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明、清四朝中日皆有戰事,為何唯獨宋朝與日本相安無事?

文|江湖小生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蜀魏吳,二晉前後延。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皇朝自此完。

這首中國朝代順口溜每個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短短几十個字,道出了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發展的歷史。正所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每一次大亂後迎來的必是一場大治,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這些響亮的名字不僅僅屬於某一個開國之君,背後還代表著一個個大一統的盛世,而縱觀整個中國古代發展史,大一統王朝發展的巔峰非“唐宋元明清”莫屬。從公元618年開始的這五個朝代,把中國乃至世界文明推向一個又一個高峰,唐、宋、明的經濟文化科技,元、清的開疆擴土,當然還有我們不能忘記的1840年以後的屈辱,這些曾經的輝煌和磨難一起造就了今天強大的中國,讓這段綿延一千兩百多年的歷史成為了中國歷史最精彩的章節之一。

而與我們隔海相望的日本,則比我們晚一千多年才擺脫奴隸制制度。公元593年聖德太子執政,日本從古墳時代正式進入飛鳥時代,隨後的645年日本進行大化改新改革,全面學習唐朝,正式進入封建社會。這個時間點幾乎與我們前面提到的“唐宋元明清”的起點618年同步。

唐、元、明、清四朝中日皆有戰事,為何唯獨宋朝與日本相安無事?

日本飛鳥時代的孝德天皇在位期間推動了大化改革

兩個鄰居歷史上總體處於和平友好的狀態,但也發生過戰爭,而且巧合的是,在“唐宋元明清”五個中國大一統王朝中,除了宋朝以外,日本與其他四朝都發生過戰爭,如果將抗日戰爭也考慮在內,中日曆史上一共爆發過五次大規模衝突:唐倭白江口之戰、明朝援朝抗倭、元日戰爭、清日甲午戰爭、抗日戰爭。

唐、元、明、清四朝中日皆有戰事,為何唯獨宋朝與日本相安無事?

大明神機營

唐倭白江口之戰是中日作為國家實體的第一次交鋒,自白江口之戰六百多年後是元朝徵日,元朝徵日三百年後是明朝援朝抗倭,此後又三百年清日爆發甲午戰爭,甲午戰爭僅四十年後日本全面侵華。這其中之所以唐朝之後的六百年裡中日無戰事,就是因為宋朝時東亞大陸的遼、金、宋、蒙政權跟日本保持了長期的和平。那麼為什麼這段時間日本沒有趁大陸混戰挑起戰事呢?

一、白江口之戰的大敗,讓日本認識到與中國的差距,此後一千餘年一直處於蟄伏期

白江口之戰以前,日本沒有直接與東亞大陸政權交過手,並沒有深刻認識到唐朝的強大。彼時唐朝在各方面都全方位碾壓倭國(日本前身),軟實力方面,中國早在戰國時期就進入了封建社會,到唐朝時封建社會制度已經成熟發展一千多年,而倭國才剛剛擺脫奴隸制社會,硬實力方面,龐大的唐帝國擁有全世界數一數二的軍隊和先進的軍事作戰理論,而彼時的倭國還沒有武士刀。

但有兩件事給了倭國向唐帝國挑戰的自信,一是646年開始的大化改新改革,倭國開始全面學習唐朝,戰爭爆發前日本正式進入封建社會已經近二十年,名義上不再是那個落後的奴隸制國家;二是隋煬帝、唐太宗多次折戟高句麗,讓倭國意識到,隋唐這些看似龐大的帝國也許沒有看起來那麼強大,而高句麗則是可以依靠的盟友。

於是倭國開始與高句麗、百濟結盟對抗大唐、新羅,妄圖從中謀取在朝鮮半島乃至整個東亞大陸的利益。面對高句麗陣營的步步緊逼,大唐一忍再忍之後終於出手,660年滅百濟,668年滅高句麗,663年在朝鮮半島白江口大敗倭國水軍。

唐、元、明、清四朝中日皆有戰事,為何唯獨宋朝與日本相安無事?

唐倭白江口之戰形勢圖

現在來看,白江口的這場戰鬥雖然是以少勝多,但實在是沒什麼參考意義,畢竟是先進的封建制國家對一個類奴隸制國家的一場吊打。

但正是這場戰爭讓倭國真正認清自己的定位,奠定了在東北亞此後一千多年的政治、經濟、文化格局,“倭國”變成了“日本”,開始了長期的蟄伏,蟄伏期間無論與唐朝還是後來的宋朝都始終未發生大的戰事。

二、接連出現的北方遊牧民族和統一的高麗王國,讓日本失去染指朝鮮半島的機會

中日曆史上五次衝突中除了元日戰爭,其他四次均由日本挑起。

簡單分析一下這四場戰爭我們就會發現一個規律,唐、明、清三朝戰爭爆發的源頭均為朝鮮半島,而抗日戰爭是日本佔據朝鮮以後對中國的進一步侵略,算是清日甲午戰爭的進一步擴大化,也就是說所有戰爭都與朝鮮半島有關係。這也很好理解,朝鮮半島就像東亞大陸伸向日本的一隻手臂,在航海技術不發達的古代,日本如果想進入東亞大陸,就必須以朝鮮為跳板。

唐、元、明、清四朝中日皆有戰事,為何唯獨宋朝與日本相安無事?

朝鮮半島就像東亞大陸伸向日本的一隻手臂

但宋朝時日本根本沒有染指朝鮮半島的機會。

原因之一是,宋朝期間朝鮮半島始終處於統一狀態,鐵板一塊日本的勢力根本無法進入。公元918年高麗人王健建立高麗王朝並在936年實現“三韓一統”,朝鮮半島繼新羅之後出現第二個大一統王朝。高麗享國447年,也就是說這種統一的狀態正好覆蓋整個南北宋時期,而國家的統一意味著其政策的統一,日本無法像唐朝時期那樣,利用分裂的朝鮮半島聯合百濟、高句麗對抗唐朝、新羅。

原因之二是,宋朝時雖然中國北方一直是城頭變換大王旗,宋、遼、金、蒙輪番崛起持續混戰,但總體而言以上任何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都要遠遠超過日本,單就軍力方面,承襲唐朝軍事遺產的大宋、讓大宋吃盡苦頭的大遼、“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大金,直到最後橫掃歐亞的蒙古,一個比一個更強大,哪一個都不是日本輕易惹得起的。而且這幾個政權在東北站穩腳跟後,都與高麗建立了藩屬關係,在這種情況下宋朝時期的日本基本喪失了染指朝鮮半島的可能性,更沒有以朝鮮半島為跳板以圖東亞大陸的勇氣,挑起戰爭就更是天方夜譚了!

三、國內持續的動亂,沒有產生足以推動日本社會進步的大變革,是宋日幾百年相安無事的內因

兩宋三百年從公元960年直到1279年,同一時期日本,處於平安時代後期和鎌倉時代前期。這一段時間恰好是日本社會發展、權力更迭的陣痛期。

自大化改新以來,日本建立了以天皇為中心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度,但在平安時代中後期,隨著封建領主等級土地所有制的形成,負責保護農耕莊園的地方武士集團也逐步發展,並在鎮壓地方叛亂中扶搖直上,對天皇集權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唐、元、明、清四朝中日皆有戰事,為何唯獨宋朝與日本相安無事?

日本武士

從公元935年開始日本相繼爆發了平將門之亂、藤原純友之亂、前九年之役、後三年之役、保元之亂、平治之亂,這段動盪時期一直持續到1159年,期間朝廷的中央軍已無力鎮壓叛亂,只能藉助地方武士集團,於是原來不受待見的武士們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並在平定叛亂中展現了自己強大的實力,其中尤以源家和平家兩個武士集團最為強大,他們也逐漸進入中央政界並開始了長期的權力鬥爭。

1180年源、平兩家之爭最終演變為戰爭,隨著戰爭爆發各地武士也紛紛加入戰鬥,長達五年的內亂迅速蔓延至日本全國,1185年源氏全殲平氏軍隊,並在鎌倉建立武家政權,平安時代至此終結,鎌倉幕府時代由此開啟。

1199年鎌倉幕府創始人源賴朝去世,幕府陷入內鬥,給本來就對武家政權不滿的天皇朝廷提供了試圖恢復公家權力的機會,1221年朝廷頒佈討伐院宣,承久之亂爆發,最終幕府十九萬大軍以碾壓之勢攻進京都,處死了參與討幕的貴族,另立新天皇。承久之亂後天皇的公家政治陷入衰落,武家政治得到進一步發展,“武士道”應運而生。

所以總的來看,日本在兩宋期間處於公家政治向武家政治更迭的陣痛階段,武士階層通過平叛進入中央政界,再從內鬥確立單一武家政權,隨後在與朝廷的直接對抗中獲得了絕對的權力,這段動盪時期讓日本無暇西顧。

此外,宋日百年和平的另一個內因是日本這段時期沒有發生促進社會進步的大變革。

唐倭之戰發生與大化改新後不久,日本從奴隸制社會進入封建社會;明朝抗倭援朝發生在戰國時代後不久,豐臣秀吉剛剛完成日本統一;清日甲午戰爭發生在明治維新後不久,日本從一個封建國家變成資本主義國家。

唐、元、明、清四朝中日皆有戰事,為何唯獨宋朝與日本相安無事?

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野心極度膨脹,欲征服朝鮮-大明-印度,建立一個亞洲大帝國。

變革推動日本國家的進步,而國家的進步既是香甜的甘醴,也可能是讓人陷入瘋狂的毒酒。

四、內因是主因,外因只是驅動因素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發現造成宋朝時期宋日幾百年和平局面的不止有東亞大陸這個外因,還有日本自己內部的原因,其中內因是主要原因,外因只是推動因素。為什麼這麼說?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簡單作一個概率分析:如果剔除元朝這個自帶“征服”基因的干擾項的影響,日本歷史上每次重大變革後爆發與鄰國衝突的比例幾乎為百分之百,無論對手是強大的唐、明、清,無論朝鮮半島是統一還是分裂。所以說東亞大陸的風雲變幻並不能對宋日時期的兩國關係產生決定性影響,起決定性影響的是當時日本自身的因素。

五、結語

本文分析了公元618年以來中日兩國爆發的幾次衝突和宋日和平的內外部原因,實事求是的說,“唐宋元明清”時期的中日兩國絕大部分時間都處在和平友好的關係當中,畢竟封建社會的日本脫胎於全面漢化,雖然近代進入資本主義以後的日本開始“脫亞入歐”,但仍然無法改變其骨子裡的東方文化基因,就好像我們有“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而日本有“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中日兩國人民有著強烈的文化認同感,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唐、元、明、清四朝中日皆有戰事,為何唯獨宋朝與日本相安無事?

為武漢募捐的日本“旗袍少女”

歡迎關注【江湖小生】。本文為一家之言,不到之處請多批評指正,若有不同意見可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