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竟然有四大“糟粕”,連魯迅都批判排名第一的他

受宗法制的影響,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講究孝道,跟孝有關的詞句更是數不勝數,比如有名的百善孝為先。除此之外各朝各代都講究以孝治天下,特別是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後,孝道由家庭倫理擴展為社會倫理、政治倫理。“以孝治天下”也成為貫徹兩千年帝制社會的治國綱領。

《二十四孝》竟然有四大“糟粕”,連魯迅都批判排名第一的他

由於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所以誕生了非常多跟孝有關的文學作品,如比較有名的《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竟然有四大“糟粕”,連魯迅都批判排名第一的他

《二十四孝》全名為《全相二十四孝詩選集》,是由元朝郭居業撰寫的,主要記敘了上古時期至北宋年間中二十四人的孝道故事,其中有非常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故事,如百里負米,講述了孔子的得意弟子仲由(子路),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

《二十四孝》竟然有四大“糟粕”,連魯迅都批判排名第一的他

又如行佣供母,講述了江革揹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

《二十四孝》竟然有四大“糟粕”,連魯迅都批判排名第一的他

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推崇學習的,但不可否認,《二十四孝》中也存在著部分“愚孝”,下面就讓我們來細數四大“愚孝”。

第四,懷橘遺親,這個故事說的是後漢時期的陸績,在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裡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嚐嚐。”

其孝固然可取,但是同樣也傳達出不好的價值觀:在孝面前偷竊是可以被原諒的。如果讓心智並未成熟的兒童閱讀,必然影響孩子的價值觀——以孝順之名行偷竊之事是合理的。

《二十四孝》竟然有四大“糟粕”,連魯迅都批判排名第一的他

第三,嘗糞憂心,講的是南齊的庾黔婁,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

《二十四孝》竟然有四大“糟粕”,連魯迅都批判排名第一的他

看到這裡,我就想問一問:難道一定要嘗糞便才能知曉父親的身體狀況嗎?只有嘗才能稱孝嗎?

第二,臥冰求鯉,這個故事說的是王祥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但在父母患病時,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

孝道值得我們學習,但是方式方法顯然有誤,臥冰是非常危險的,稍有不慎就容易失足掉進河裡,試想一下,如果發生意外,那患病的雙親由誰照顧呢?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下孔子所說的“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臥冰求鯉除了危險外對孩子更是慘無人道的苛求。

《二十四孝》竟然有四大“糟粕”,連魯迅都批判排名第一的他

第一,郭巨埋兒,東漢有個叫郭巨的人,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罈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這簡直就是慘無人道的謀殺,雖然結局是好的,但是以殺死兒子的方式來盡孝,到了駭人聽聞的地步,這不是鼓勵孝,而是鼓吹犯罪!甚至連魯迅都對齊加以批判:我最初實在替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黃金一釜,這才覺得輕鬆。然而我已經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並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

家景正在壞下去,常聽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親竟學了郭巨,那麼,該埋的不正是我麼?如果一絲不走樣,也掘出一釜黃金來,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時我雖然年紀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這樣的巧事。

《二十四孝》竟然有四大“糟粕”,連魯迅都批判排名第一的他

在最後還是需要提一下,儘管《二十四孝》中有些盡孝的方式不對,但我們必須將孝時刻記在心中,切莫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時方知後悔,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從我們每個人做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