渴求。

正是在這樣的外力與內力的共同驅使下,李白用他極其自我的方式追求著他的入仕理想。他的干謁、獻策、入幕都帶著鮮明的李白特色。面對現實的重重阻礙,在一路坎坷艱辛中,他堅持跋涉、矢志不渝。


淺談李白詩文中的“仕”與“隱”

而他所謂“隱”,更多是由於這種對“仕”的殷切期待而故作的聲勢,抑或是在入仕無門的現實所迫下一種獨善己身的避人之舉。這其實與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是相契合的。而清高自傲的李白又不願意承認自己世俗的政治願望,於是他不斷在詩文中提及那些隱逸生活的自在美好以及“仙遊”的超然灑脫,他努力將自己刻畫成一個真正的“謫仙人”。然而,無論是“大鵬飛兮振八裔”的逍遙,還是“功成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的灑脫,他所勾勒的那一副副猶如神仙般逍遙自在的美好畫卷,都不過是存在於他臆想中的幻境。所謂飄逸灑脫的外在之下,隱藏的是一顆蠢蠢欲動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