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貝效應”:餐飲企業如何打好抗“疫”翻身仗

因“貸款發工資撐不過3個月”而刷屏的西貝餐飲日前獲得了浦發銀行4.3億元的授信,其中1.2億元已到賬。

“西貝效應”:餐飲企業如何打好抗“疫”翻身仗

的確,這次疫情使線下餐飲企業陷入到“無收入”且“高支出”的極限生存環境中。

首先,餐飲行業的特點是對現金流的高度依賴。以往春節期間是盈利高峰,但今年聚會聚餐取消,大部分企業都在停業狀態,幾乎沒有現金流入。據中烹協統計,整個行業僅在春節假期7天的損失就超過了5000億元。並且因為疫情的不確定性,企業復工的時間也無法確定,所以現金流的損失還在持續。

同時,餐飲行業需要支付巨大的成本。像海底撈、西貝這樣的連鎖企業,房租和人工成本佔到了大約50%,疫情期間所有員工的工資和房租還需要照常支付,這對企業的打擊是非常大的。

除此之外,之前儲存的食材變質損耗,也帶來了很大成本。僅年夜飯一項,平均單店備貨損失達到20~50萬元。還有其它的一些支出,比如外賣平臺的支出,用於購買口罩、消毒液等物資的支出,甚至一些企業還有對外捐款。無現金收入狀態下的高昂的支出使很多企業陷入負債狀態,甚至運轉困難。

經此一“疫”,餐飲行業急需變革。

新零售模式,自建商城

繼海底撈乾起了新零售之後,西貝也不落後,做起了新零售,不僅線上賣貨,還推出了自己的電商平臺——西貝甄選。

“西貝效應”:餐飲企業如何打好抗“疫”翻身仗

西貝甄選的定位是:致力提供好商品、好價格、好服務,共築餐廳之外的品質廚房生活。目前在售產品有 10 多種,包括大米、瓜子、木耳、蓮子、蜂蜜、兒童餐具......價格從 12.5 元到 139 元不等。

未來可能還會有油鹽醬醋茶,甚至桌布、餐盤,以及各種鍋具。至於食材、配料,自然是不可或缺。品類看似繁雜,其實都圍繞一個核心——食。

西貝已然培育了強勁的品牌力,畢竟它多年來在優質食材上的堅持是有目共睹的。加上線下門店觸達消費者、近30年供應鏈積累的優勢和品牌背書,西貝的產品還是比較容易贏得消費者的好感。

但是線上獲取流量難度大、成本高也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選擇自建商城而不是利用現有的大型電商平臺,對於西貝而言也是個不小的挑戰。

“西貝效應”:餐飲企業如何打好抗“疫”翻身仗

西貝推出了299元的VIP會員,涵蓋門店(享會員價、生日享好禮等)、甄選商城(限時特價、專享商品等)和服務(親子莜麵體驗、私房菜等),可見它打算將門店與商城、商品和服務融合起來。

西貝這一年可謂是“風波不斷”,麥香村10萬家店鋪計劃幾經折騰,最終還是夭折,併為此交了3000萬元的“學費”。但西貝敢於試錯、勇於創變的精神還是值得欽佩,哪怕是麥香村的慘敗,也應了那句“是對還是錯,做了才知道”。

西貝後來又在麥香村原址上開出了西貝外賣專門店,如今又推出西貝商城,足見西貝對外賣和餐飲零售化趨勢的跟進。

強化線上業務,優化供應鏈

非典後興起的電商而今再次發力。儘管存在送貨延遲、不能進小區等問題,盒馬、京東、美團等生鮮電商們的爆發還是來了。

“西貝效應”:餐飲企業如何打好抗“疫”翻身仗

照常營業並著重線上點餐和外送服務的麥當勞、肯德基引起餐飲業同行們的關注。麥當勞肯德基的實質是供應鏈公司,不是簡簡簡單單賣個雞腿、漢堡包。他們背後有400個左右的流程控制點,非常標準化,而絕大多數中餐,即便是快餐,也過不了標準化、流程化這關。能幹到40家分店以上的餐飲企業,都會有標準化的制度和流程硬性實施。

擁有400多家分店的西貝,平均每月支付工資就要1.56億,重資產、大投入,而且以線下的餐廳服務為主。另外,它在標準化之外有擴張太快等問題,才會面臨當下的困境。

從當前疫情環境下所要求的“無接觸”和“快速”的角度上說,未來物流門到門的服務,很可能發展為由無人機、無人車送貨到自動提貨櫃的“櫃到櫃”的服務,社區化發展。此外,隨著垃圾分類的細化,“淨菜銷售”也會成為趨勢。

建議傳統餐飲企業參考生鮮電商的模式,考慮轉型做一些線上到線下的服務。一些供貨商有大量的食材庫存或積壓,可以整合現有的客戶資源及食材配送渠道,用較低的成本與供應商整合資源。

遠程辦公、零工經濟,考慮一下?

遠程辦公、零工經濟、員工共享,也在這段時間被更多企業重新思索。

疫情期間,盒馬鮮生率先向雲海餚、青年餐廳等暫停營業的餐飲企業伸出援手,接收數百名員工以增加運力。這種相關聯行業互利合作共度危機的方式,完全可以被更多企業所借鑑,思考更多適合企業自身的合作模式。

企業可以參照“裂變式創業模式”,鼓勵員工在整個餐飲生態中創業,這樣一來,或許有人去幫你做供應鏈,有人幫你做店長培訓,有人幫你做店招,有人幫你設計菜單,有人幫你做抖音、小紅書……餐飲企業需要在機制、流程、服務上進行深度改造。

“西貝效應”:餐飲企業如何打好抗“疫”翻身仗

而在餐飲企業其他環節,比如未來的選址、店面設計、出品、定價等等,西貝已經在做的酸奶屋就是很好的嘗試。

此次疫情也給企業制定未來發展策略發出了預警。很多主做“吃飽”生意的快餐為主的餐飲企業,可以立即把重心放在讓用戶完全可以自助點餐、取餐、就餐、買單的“無人化”上,以最大程度的節省人工。

此外,從長遠來看,餐飲娛樂業最根本的趨勢是小而優,小而美。

第一,面積越來越小,500平、1000平的大店將越來越少,可能100-200平方米規模的店是主力;餐廳的大廳面積也會越來越小,類似日本居酒屋形式、熟客、回頭客居多的餐飲品牌會增多。

第二,出品趨向量小而精緻化,小酒小菜流行,更注重顧客的美食體驗。

第三,正餐小吃化,小吃正餐化。

第四,更輕的資產運作。更少的服務人員,以及運營的智能化、一體化,重後臺輕前臺。

疫情危機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如何讓還有一線生機的那些企業迅速對全局進行復盤,從戰略到細節,尋找讓“戰疫”能力常態化的方式,無懼將來任何形式的市場之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