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織雲:第1位中國電影影后,曾被送至好萊塢,傳聞晚年乞討度日

“餘於阮之死,亦不欲有何批評,但認為中國婦女因缺乏真實學問而致其悲痛耳。大概婦女因缺乏真實學問之故,意志比較薄弱,每在遭受痛苦時,易為錯覺支配……”

——張織雲


張織雲:第1位中國電影影后,曾被送至好萊塢,傳聞晚年乞討度日

娛樂圈的歷史總是有些亂。

1935年3月8日,25歲的阮玲玉在上海新閘路沁園村,茶葉富商季珊為她買來的三層小洋樓裡自殺,留下了3個空空的安眠藥瓶。3月14日,阮玲玉的靈柩從上海萬國殯儀館移往閘北的聯義山莊墓地;1時10分,由金焰、孫瑜、費穆、鄭君裡、吳永剛、蔡楚生、黎民偉等12位電影界人士將靈柩抬上靈車……這在當時很“轟動”,據說,很多影迷都前來為她送行了。人們很同情她,但又不得不說她的身上有著血的教訓,為此,她付出了生命。

張織雲站了出來,發表感言:“餘於阮之死,亦不欲有何批評,但認為中國婦女因缺乏真實學問而致其悲痛耳。大概婦女因缺乏真實學問之故,意志比較薄弱,每在遭受痛苦時,易為錯覺支配……”這段話很有意思,但似乎是從來沒有引起過人們的注意。阮玲玉和季珊好的時候,張織雲寫了一封信給阮玲玉,對阮玲玉說:你看到我本人,你就能夠看到你的明天,說季珊不是一個好男人。但是,阮玲玉還是非常感性地認為,張織雲是在嫉妒她,是想把她和季珊拆開來,甚至有些衝動地和季珊姘居了。

張織雲:第1位中國電影影后,曾被送至好萊塢,傳聞晚年乞討度日

張織雲在寫信給阮玲玉時,心裡也是不舒適的。為什麼不舒適呢?在老家有妻室的季珊拋棄了她,另有新歡了,而那個新歡正是阮玲玉。這時候,人們也許會問張織雲是誰?演員,原名張阿善(阿喜),廣東番禺(今廣州)人,幼年移居上海,中國第一代女明星之一,第一位中國電影影后。1923年考入上海大中華影片公司,主演無聲片《人心》《戰功》以及演有聲片《新桃花扇》《天之驕女》等等。

需要說明的是:張織雲沒多少文化,又只會說粵語,幸虧那時是默片時代,讓她不靈光的語言可以藏拙。但是,她的性格好,肯下工夫又謙虛好學,電影公司願意捧她。所以,1926年舉行電影皇后的評選,在12名入選的女演員中,她以2146票當選,成為中國第一位電影皇后。

張織雲:第1位中國電影影后,曾被送至好萊塢,傳聞晚年乞討度日

張織雲和阮玲玉有多大的演藝成就我們不說了,只說她們與季珊情感糾葛。首先解決一個問題——季珊是誰——姓唐,祖籍廣東,東南亞著名的富商,做茶葉生意。之後加入阮玲玉電影製片廠,是聯華公司大股東。有著多家協會與公司理事長、董事長的頭銜。我們要說的是,季珊在當時遊離於眾多女性之間,在這方面做了很多亂七八糟的事情,名聲不太好,張織雲和阮玲玉主是其中之二。

故事很簡單:在張織雲剛拍戲時,風度翩翩的卜萬蒼是攝影師,他把張織雲的銀幕形象拍得很美。很快兩人同居。後來卜萬蒼成為導演,張織雲則是戲裡的女主角。可這時的張織雲已不再是成名前的她了。榮譽過早來到,飄飄然的感覺將張織雲帶入另一個世界。她迷戀於在交際場合結交豪門鉅富。卜萬蒼被張織雲嫌棄,兩人分手。也就是說,紅了起來的張織雲把棒她紅了的卜萬蒼給甩了。

茶葉大王季珊來了,乘虛而入。肯花錢,有背景,也風度翩翩。張織雲明明知道,季珊在鄉下有老婆,生意上的事仰仗著老婆家的權勢,不敢離婚的,但還是沒經得起誘惑,或者用她自己的話說是“意志比較薄弱”了。在最初的日子,季珊對張織雲不錯,還帶張織雲遊歷歐洲。甚至,季珊把張織雲帶到好萊塢,希望她能憑著電影皇后的身份拍戲,成名、發財,但好萊塢根本沒看上張織雲。兩年時間過去,電影從默片轉到有聲電影,阮玲玉等開始成為新偶像,張織雲隨即被唐季珊逐漸冷淡。

張織雲:第1位中國電影影后,曾被送至好萊塢,傳聞晚年乞討度日

據說,張織雲與季珊在同居時,曾簽有契約,上寫:季珊如果拋棄張織雲,應賠償張織雲20萬元。雙方各執一張,以此為證。但在分手前,季珊卻銷燬了“契約”,最終,張織雲別說20萬元,甚至連一毛也沒沾上。季珊在女人身上肯下功夫,很快就獲得了阮玲玉的信任與愛慕,也就有了張織雲給阮玲玉寫的那封信:你看到我本人,你就能夠看到你的明天。教訓就在那裡,寫得很清楚,但阮玲玉不聽,所以就喝了安眠藥。雖說,阮玲玉喝藥的事情與自己未能離婚的前夫張達民也有關係,但阮玲玉畢竟是為這事兒搭上了性命。

阮玲玉值或者不值,我們不做評價,只說張織雲後來的經歷:被拋棄後,張織雲事業沒了,情感沒了,一蹶不振,積蓄也很快被花光。據說,她還曾一度淪為青樓女子,後來,結識了一個男人,與之結婚,並於50年代移居香港。1953年,有過短暫復出,出演《天堂美女》,但生活並沒有因此而得到多少改善。

張織雲:第1位中國電影影后,曾被送至好萊塢,傳聞晚年乞討度日

今天的很多資料都給了張織雲這樣的記述:她扮相的確是雍容華貴、氣若幽蘭,眉宇間總是顯現一種淡淡的憂愁,由於她善演悲劇角色,所以被譽為“悲劇聖手”……定居香港後,她的生活日趨平淡,有傳聞她晚年以乞討度日,於70年代中期在香港逝世。

如此悲慘,什麼原因?只能回首阮玲玉去世後,張織雲發表的那段感言。而這也是我們最終想要說的——其實,人們對它該有新的理解:知識就是金錢、硬貨幣,沒知識的時候就沒有這種金錢、硬貨幣,就很想得到它,哪怕是軟貨幣,所以,也就“意志比較薄弱”,進而委身求全了,姘居了,被包養了,悲劇了。知識,在張織的感言裡,真可以改變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