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王庙和白居易的诗看古人如何对抗蝗灾


从唐王庙和白居易的诗看古人如何对抗蝗灾

【2012年的长子团城唐王庙】

山西的晋东南地区供奉的神仙众多,庙宇的名字也是五花八门,其中有多处唐王庙

长治市长子县团城村有一座唐王圣帝庙,正殿是元代风格的木结构建筑,大气精致,是山西乡村古迹中的精品

从唐王庙和白居易的诗看古人如何对抗蝗灾

【2012年长子团城唐王庙】

从唐王庙和白居易的诗看古人如何对抗蝗灾

【团城唐王庙的枓栱】

根据庙里留下来的明清重修碑,这里供奉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碑文中多次出现唐太宗“吞蝗”的字句,这则故事来自《贞观政要》卷八: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穀为命,而汝食之,是害於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唐太宗以吞蝗虫的方式镇压住蝗灾,各地修建起供奉唐太宗的神庙,目的也是希望太宗保佑免遭蝗灾

在长子县的西小河北庄村也有一座唐太宗圣庙,同样是为祛除蝗灾而建,这座庙的正殿也是元代风格

从唐王庙和白居易的诗看古人如何对抗蝗灾

【2012年长子西小河唐太宗圣庙】

从唐王庙和白居易的诗看古人如何对抗蝗灾

【西小河唐太宗圣庙的枓栱】

太行山深处的平顺县南峧村也有一座唐王庙,没有见到碑刻,不知道供奉的是哪一位唐王,从功能上看,唐太宗驱蝗对农业生产帮助很大,可能也是一座唐太宗的神庙

从唐王庙和白居易的诗看古人如何对抗蝗灾

【2013年平顺县南峧村唐王庙】

相关阅读:

晋东南及晋南地区还有多处唐王庙,仅记录一下我到访过的几处

当蝗灾来临的时候古人不仅仅是靠求神拜佛,也会人力驱蝗,白居易留下一首诗《捕蝗-刺长吏也》

捕蝗捕蝗谁家子,天热日长饥欲死。

兴元兵后伤阴阳, 和气蛊蠹化为蝗。

始自两河及三辅,荐食如蚕飞似雨。

雨飞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

河南长吏言忧农, 课人昼夜捕蝗虫。

是时粟斗钱三百,蝗虫之价与粟同。

捕蝗捕蝗竟何利,徒使饥人重劳费。

一虫虽死百虫来, 岂将人力定天灾。

我闻古之良吏有善政,以政驱蝗蝗出境。

又闻贞观之初道欲昌,文皇仰天吞一蝗。

一人有庆兆民赖,是岁虽蝗不为害。

从诗文中可见河南的地方官员调动人力捕捉蝗虫

不能因为留下来的庙多,就认为古人都是迷信的,迷信只是一部分人或处理某些事情时的选项

但白居易认为人力战胜不了天灾,要靠良吏善政,灾害才能消除

诗中也引证了唐太宗吞蝗的故事,“文皇”指的是唐太宗的谥号文皇帝,把消除灾害也寄托在明君身上

关于白居易这首诗,有点历史背景可以聊一聊

白居易认为导致蝗灾的原因是“兴元兵后伤阴阳”,指的是“泾原兵变”,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因军饷没到位,泾原兵叛乱,占领长安,拥立朱泚为皇帝,唐德宗逃离首都,第二年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在李晟等领导下平定了这次叛乱

从唐王庙和白居易的诗看古人如何对抗蝗灾

【陕西高陵博物馆李晟碑】

朱泚占领长安时,找他的老首长曾领四镇节度使的段秀实商议称帝的事,没想到被段秀实用笏板打得头破血流,段秀实被杀,从此段秀实成为唐朝中后期忠臣的代表

今陕西千阳县上店村还有一块段行琛碑,是朝廷褒奖段秀实父亲的,据说碑文是唐德宗亲撰,立碑是在段秀实被杀四年前

从唐王庙和白居易的诗看古人如何对抗蝗灾

【陕西千阳段行琛碑】

朝廷调泾原兵出征,是为平定淮西李希烈叛乱,对抗李希烈的主帅是李勉,坐镇开封,并修筑了开封的城墙,我一直认为《清明上河图》中画出的城门楼并非宋构,根据画中的木结构特征分析,是李勉时期留下的遗迹可能性更大,张择端把这座城门画入《清明上河图》时已是三百多年的古迹

从唐王庙和白居易的诗看古人如何对抗蝗灾

【《清明上河图》中的城门】

相关阅读:

2018年国博“大唐风华展”的一只双鱼纹银盘,背后有“李勉奉进”的题字

从唐王庙和白居易的诗看古人如何对抗蝗灾

【李勉奉进的双鱼纹银盘】

“泾原兵变”后,唐德宗重新启用李泌,李泌历经数朝,几经沉浮

由于后院失火,李勉未能抵抗住李希烈的进攻,开封丢了,李勉回到长安向唐德宗请罪,经李泌说情,德宗没有治罪李勉

从唐王庙和白居易的诗看古人如何对抗蝗灾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李泌】

大书法家颜真卿也是因出使李希烈处被扣留,最终被杀害

从唐王庙和白居易的诗看古人如何对抗蝗灾

【河南偃师颜真卿墓】

李希烈最终被李勉的部将刘玄佐击败,并被属下陈仙奇毒死,陈仙奇领有淮西,但没多久陈仙奇又被他手下的将领吴少诚所杀,吴少诚又死于他手下的亲信将领吴少阳,吴少阳去世后淮西传给了他的儿子吴元济

李晟的儿子李愬雪夜入蔡州擒杀吴元济,已是“泾原兵变”三十多年之后的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