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混料企业转型升级4大路径

这个行业的老司机都知道,预混料曾经是畜牧行业的宠儿。首先是利润高,笔者刚入行时服务于一家预混料企业,配方成本4000元左右,销售价格1万元。其次是身份高,教授、博士、高科技企业,标签很亮眼,是那个年代养殖场(户)的布道者。行业内知名企业,很多是预混料出身,比如大北农、海大、禾丰、六和、天津正大、天康、大伟嘉等。

曾经风光无限

预混料企业转型升级4大路径

1998年138万吨 , 2007 年521 万吨,10年时间增长277.54%。同期配合饲料增长67.22%,浓缩饲料增长180.83%。数据显示,这一阶段预混料的风光远远超过配合饲料和浓缩饲料,是当之无愧的王者。

那个年代,预混料企业在行业内有强大影响力,处于生物链顶端,赚得盆满钵满。分析原因,不是他们有多么出色,更多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主要有三点:

第一,当时国内的饲料工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加工工艺水平低,生产配合饲料时不添加预混料, 就达不到营养均衡的要求。

第二,预混料行业进入门槛低,三五个人、几万资金、一套配方就能树起一面旗帜。契合行业草创时期业内精英创业的需求。

第三,彼时饲料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期,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预混料行业的高速发展。那个时期是国内预混料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业内精英纷纷投身其中。大北农、天津正大、北京康地、禾丰、大伟嘉、挑战、德佳是当时的代表性企业。

如今寂寂无闻

2008年预混料产量546万吨,2018年653万吨,11年时间增长19.6%。同期配合饲料增长93.85%,浓缩饲料下降36.37%。尤其是最近3年,预混料产量逐年下降,2016年-2018年分别为691万吨、689万吨、653万吨,2019年预计更低。

预混料企业转型升级4大路径

寂寞来得如此之快,背后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有以下6 点:

第一,高科技帽子褪色,本质上还是加工业,随着配合饲料和养殖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外购商品预混料的依赖性降低。

第二,利润驱动下,预混料供应商数量大幅增加,进入的人多了,生意就不好做了。

第三,利润率下降。下游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又是买方市场,为了市场只能牺牲利润。部分企业的利润率甚至低于10%。

第四,运营成本高。一方面是人力成本持续上升,另一方面是下游企业的服务不断升级,致使预混料企业的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第五,不容易做大。一年15万吨预混料,在这个圈内已经算是巨头了,然而营收不足8亿。相比配合饲料为主的饲料企业,或者一体化企业,这些领域的巨头年营收起步几十亿,超过百亿的也有一批。有2家企业市值甚至超过了2000亿元。企业营收上不去,在业内的影响力就上不去,获得资源的支持就有限。

第六,畜牧行业的价值枢纽驾临养殖端,饲料行业将成为养殖业的配角。未来,饲料将快速回归生产资料的本色,服务于养殖业。

如何方能奋起?

过去的路走不通了,就要寻找新的发展路径,不然企业就会慢慢的边缘化,最终连生存都成为问题。

专业化生产没有未来。预混料是生产资料,预混料行业是加工业,缺少专业化生产所需的高技术门槛,对于多数预混料企业来说,坚持专业化生产意味着进入了死胡同。DSM、天津正大这样的企业,精益化生产、平台级的服务力让他们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路径一:升级综合型饲料供应商

不仅生产预混料,也生产高毛利的配合饲料,比如教槽料、鸡花料等。

路径二:转型一体化服务商

饲料+养殖+动保。比如大北农,以前只是一个预混料生产商,现在每年配合饲料产量三四百万吨,2019年出栏生猪160万头,还有自己的疫苗企业和种业公司。再比如大伟嘉,以前也只是一个预混料生产商,现在不但生产配合饲料,还有自己的兽药企业、微生态企业,同时在养猪、养鸡领域快速扩张。

不过转型并不容易,资金问题和专业度问题解决不好,转型就会失败。对于有实力的预混料企业,主动转型是上策,否则就等着没落。

预混料企业转型升级4大路径

路径三:退出

对于不愿意转型者,果断退出是个不错的选择。趁着企业还有市场,也有盈利,找个大款傍上。虽然现在“卖身”有些晚,但只要“姿色”不错,还是能找到买家的。为了多卖钱,要苦练内功让自己从“丑女”变“气质美女”,但不能骗。

路径四:网络销售

疫情影响下,现在很多饲料企业都在关注网络销售,入驻行业电商平台,抖音直播,快手直播,小程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电商能有效降低中间成本,适合预混料这种高毛利产品。未来,不懂线上销售的预混料企业,将在竞争中失去优势。

<strong>总之, 预混料行业曾经辉煌过,有先见的预混料企业20年前就开始转型。如今预混料利润持续下降,坚守的企业再不转型,日子会越来越难过。社会在变,行业在变,企业也需要与时俱进,否则就难以生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