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当年芒砀山“汉代礼制建筑基址”发掘现场

永城芒砀山“汉代礼制建筑基址”处于海拔约156.8米芒砀山主峰上(也称赤帝峰)。“汉代礼制建筑基址”2013年5月3日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探寻当年芒砀山“汉代礼制建筑基址”发掘现场

该遗址是2006年准备在芒砀山主峰建造大汉雄风塑像时被发现,同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发掘清理。芒砀山建筑基址是一处以石、木结构为主的建筑,有可能是一处非常重要的祭祀场所。

探寻当年芒砀山“汉代礼制建筑基址”发掘现场

遗址建筑保存有平面近方形的石台基,南北长33.5、东西宽31.5米,面积为1055平方米,其东部已遭破坏。台基四边用凿制规整的条石垒砌成石墙,中间为原始岩体,顶部为夯土。建筑基址发现时顶部夯土已被推掉,裸露出岩体,台基四周遗迹也受到较严重的破坏。

探寻当年芒砀山“汉代礼制建筑基址”发掘现场

发掘现场照片

岩体四周原有石墙围护,东、西两侧保存较好,部分石墙尚存。东侧残存25米,北部被一采石坑破坏,南端仅存用碎石夯筑的基槽,有的则直接将基岩凿平作为基槽;中部是用打制规整的条石砌成石墙,保存最好的部分有5层,高约2米,加上外侧倒塌散落的条石,推测石墙原有高度应不低于4米。西侧石墙保存有6层,高约2.3米,上部与岩体之间用条石、碎石、泥土等充填,推测此处石台高度原应在3.5米以上。

探寻当年芒砀山“汉代礼制建筑基址”发掘现场

发掘现场照片

南侧石墙已被破坏,仅存墙基凹槽。北部也仅存凹槽,两侧散落有带榫的石块。石墙四周保存有夯土地面。东侧地面保存较好,在石墙外2.75米处发现三块南北向方形柱础石,北端础石中间还残留有圆形木柱痕,中间础石正中有刻划的十字柱心。础石四周有瓦片堆积,多为饰绳纹的板瓦,时代应为西汉早期。东侧石墙内侧有用凿制规整的石板铺设的斜坡漫道,石板表面凿制麻点,漫道宽2.5米、残长9.5米,其北端有转角平台。

探寻当年芒砀山“汉代礼制建筑基址”发掘现场

发掘现场照片

从现存的迹象推测,该建筑基址中间以土、石形成墩台,四周砌成石墙,墙外有柱,柱上有檐,是一处以石、木结构为主的建筑。此建筑基址位于芒砀山主峰上,主峰本身没有发现梁王墓,但其东、西、南面的山峰都埋葬有梁王墓,因此整个梁王墓地应以此山峰为中心,环绕四周。

探寻当年芒砀山“汉代礼制建筑基址”发掘现场

发掘现场照片

从建筑结构、时代及所处的位置看,该建筑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有可能是文帝时修建的高祖庙,也有可能是西汉早期梁王在此修建的中心祭祀场所。其建筑结构可能是四周有回廊,中间为夯土或岩石墩台,上部有顶的高台建筑;也可能是四周有回廊,中间为露天高台的建筑,类似于东汉洛阳灵台。石、木结构的建筑在我国并不多见,它的发现,为研究西汉早期的建筑特点及祭祀制度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