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災縱談:從唐太宗吃蝗蟲事件看中國古代的治蝗困境

古史新談/文

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但是正因為地大物博,環境複雜,生物種類眾多,中國歷史上也是災難頻發。水災、旱災、地震,幾乎所有的自然災害中國都有所記載。這其中也有一種特別的災害,就是蟲災,其中最嚴重,造成危害最大的就是蝗災。蝗災一起,赤地千里,不見綠色,大饑荒甚至民變隨之而來,但是翻看歷史,大多數時候人們對於蝗災幾乎是無能為力。

唐太宗貞觀二年,長安大旱,繼而又爆發了蝗災。唐太宗李世民在宮裡御苑裡撿了一個蝗蟲。對天發誓,如果我有過錯,就讓蝗蟲吃了我,不要吃點莊稼害百姓,說完就把蝗蟲吃了。根據《舊唐書》所載,那一年蝗災就沒有了。這個說法,還挺讓人吃驚的,如果靠皇帝吃蝗蟲就能治理蝗災,那麼治理成本還算不上高,只要皇帝改變下食譜就行了,事實上這只是史官的溢美之詞。


蝗災縱談:從唐太宗吃蝗蟲事件看中國古代的治蝗困境


如果我們相信貞觀二年的蝗災因為唐太宗李世民感動上天而就此而終。那麼緊接著“(貞觀)三年五月,徐州蝗。秋,德、戴、廓等州蝗。”“(貞觀)四年秋,觀、兗、遼等州蝗。”甚至直到十七年後,還是“(貞觀)二十一年八月,萊州螟,渠、泉二州蝗。”,就無法再來解釋了,難道說這些年李世民就不能吃蝗蟲了或者感動不了上天了,事實上蝗災一直貫穿李世民執政之始終,甚至有唐一代都沒有得到有效改善。

“(唐高宗)永徽元年,夔、絳、雍、同等州蝗。”“(武則天)長壽二年,臺、建等州蝗。”“(唐玄宗)開元三年七月,河南、河北蝗。”這樣的記載在史書中比比皆是,為什麼蝗災危害如此之大,持續時間如此之長,但是卻沒有得到有效治理呢,這個我們就要談一談古代的治蝗困境。

1、蝗蟲是天罰,不敢治理

古代認為蝗蟲是一種天罰,是上天懲罰君主不仁,治國不力的,或者是所在地方的地方官貪贓枉法,所行不仁的。所以蝗蟲被視為天罰,蝗蟲經常是和君主伍德聯繫在一起的。《後漢書》就記載,漢靈帝重用宦官曹節等人,奸臣在朝,清流受難,釀成了歷史上著名的黨錮之禍,結果漢靈帝熹平四年六月,弘農、三輔等地就爆發了蝗災。

《魏書》裡面也說:君主刑罰暴虐,治理嚴酷,貪得無厭,窮兵黷武,大肆攻城略地,失去民心,就會有蝗蟲出現(刑罰暴虐,取利於下;貪饕無厭,以興師動眾;取邑治城,而失眾心,則蟲為害矣)。魏帝估計在心裡大罵不已,這和我有啥關係。


蝗災縱談:從唐太宗吃蝗蟲事件看中國古代的治蝗困境


最有意思的還是漢代的董仲舒,他把蝗災的嚴重程度和君主的錯誤程度做了一個聯繫,認為奸臣在位,蝗蟲就吃掉莊稼的葉子,奸臣位高權重,已在朝堂,蝗蟲就吃掉莊稼的枝幹,如果奸臣得到重要,那麼蝗蟲就把莊稼的根都吃掉了,這麼大的腦洞不寫小說實在是可惜了人才。

這麼一聯繫,大家就不敢捕殺蝗蟲了,上天派蝗蟲懲罰我,我還把蝗蟲幹掉了,這不是和上天對著幹嗎。

唐代開元年間山東發生蝗災,唐玄宗和滿朝大臣都覺得不能捕蝗,李隆基信誓旦旦的說:“蝗天災也,誠由不德而致焉。卿請捕蝗,得無違而傷義。”民間也覺得不敢捕殺,只能跪下來祭拜,請求蝗蟲自己飛走(民祭且拜,坐視食苗不敢捕)。只有宰相姚崇一人立主捕殺蝗蟲。

最後經過姚崇的勸說,唐玄宗一咬牙“冒著生命危險”下旨捕殺蝗蟲,山東捕殺蝗蟲900多萬石,蝗災為之一滅,沒有造成大的饑荒,由此可見治理蝗災的第一個阻礙就來自於人們的不敢治理。


蝗災縱談:從唐太宗吃蝗蟲事件看中國古代的治蝗困境


2、治理失當,不得其法。

說的治理失當,我們不妨看看古人是如何治理蝗災的。

方法一:讓皇帝把蝗蟲吃掉,對天發誓,如果天下民眾有啥罪,懲罰都降到我身上吧,讓蝗蟲把我吃了,別吃莊稼。操作者是唐太宗李世民,效果是“

是歲,蝗不為災”。

方法二:下罪己詔,對上天和天下子民說“蝗蟲之異,殆不虛生,萬方有罪,在予一人”,言下之意有啥要處罰就處罰我吧,這點和第一種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時清查冤獄、撫卹鰥寡孤獨,山林坡地不收稅,修養生息,操作者是漢和帝,效果“秋七月,蝗蟲飛過京師”。

方法三:開明經科,這是什麼邏輯呢,原來大家認為蝗蟲是奸臣太多,賢臣太少造成的,開明經科,選取賢良入朝為官,這事不就解決了嗎,操作人是漢安帝,結果沒啥效果,連續兩年都有大蝗災。


蝗災縱談:從唐太宗吃蝗蟲事件看中國古代的治蝗困境


你覺得用這三種方法哪能理論蝗蟲呢,這顯然是南轅北轍,頭疼醫腳,不知所云,這怎麼可能治理得了蝗災。

當然也不是所有皇帝都這麼玄幻,從春秋戰國開始中國就有了對抗蝗災的方法,那就是人捉火燒,唐玄宗年間的山東蝗災,宰相姚崇派人滅蝗,是架起火堆,火堆旁邊挖一個大坑,把捉來的蝗蟲燒了直接埋掉。

前文說過,姚崇是說服唐玄宗才去派人捕殺蝗蟲的,他說服的理由就是古代就有燒死蝗蟲的記載,他說的是《詩經》裡面的詩句:“去其螟螣,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其實姚崇偷換了概念。《詩經》裡面確實說用火去燒蝗蟲,但是人家說的是“田祖有神”保佑農民,降下天火,把蝗蟲全都燒死,這和自己捕殺蝗蟲燒死根本就是兩碼事。


蝗災縱談:從唐太宗吃蝗蟲事件看中國古代的治蝗困境


無論怎麼樣吧,古代撲滅蝗災的最有效方法還是靠人來捕殺,蝗災一起,蝗蟲何止千萬,靠人去把能飛會跳的無數蝗蟲撲滅,顯然是效率既低,時間又長,只能做到減少損失,避免災情進一步擴大。所以古代治理蝗災大多辦法效果不大,有效果的效率不高,因此難以治理。

3、科學落後,無法預防

歐陽修有一首《答朱寀捕蝗詩》,裡面寫到“禍當早絕防其微。蠅頭出土不急捕,羽翼已就功難施。只驚群飛自天下,不究生子由山陂。”,意思是等蝗蟲剛從土裡出來還小的時候就應該組織人捕殺,把禍患消滅在萌芽之內,這個提法看起來沒錯,執行起來可不太容易,數以億計的蝗蟲的幼蟲那是那麼簡單就可以捕殺乾淨了。

其實治理蝗災的最有效方法是預防,蝗蟲產卵有著環境要求,只要對應的改變,比如提高植被率、減少土地空置等等,就能有效減少蝗災。在現代科學技術下用農藥也可以有效減少蝗災


蝗災縱談:從唐太宗吃蝗蟲事件看中國古代的治蝗困境


但是在中國古代,科學落後,認識不足,別說對蝗蟲的生活習性了,就是對蝗蟲都是認識不足,《後漢書》說:上失禮煩苛,則旱,魚蠃變為蝗蟲。認為蝗蟲是從魚變得,這還怎麼預防,難道能把海里的魚都給殺光了。像歐陽修這樣能夠提出提前捕殺的人已經是寥寥無幾,更別說提前預防。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官員和皇帝都是對蝗災一無所知。歷代農民通過經驗和觀察,得知蝗蟲是從土裡來的,土裡產卵,在不耕作的空地、沒有植被的荒地容易滋生蝗蟲。最後總結出一些經驗,就是在蝗蟲產卵季把土地都翻一遍。

比如康熙康熙三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康熙給內閣批的摺子,要求戶部,“速敕直隸、山東、河南、山西、陝西、江南諸巡撫,準前制,亟宜耕耨田畝,令土瘞蝗種,毋致成患。”可見對於蝗災的預防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這種認識還是比較膚淺,在治理蝗災上只能說有一定作用,無法做到有效遏制。

總而言之,由於人的觀念,科學手段、組織能力等條件的限制,蝗災在中過古代是難以有效遏制的。漫漫歷史長河,中國受蝗災困擾幾千年,讓人無限唏噓。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漢書》《後漢書》《晉書》《開天傳信記》《歐陽修集》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