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抗疫是这样做的,现在抗肺炎就在借鉴使用

在古代,什么是疫?

在传统史籍中,对流行病所用的名称有疫、疾疫、疠等,而一般统称为疫,合称疾疫。从现代疾病分类学看,这些疾疫包括瘟疫、瘴气、痢疾、流行性感冒、麻风病等,包含甚广。

古代社会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抗疫的历史。有据可查的古代抗疫次数,达到352次。天津中医药大学的王玉兴教授在2003年发表的《中国古代疫情年表》中列出了详细的数据:

从公元前243年到公元1911年,在这2154年里,中国发生重大疫情共352次;

其中,秦汉34次,三国8次,两晋24次,南北朝16次,隋唐22次,宋金70次,元朝24次,明朝39次,清朝115次;

平均6.1年发生一次重大疫情,后期频率更快,到了清朝,这个数字是2.3。


这个频率很可怕!

怎么办?

瘟疫一旦爆发,靠人力主动扑灭,这在古代是极难的。想我华夏文明四五千年,没两把刷子,也撑不到现在。那么,古代中国人怎么来抗击瘟疫的?

综合古书记载,古人抗疫主要靠“治”、“助”、“防”。

具体是这样的:


无论什么时候,对付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隔离传染源。夏商周时期,隔离传染源以防止疫病继续扩散的思想就已产生。

秦汉时期,就已建立了隔离麻风病人的疠迁所,将患有麻风病的病人集中隔离起来,有效地阻止了麻风病的传播。

《晋书·王彪之传》中就有“朝臣家有时疫,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的记载。

宋神宗年间的虔州瘟疫,其源头是上游被污染的水源,有这源源不断的污染源,瘟疫蔓延速度极快。眼瞅着疫情越来越严重,新任知州刘彝果断采取措施,以“雨污分离”的思路建成了著名的“福寿沟”,确保污水绕开生活区。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6年),杭州饥疫并作,染病百姓不计其数。苏轼在杭州建立了很多病坊,“以处疾病之人”,实际就是简陋的隔离医院。他招募僧人到各坊进行管理治疗,每天早晚,僧人们按时准备病人的药物和饮食,“无令失时”。除此之外,人们会在患病的人家门口悬挂黑色的布条以此警示其他人不要靠近。而对于急性和大规模传染病,常常会采取强制性封户或者封城,然后将因瘟疫而死的百姓的尸体集中掩埋或焚烧,阻断传染病的传播与扩散。除病人外,接触过病人的人也要被隔离。

清朝时期由于天花肆虐,朝廷专门建设有“避痘所”,不过这个场所并不是安置病人的,而是健康的人在这里居住,防止被感染,承德避暑山庄就是当时皇家用于避痘而建的场所。


百姓一旦染上疫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往往只能等死。因此,封建社会的官府,往往在疫情爆发的时候,派出医生带药品到乡村巡视,及时救治染病的百姓,从而抑制瘟疫的蔓延。在宋代,对疾疫的治疗较之以往各代都更为重视。每当疾疫流行,宋廷多诏命太医局及翰林医官前往救治,药费多由朝廷无偿拨付。康熙十九年,就遣太医官三十员,分治饥民疾疫。一些地方官也会组织医生进入疫区进行疫病的救治。

在中国历代抗瘟疫的斗争中,那些医术高超的大夫们总是战斗在抗病的第一线上,不计较个人安危和利益,为穷人提供免费服务。

如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因为一次瘟疫辞官行医,成一代医圣,以治疗伤寒著名,写下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论述了对多种传染性疾病不同时期的治疗方。

古代,抗疫是这样做的,现在抗肺炎就在借鉴使用

神医华佗用青嫩茵陈蒿草治疗流行性黄胆病,后来演变成了中药谚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

明代的李时珍,清代的叶天士,晚清的吴瑭等医学家都为治疗瘟疫作出过重大贡献。

吴瑭推荐的治疗瘟疫后期症状的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现在仍然在临床使用,称为治疗瘟疫的三宝。


3.宣传疫病知识,改善居住条件,注意个人卫生

封建社会人们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对疫病了解不足,疫病一旦爆发,容易引起人们的恐慌,所以及时地宣传疫病的防治知识显得尤为重要。政府编纂颁行简便易用的方书,并录于木版石条上,在村坊要路公示,对疫病防治的作用更为直接有效。宋朝政府大量印行编辑医书,向各州县加以推广,向老百姓传播预防疫病的知识。

古代,抗疫是这样做的,现在抗肺炎就在借鉴使用


4.建立防疫管理,设立边境检疫

控制瘟疫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建立完善的国家防疫管理系统,并建立边境检疫制度以控制国际间的传播。湖北出土文物《封诊式》竹简中记载了在战国时期就有逐级报告传染病和对可疑病例调查的制度。宋时规定,所有被派往到边塞的将官,都要带随行医官负责防疫和健康。元朝设立了民间的医户制度,医护是政府许可能从事医疗活动的民户,户籍由太医院管理,一旦发生瘟疫,医护要参加治疗。清朝政府还设有“查痘章京”官职,专事痘疹的防疫检查。清朝刊行的《海录》记载“凡有海艘回国,及各国船到本国,必先遣人查看有无出痘疮者,若有则不许入口,须待痘疮平愈,方得进港内。”这说明中国医生当时已经认识到天花的急性感染患者为传染病源,并且建立了完整的天花检疫系统。


5.官府减免税赋,地方的乡绅会承担起灾民的安置工作

赈灾施粥、派送医药、疫病教育、机构救助等。一般来说,官府会在疫灾过后会减免疫区租赋、鼓励垦荒等,促进疫区经济的恢复和人口的稳定。

永建时期瘟疫,朝廷就决定“疫疠水潦,令人半输今年田租”;延熹时期遇上大瘟疫,朝廷依旧令“大司农减租调”(《后汉书》)。


6.接种减毒疫苗,不治已病治未病


古代,抗疫是这样做的,现在抗肺炎就在借鉴使用

中国古代医家在2000多年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疾病预防原则,即在未发病之前“治疗”疾病,这种未病先防的治疗方法已被现代医学证明是最有效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法。早在公元980-1567年间人痘接种术发明,即用天花病人身上痘疹疱里的痘浆、痘疮结痂、或是用天花病人穿过的沾有天花痘浆和痘疹的衣服,去感染未患过天花的人。由于这种感染源的“毒力”较新鲜的病毒弱,接种的人一般只产生轻度的天花,被接种人的体内会对天花产生免疫防御性反应,获得对付再次感染天花的免疫力,从而预防重症天花的发生。这种免疫预防法,是牛痘接种术发明以前最有效的预防天花的方法,在中国曾广泛应用,后来还西进欧洲流行美国,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并促进了现代免疫预防医学的诞生。现在很多传染病的免疫疫苗,仍然使用人的减毒病毒作为疫苗。比如,现在每个儿童都要接种的小儿麻痹疫苗和麻疹疫苗就是人活病毒疫苗。


如上所述,中国古代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综合治理瘟疫。千百年来的抗疫实践证明这些古老的方法行之有效,即使在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以上这些预防疫情的方法仍在被借鉴使用。在当下疫情上升期,我们要对坚守在抗疫前线的白衣天使充满信心,对国家有信心。我们要做的就是勤洗手,尽量少出门,不出门,不举办和参加集中性活动。在这个特殊的春节,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坚定信心,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保卫生命健康之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