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陣線上的親情守望

一場疫情,阻斷了千萬個家庭相聚的腳步。這個春節,雖然許多對母子相離、夫妻遙望,但他們還是在同一座城市中心連心、肩並肩,將思念之情轉化為戰勝病魔的動力,在抗疫一線奮勇前行,一切,為了一個不再有傷痛和離別的春天……

有一種母愛叫“遙祝”

2月5日,女兒兩歲生日,鏖戰在發熱診區的醫生胡芳擠出休息時間發了一條祝福的朋友圈:“雖然媽媽沒有辦法陪你過生日,還是要祝你生日快樂,永遠健康快樂!!!”短短一句話,三個感嘆號,胡芳將自己的思念一吐為快。

抗“疫”陣線上的親情守望

胡芳(右二)與同事交流病情(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自1月7日調往發熱病區後,胡芳就再也沒見過女兒。發熱病人一夜間湧來,住滿了病區,胡芳和大家一道開始了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每天雷打不動的兩次查房,是胡芳最難忘的時刻,因為這會兒她與病人離得最近。特別是在給患者查體時,體量瘦小的她幾乎快要貼到患者的背,飲食、睡眠、大小便等細節問題要俯下身子挨個慢慢問,末了還笑著跟患者寒暄,說些鼓勵的話。一趟下來,胡芳說話都得帶著小喘氣兒,臉上的汗順著防護服滴到了嘴裡,又鹹又澀。

“每次脫掉防護服,感覺自己又活過來了。”這是胡芳的感受,但再大的艱辛,在治癒患者的喜悅面前也算不了什麼。一位年輕媽媽因疑似感染新冠肺炎入院,一度虛弱到突然暈倒在衛生間,並被下了病危通知。在家人都要放棄的情況下,胡芳和戰友們日夜守候,時刻關注病情變化、調整治療方案,經過一個多月的不懈的努力,這名年輕的媽媽康復出院。那天,胡芳翻出手機裡女兒的照片,狠狠地親了好幾下。她想著:患者的孩子又有媽媽了!鏖戰的艱辛與治癒的喜悅就這樣交織在胡芳的心裡。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身為醫生的胡芳比尋常的母親更多了一份責任和一點勇敢。在她的身後,除了家裡等待著團聚的孩子,還有著無數對母子,在這場病毒面前,他們休慼與共。

有一種父愛叫“言傳”

這是抗擊疫情中的一天,已過午時,發熱門診內依舊擠滿了前來就診的病患,一名年輕軍醫不時的用力擺擺頭,甩甩護目鏡裡霧氣凝成的水珠。他叫李奕博,已經身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連續工作了5個小時,卻依然在診室裡耐心地向患者解釋著病情,不時的說著寬慰和鼓勵的話。

抗“疫”陣線上的親情守望

李奕博在查看患者恢復情況(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疫情一發生,我就和父親就這個病進行過交流,觀點還是比較一致的。在剛開始的時候,大家普遍都很恐慌,我們在接診時多做一些心理上的護理,是很有必要的。”提起自己的父親,李奕博眼裡滿是驕傲。這名先後參加過98抗洪搶險、03抗擊非典、5.12抗震救災的老軍醫,在疫情發生後,時刻關注著抗疫前線戰況,與兒子分享自己的經驗。

生日那天,李奕博在前往抗疫一線的請戰書上按下了指印。他的父親得知後,欣慰地祝賀道:“你這個生日有意義。”

這些年,父子二人各自奔忙在自己的戰線上,鮮有交集。這次請戰前往疫線,是李奕博感覺和父親離得最近的一次。“像父親一樣去戰鬥!”是他從小的夢想,現在正在成為現實。

抗“疫”陣線上的親情守望

李奕博在查看患者恢復情況(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有一種戰鬥叫“並肩”

在醫院漢口院區車場,滿載著來自各地愛心物資的貨車緩緩駛來,一群來自院區各崗位的志願者們自發排好隊,接力搬運物資。很快,隊伍裡一名面生的年輕小夥引起了大夥兒的注意,他專挑重的抬,盡挑重的搬,冬日裡的汗水淌得如同六月天。“這孩子是誰呀?”小夥子爽朗地回應:“我叫陳天奇。”

陳天奇的父親陳小強,是一名有著30餘年黨齡的皮膚科軍醫,疫情爆發後,雖積極請戰,卻未能調配一線,但這名習慣了衝鋒的老將,看著徹夜燈火通明的辦公大樓、不捨晝夜奔忙衝刺的一線戰友,怎麼都坐不住,當晚便再次請願,主動受領消殺任務。

抗“疫”陣線上的親情守望

陳小強(右一)正在做消殺前準備(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看著父親帶著一群年輕的戰士,每天揹著25公斤的消殺噴灑壺,來來回回忙碌在院區的各個角落,放假在家的兒子也坐不住了。“不能上一線救人,那就盡我所能做一些對抗擊疫情有幫助的事。”陳天奇隨即加入院區志願者突擊隊,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救援物資一到,便第一時間去“搶活”。他知道,雖然隊裡有225名志願者,但大多數都是院區裡的醫生、護士,他多幹一點,就能為他們省出更多救人和休息的時間。

抗“疫”陣線上的親情守望

志願者突擊隊搬運物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忙起來時,父子倆人很少交流,但是一種血脈相連的使命感讓他們邁出了同樣的步伐,在這片無聲戰鬥的土地上並肩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