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評價當代中國的藝術圈?

手機用戶6201987576


當代藝術評價:

“當代藝術”在時間上指的是今天的藝術,在內涵上也主要指具有現代精神和具備現代語言的藝術。之所以現在的展覽普遍用“當代藝術”的提法,是因為用“現代藝術”的名詞容易與已有過的“現代派藝術”混淆,同時,“當代藝術”所體現的不僅有“現代性”,還有藝術家基於今日社會生活感受的“當代性”,藝術家置身的是今天的文化環境,面對的是今天的現實,他們的作品就必然反映出今天的時代特徵。

中國的當代藝術是一個眾說紛紜的領域,議論多,意見多,好像多數是不滿意的地方:

  1. 受到西方影響,有後殖民的嫌疑

  2. 藝術性不夠,有表面化、符號化的現狀

  3. 沒有自己獨創的藝術語言,基本是西方的傳移模寫

  4. 藝術家普遍浮躁,失去了藝術家作為理想人格代表的光輝

  5. 受到市場化的影響,有追逐商業化的傾向

  6. 受到市場的控制,市場成為判斷藝術價值或地位的因素

  7. 沒有獨立的藝術批評,或多或少受到金錢的誘惑,或者唯錢是圖

  8. 批評失去了標準,變得可有可無

  9. 藝術家的身份越來越尷尬,失去了對藝術的控制

  當代藝術是一道難題,需要時間來解答,無須世人憂愁多慮,它總會在人們的自覺努力下得到歷史意志的調整,只要不是對它施以政治判決,就會在時代選擇、觀念發展、趣味變化中得到改變或調整。今天的藝術,已經不是昨天的藝術,有著非常強烈的自覺性和自控性,不能因為它追逐利益,就認為它失掉了它存在的理由,本來有些藝術就是為了商業,說不上它如何具有其他期待的剩餘價值。就像商品一樣,供不同階層、趣味的人消費,也不失為一種商品生產。至於藝術史怎麼寫、怎麼看,這要看從哪個角度說這些事。如果說藝術的商品化、市場化、拍賣現象,可以放到社會學、經濟學的研究中,探討一下藝術如何商品化的、如何進行拍賣的,有些東西在中國變了調,也是因為中國的國情使然,一種社會意識表現的結果,這恰恰是它們的理由和需要研究的地方。

  藝術為什麼是這一個樣子,或者這些從事當代藝術創作的人為什麼要去這樣的追求,當然受到成功者的神話傳說的影響,或者說白了,是因為獲得了市場的金錢回報,才引發了大家一波又一波的追逐,就像商品有人買,就有人生產與銷售,甚至也不乏為了銷售,而創造消費習慣。用商業循環的角度去看當前的藝術生產,也就不會大驚小怪,非得把當代藝術神秘化。從社會學角度,也就是一種生產活動,與精神文明扯不上。

  另一個對當代藝術缺乏精神性抱有遺憾態度,也是人們對當前的藝術有意見、不滿意的地方之一。一說到藝術,就認為是高尚的、充滿了亢奮的精神或引人深思的精神,或者說一種精神力量。這確實是藝術被賦予的神聖性之一,也是藝術源起之初具有巫術功能的一個特點。如果不是原始的人類對萬物有靈持有敬畏的心理,怎麼會對圖像、雕像、聖物如痴如迷地崇拜和景仰呢。在過去有一種宗教力量或信念在這些繪畫與雕塑裡,而今天呢,恐怕繼續用這些遠古、曾經的精神力量去要求今天的藝術或藝術家,都是奢侈的事情,因為在今天的時代,精神狀況如何,是否失落或不舉,幾代人的精神信仰是否令人懷疑,當人們失去了信仰之後,他們賴以寄寓的精神之家何在,都是要討論的問題,如果把這些東西賦予給今天的藝術去實現,恐怕是勉為其難,力不從心,這些藝術也做不了。表達一下無聊、滑稽、冷漠、瘋狂、殘酷、做作、虛榮、俗氣、噁心、變態、病態、傷感、故作深沉、故作高雅、扮酷、發嗲、風騷、好玩等等,都是可以的,這些只是當下的社會心態的一種反映,為什麼許多人普遍地追求這些、生產這些、模仿這些,是有社會原因的,放到今天的時代轉型裡看,很自然是一種社會與個人心理的反應而已。這也是人們評判藝術常常陷入倫理學或道德的一種看法(是不是本能的看法,也值得討論)。現代藝術一個特徵就是把道德評判與藝術分離,同時也把美與藝術分離,當解決了這個維繫傳統藝術的支柱後,現代藝術就充分地自由了,從觀念上從此合法,從方法上從此有理。

  事實上,對今天的藝術進行研究,不是一個藝術的問題,如果說到對它進行藝術性方面的研究,更多的是理論的問題,也是其他思想理論問題介入到當代藝術思考的問題。藝術性的概念越來越像一個古典詞彙,也越來越指向技術能力、畫面結構、形式感、平衡關係、總體感覺等形式問題。至於它表達了什麼、如何製作、生產的,就留給理論問題去闡釋或作為證據了。在今天,藝術越來越像是有錢人玩的遊戲,這裡是指收藏、買賣,藝術家越來越成為特殊的群體和職業,越來越有了它自己的遊戲規則。這是要分析、研究的地方之一,但是對當下藝術如何做到所謂標準的批評,恐怕一時半會還是一種奢望,首先對批評標準的提法就是一種不可能的想象。批評正是在多元、差異互為矛盾中開展的。

  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又都特別強調學術性,或者學術地位,有兩個情結在裡面,如果做得單純、沒有利益厲害關係,就有可能有學術性,二是這個學術性要來自學者的認定,或者說被寫進歷史書裡就有了學術性,就進入了歷史。這恐怕都是表明的想象。是否學術,並不是賣了錢就沒有學術;被寫進了歷史,也不等於有了學術,有可能是反面教材,被當作了一次反面例證,就像秦檜也被寫進了歷史,他光榮嗎?天天被人說、被人談、被媒體追逐、報道、見光率高,就是學術性嗎?這些都不是學術性的理由。眾聲喧譁不是學術性的標誌,同樣被冷漠的忽視也不是沒有學術性的預兆。今天人們常說,這是一個眼球經濟的時代、傳播甚於內涵的時代,確實不假,這些是學術性的意味嗎?謊言重複一千遍被變成真理,已經是當代藝術的秘密武器之一,所謂炒作就是這個意思,這也是商業運作的規則之一。這些都不是倫理學所能否定的,社會學興盛也是時代使然,瞬間的憂傷是有的,但轉瞬之間變成了慾望的釋放。

  學術性從來都是個人的事情,就像談偉大文學作品的學術性,從何而起呢。那些供市場消費的地攤文學恐怕任是誰也不認為它們有文學性吧。當然,它們有學術性,就是它們提供了這個社會的閱讀心理和消遣模式,甚至不乏心理學的人性在裡面。這是文化研究要做的活計的一部分。

  學術性也許與職業性有關。美術史自從職業化以後,才越來越成熟,能夠在比較歷史多樣藝術的情況下,鑑別藝術、評價藝術,把藝術歸類、批評。沒有這樣一個學術訓練,是萬難在紛紜雜陳的當前藝術中條分縷析的、說出個子醜寅卯的;就像喝酒的人很多,但能夠品出酒的成份、色香、類型等卻不是任人都可以做到的。人們喝酒的感覺是有的,也能從長期喝酒中,分別出好酒與劣酒,但這並不是職業化的品酒。品酒的學術性就是指這些職業化的品酒師的工作;那麼藝術呢。有美術史學專業這一科,在我國自古是文人學者的修養功夫,把酒論藝,不在話下;就是性情所至,做點筆記、寫寫心得,都會成為寶貝,讓今天研究美術史的人琢磨半生。而在海外,美術史職業化、學科化之後更是專業精深,把藝術歷史上的陳年老醋翻了個底朝天,姓啥名誰、師承譜系、流傳沿革、風格影響、社會關係、時代互動等等,摸得一清二楚,卷軼浩繁、疊床架屋。學術性恐怕與此有關。

  另外,今天藝術生產出現了大量的代筆或生產作坊化。歷史上也有代筆的,也有作坊,甚至在現代社會里,出現了工廠化的生產模式,如沃霍爾的藝術工廠。問題是,貼上藝術家標籤的作品是否等同於藝術原作?原作與仿作、贗品的關係發生了什麼變化?藝術家自己監工之下的作品同樣有市場,如何認定它們的藝術性?或者徑直把這些看作具有符號性價值功能的商品,不必等同於藝術品。也就是在商業化的時代特徵下,藝術如何商業化與傳統的藝術的差異與變化,需要分析、研究。這些現象與問題,應該是學術性研究工作的一部分





雜物小世界


你好,我是秋山,很高興回答樓主的問題。

我對當代藝術圈及藝術家瞭解甚少,所以發此淺薄之見,也僅從個人眼光出發。在這個物慾橫流,經濟高度繁榮的時代,有人感嘆:地球已經變小成為“地球村”了,因為兩次世界大戰西方人用他們的炮彈炸開了世界各國之間的一些隔膜,加上科技的高速發展,促使信息更加廣泛和迅速。還有的人看到了人類的生存空間在擴大,從陸地到海里再到太空,甚至到別的星球。這是整個時代在我心目中的大體面貌。此屬贅言。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它是隨著時代而發展的一種用來表現藝術家的情感及思想,反映社會現實,時代氣息的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從這句話,我們可以說:有什麼樣的時代,什麼樣的社會,什麼樣的生活,就會孕育出什麼樣的藝術家,就會產生什麼樣的藝術品。

那麼我們從當代的時代特徵,社會形態等諸方面來看當代的藝術圈及藝術家可能會更清晰一些。從當代的藝術品及藝術市場的一些現象出發,我把當代藝術簡單地分為三種:一.民族本位藝術,二.雜交藝術,三.虛無注義藝術。

何謂民族本位藝術,就是具有本民族的傳統基因,以傳統文化為基石,以民族特色為形式的藝術。我們這裡所說的傳統,不僅僅指過去的歷史,而且包括這個新時代中能代表本民族的一些文化及特徵。因為歷史是發展的,我們的時代在時間的急流中也將很快成為歷史。那麼民族本位藝術家就必須是以本民族的傳統為底蘊,並且把握了他自己的民族文化在新時代中的主流及特徵,以次作為自己藝術創作思路的指導思想,用自己的藝術語言來宣揚本民族的文化精神的藝術家。這類藝術家在中國近代很多而且不乏大家,如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啟功等書畫家,現代的如楊麗萍等舞蹈家。這些人不但繼承了傳統,而且還發展了傳統。他們的作品更使他們本民族的文化內涵得以在世人面前大放異彩。

所謂“雜交藝術”,是指兩個或多個民族文化交織在一起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在同一類的藝術裡把不同民族的技法,風格,審美理念等相互揉和在一起創作出來的藝術。這類藝術家自“五四”運動以來不斷地湧現出來。如徐悲鴻,劉海粟等曾經留洋回來的畫家,還包括受他們影響過的一大部分現代畫家。他們主張中西合璧,在中國畫中融入西方繪畫的一些因素,如光感,空間等。但我個人認為他們的這種嘗試,不是很成功的,因為中西各民族的思想不盡相同,或可說是各異,審美情趣也不同。就中國畫說是講究意境,一旦摻入西方講究科學的繪畫因子,就會讓中國畫的意境很難達到一種空靈境界。不過適當吸取他民族藝術的因子,只要把握好度,應該對本民族藝術的發展還是很有幫助的。這一類型的藝術除繪畫外,在其他藝術如音樂,舞蹈等方面也有所體現。

“虛無”主義藝術,說穿了,那就是沒有內涵的貌似藝術的藝術,也就是不是藝術的藝術,或可用現代一些藝術家提出的“非藝術”來命名之。這類藝術家在中國當代比較多。這可能是由於中國近代這段屈辱的歷史造成的。他們之所以虛無,是因為他們否定了自己原有的文化基因,而去追求自己所不容易參透的外來文化。所以就像一個把自己的氣球扔掉而去抓肥皂泡的人,等他抓到了肥皂泡,這個光彩絢麗的肥皂泡就立即消失,此時他就什麼也沒有了,即變成虛無的了。為什麼說這是歷史導致的呢,因為中國在近代100多年裡,在西方人先進的堅船利炮下飽受折磨。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受到嚴重的侵略和打擊。因而導致了一大批中國人喪失了民族文化尊嚴,產生了一種民族自卑感,所以他們才會以為自己祖宗留下來的很實在的“氣球”已經落後到不堪要的地步了,西方人的光彩照人的肥皂泡才是先進的。就這樣,他們越是追求先進,否定落後,就放棄了越多的氣球,去抓越多的肥皂泡,也就越虛無。

這就是我對當代藝術圈及藝術的淺薄見解,我希望,我吶喊,我祈求我們這代中國的年輕人,祖國未來的佼子們,不要再受肥皂泡的迷惑了,迴歸到我大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本位上來吧~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夠對博主有所幫助!


任秋山


 馬航失聯後,在微博與微信等自媒體上,幾乎清一色都是24小時全天候提供相關的新聞報道、陰謀論遐想、心靈雞湯和飛機照片這組“媒體套餐”。就連藝術媒體也不甘人後,紛紛把黃永砯的《蝙蝠計劃》回爐後重新端出來,以供再飽眼福。所有的眼球經濟都只是快餐,它無法添加人工防腐劑,保質期有限得可憐。沒過多久,新聞被更新的新聞掩蓋,熱點被更熱的熱點埋葬,人們也就興味寡然了。如今,倘若再要深入談起任何關於飛機的話題,倒像是由飛機庫改造而成的餘德耀美術館裡,“天人之際”展覽中的阿德爾•阿貝德賽梅的作品《有其母必有其子》(Like mother like son)——機身扭曲纏繞的飛機裝置,它訴說著“誕生與毀滅的不可分離性”。

  有誕生,就有毀滅;其興也勃,其亡也忽,任何存在之物都配得上滅亡。多倫多學派的麥克盧漢慣用新媒介的誕生來宣告舊時代的壽終正寢。在他看來,以汽車與火車為標誌的現代社會宣告了馬車拉動的古典社會的分崩離析,而飛機的引擎則升起了當代社會。毫無疑問,1903年萊特兄弟的首飛成功具有跨時代的意義,它一舉讓人類飛躍進入了當代性的感官經驗。同時,任何高速狀態都飽含著危機四伏的可能性。自飛機誕生以來,一份冗長的空難名單伴隨著同樣冗長的人類飛行總里程數,擺在選擇性盲視的世人面前。無獨有偶,高速發展的經濟也好,社會也罷,同樣無不如此。

  同時,這是一個被媒介化的世界。在高速發展的社會里,只有新聞,沒有事件——就好比馬航失聯,還未來得及詳盡談論,它就已經不再讓我們有談論的興趣了。中國當代藝術圈也難逃如此的命運,幾乎每週都有新展開幕,藉由媒體的報道,事件被新聞稀釋,漸漸退隱,變得不再重要,而新聞因其短暫的熱度也未必顯得重要。

  要迅速地把事件變成新聞,就要無視時間的綿延與空間的廣闊,最好的解決之道就是極盡能事地使用飛機。中國當代藝術圈,不論是藝術家、策展人、藏家、畫廊主還是藝術媒體從業者,無不是深諳此道之人。毫不誇張地說,中國當代藝術圈就是一群飛行動物的大集合。恐怕除了空中乘務人員外,很難見識到如此熱衷於飛行的人了。近來,他們從紐約軍械庫,飛抵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CCAA中國當代藝術獎”,又轉身飛去香港巴塞爾博覽會。可是,在不同的場合裡,出現的始終還是近乎相同的人。

  這種生存狀態頗有些類似於戴維•洛奇的小說《小世界》,它悉心勾勒著一群樂於充當“空中飛人”的文科教授,彷彿他們存在的意義只是不停地在空中盤旋,而不是抵達目的地後取得什麼學術成果。中國當代藝術圈似乎有過之而無不及,眾人努力地刷新飛行記錄,以此證明自己在整條當代藝術產業鏈裡的存在感。在此背後,潛伏著保羅•維利里奧提出的隱憂。這位發明了“速度學”(doromology)的理論家同樣把飛機視為當代的標誌。他認為當代藝術對技術的過分依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但也因此喪失了對藝術自身的反思與批判,藝術的生產動能也會變得岌岌可危。但是,維利里奧的反思並沒能把當代藝術阻擋在機場的安檢通道之外。但凡在藝術市場上能賺回飛機票的人都在飛著,中國當代藝術圈的繁榮書寫著飛行動物的生存法則——飛行的過程成為了飛行的目的。然而,空中的藝術家們如何在地面上著陸,實現藝術的在地性?這個艱澀的問題卻湮沒在繁榮的奔波之中,尚未得到及時的解答。又或許,它本就無須解答,因為不論怎樣,中國當代藝術的蓬勃發展看上去都像是在下一盤很大的棋——很大的飛行棋。


睛朗天空28


今天的藝術圈可以說包括民間和精英階層的藝術創作,是在社會發展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前提下,競相發展、快速成長的自由生長階段。由於有快速經濟發展為依託,藝術圈也跟著時代的步伐奔跑起來。舞臺藝術中一部分進入了影視得到快速發展。一部分重新整合形成新的團隊走向商演市場。音樂美術在名人效應的帶領下,都在分市場的一杯羹,由於市場變化快,人們從製作到商業運作到人們的欣賞,都在發生向快餐文化發展的方向努力,各種閃亮的頭銜都有,從大師、教授、專家,從國內到亞太地區再到世界,層出不窮。從某種程度講適應了當代的發展需求,另一方面人們反思的時間少了,專業做功的時間少了,頭銜比作品重要了,市場熱了盲從的多了,攝心的作品少了,及時行樂的多了,使人深刻反思的少了,過去以藝術工作作為安身立命的是少數,今天學藝術為了立命安身的人太多了。歷史上真正的好作品畢竟是少數,所有的現象都是給真正經得起歷史檢驗的作品留出機會、空白。其中以文學藝術作品最有分量,這個領域相對更純粹。全民作為欣賞者對藝術作品提出了要求,迴歸藝術的初心,能耐人品味,能慰籍心靈,能引起共鳴,體現匠人精神,立足當下對世道人心起到引領作用的大情懷的作品。有些好作品是要經過足夠時間的檢驗的。


國畫家範權


一個美術館的品牌、風格應該明確,什麼展覽該做,什麼展覽不該做,應該都有分寸,收藏董事會穩定,但是,在這些大齡美術館裡,卻看不到這種脈絡,不禁讓人困惑,請問時間與金錢都花到哪裡去了?尤其是10年之後,也沒有成為中國當代藝術語境裡具有話語權與指標性的美術館,真沒有資格說,“瞭解當代藝術”,“當代藝術領軍者”,不要被邊緣化才是當務之急。

而對於新興美術館,內部工作人員很重要,有的營運不到兩年,上上下下各節點的工作人員就換了3批的美術館要反省。團隊合作,尊重專業,才能走得長遠,這也不是錢就可以搞定的,任性要付出的代價,是要花多少錢、時間才能明白呢?顯然,沒有從那些大齡美術館的歷程中總結經驗。相同的,要挖掘人才,請去那些大齡美術館裡挖人,有經驗、能逆來順受、經得起折騰的人都蝸居在那裡,你還等什麼?總要有做事的人吧。

我們都知道,知識就是力量,我們也都知道,現在藝術家都想要被帶出國外展覽的心理,倒是跟前幾代藝術家無分軒輊。

隨著1980後藝術家成為當代藝術圈的主流(或者說檯面上的),那些不甚瞭解年輕藝術家創作的策展人,逐漸黯然失色(用文學性的字眼來描繪後網路藝術家,很詭異,好嗎)。更別提海龜型策展人逐漸回巢,可能/已經給予策展一個新的氣象。至少,這一波年輕策展人,英語沒有問題,直接與西方論述對接,所擁有的人脈資源、知識與方法論都與過去策展人不一樣了,迭代了。(人都是喜新厭舊的)

對於充滿經驗的策展人來說,不能再隨便接策展的行活了,請保證自己的品牌性,好好地往一個領域耕耘吧,或者,寫書吧。


希倫寶貝


如何評價當代中國的藝術圈?

我只能是用二個字來評價:呵呵!

我喜歡通俗的說,藝術圈應該是藝術和圈。

先說藝術:藝術應該是為大眾服務,讓大眾產生愉悅的心情,美好的嚮往,是比較純的東西,是和大眾一起一條心,是一個整體!

再說圈,藝術圈應該是一些藝術同好為藝術更精更美好而成為的圈子,目的是讓藝術更高,藝術更美,更多為大眾服務!

藝術圈應該的標準是藝術,更多的標準是為了藝術更好!

再來說現在的藝術圈,其實只能說金錢圈!一切圍繞金錢利益服務,鑽研藝術的人有幾個,提高藝術的人有沒有,藝術的標準不是藝術而是錢,為錢服務為錢煩惱為錢愁!為了錢不要藝術也罷,更可怕的是丟棄了社會責任,摒棄了傳統道德,甚至違背了良心法律,為大眾沒有傳播正能量,沒有做好好的榜樣,談何藝術,談何藝術圈?


美潤美幻


絕大多數藝術家還是面向社會,獻身藝術,鞠躬盡粹,死而後已。

當然不排除某些人把藝術當作遮羞布,偷機鑽營,竊名撈金。



趣墨緣


藝術圈的形成,跟藝術的個性特點有相關的聯繫,藝術的小團體跟人脈、利益有密切的關聯。一個協會數千上萬,當然利益的集中點仍在上層的權力中心那幾個人!我的一位律師朋友就對一個大市一線律師協會進行起訴,因為協會幾千人不可能獲得平等的利益分配,也發生了嚴重的貪汙行為(這位律師去年心梗逝去)並沒有完成訴訟的結局!但也可以看到協會制的弱點是明顯的!當然,我也認為俱樂部式,以藝術傾向為自願組合,到是比較接近實際!(也許不便於領導?)


廣州王振中


對於任何一個時代,或者一個時代的一個領域,如果要做出客觀的評價是不可能的。尤其是當代中國藝術領域,無論是藝術家的數量還是藝術行業的繁榮,都是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所無法相比的。

現在只要有特長,都是有用武之地的,於是各行各業的從事者眾多,藝術圈也不例外。但也出現了一個問題:這已經不是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了,甚至,沒有大師。但是後世自有公論。

我們正身處其中。所以我們奮鬥著,並且拭目以待。



黃金亮


對於當代中國藝術圈,個人認為是良莠不齊,很大一部分人員比較急躁,不能夠靜下心來創作,所有導致很大一部分神劇,篡改歷史的作品出現,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員,比如陳道明,胡歌等,對自身作品追求精益求精。總之還是希望當代中國藝術能夠百花齊放,爭奇奪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