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原陽大米

質特性

原陽縣鹽鹼地賦予了大米先天的鹼性,使原陽大米煮飯時不需加鹼就香味十足。所產大米獨具特色,米質晶瑩透亮,軟筋香甜,香味純正,適口性強。

營養價值

1992年,原陽大米經農業部稻米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杭州)檢測化驗表明:長寬比、堊白率、堊白度、透明度、膠稠度、鹼消值、直鏈澱粉含量、蛋白質含量八項指標均達到國家優質米一級標準。經國家部門化驗對比,原陽大米的蛋白質、澱粉以及銅、鐵、鈣等微量元素含量均高於國際有名的泰國大米。其中鐵的含量高出日本天價大米“一見鍾情”近5倍,高出被科學家稱為“生命元素”和“天然解毒劑”的硒元素的含量,更是國內、國外許多大米含量的4倍至8倍。

品種分類

原陽縣先後從國內外引進優良稻種20多個,試種後從中篩選出“68-11”、“黃金晴”、“豫粳6號”等作為當家品種,在全縣大面積進行推廣。

黃河流域原陽大米

晶瑩有嚼勁

原陽大米

產地環境


河南省新鄉市原陽縣地處黃河中下游沖積平原,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晝夜溫差較大,北面是黃河故道,南面是黃河高灘,原陽縣水稻生長區就在長60千米、寬15千米的狹長背河窪地帶中。特殊的黃河沉積土,加之用富含有機化合物和微量元素的黃河水澆灌,水稻生長期內晝夜溫差較大,所產大米米質晶瑩透亮,軟筋香甜,香味純正,蛋白質、澱粉以及銅、鐵、鈣等微量元素含量均高,營養成分豐富,尤其是昔日的鹽鹼地還賦予了原陽大米天然的獨有鹼性,使原陽大米煮飯時不需加鹼就香味十足,有“中國第一米”之稱。

黃河流域原陽大米

原陽大米

歷史


原陽大米種植歷史悠久,東漢時期已成為宮廷專用大米。

原陽大米最早文字記錄見於《宋史·河渠志》:北宋熙寧年間,王安石提倡放淤改土種稻,“卞漳多見其效”,熙寧六年(1073年)10月,陽武縣民邢宴等三百六十四戶言:“田沙鹼瘠薄,乞淤灌植稻菽……以助興修。”

1983年,考古工作者在域內的明代墓葬中發現了炭化的稻穀穀粒。

原陽廣泛複種水稻,僅數十年。史料記載,黃河近千年在原陽縣境內決口氾濫57次,這片土地飽受洪澇和鹽鹼侵擾。

1968年,“原陽大米之父”喬永慶在原武公社南關大隊試種水稻600畝,當年畝產達到450斤。其後,原陽縣水稻種植規模迅速擴大,“萬畝鹼區變良田,黃水引來稻花香”的夢想終於變成現實,原陽縣水稻種植規模得以迅速擴大。

1973年8月22日,《人民日報》在頭版用《引來黃河水鹼區稻花香》為題,深入報道。

1991年11月15日,原陽縣首屆“大米節”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新聞發佈會。

原陽大米伴隨著水稻栽培的歷史沿革經過五個階段,其間,幾經興衰,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進入21世紀,為做強做大原陽大米品牌,走產業化道路,原陽縣把無汙染、無公害、綠色、有機大米食品開發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加大科技投入,硬化稻區河道,繼續重視水稻優質品種的引進、繁育和推廣,把“黃金晴”、“太空營養米”、“68—11”、“富硒米”等特優品種作為主打品種在全縣大面積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