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及第:紀錄了古代科舉制度的民俗錢(一)

週末讀史 | 狀元及第:紀錄了古代科舉制度的民俗錢(一)

《IMI財經觀察》每週末帶您聆聽名家解讀中外金融的發展興替和制度演變,在史海鉤沉之中領略大金融的魅力!由中國錢幣博物館研究信息部主任、中國錢幣學會副秘書長、中國博物館協會錢幣與銀行博物館委員會秘書長王永生撰寫的《三千年來誰鑄幣:50枚錢幣串聯的極簡中國史》已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發行。全書由8個章節、50個專題組成,從最早的貝幣開始,最後以人民幣結尾,跨越三千多年。以中央政府鑄造的錢幣為主,另外也挑選了地方政府、農民起義軍甚至是反叛者鑄造的錢幣,地域上兼顧到了新疆、西藏以及臺灣等邊疆地區。除了行用錢之外,也收入了反映民俗文化的供養錢和“花錢”。每枚(種)錢幣獨立為一個專題,全書按照時間順序,將五十個專題歸屬為八個章節,每個章節都有一個主題。每個專題六千字左右,隨文配有拓圖,另外有16頁精美的彩圖。這是作者在完成《中國貨幣史話》四本系列作品之後,又撰寫的一部錢幣學專著。

本文為系列第二十五期,對應原書第七章第四十六節內容,講述記錄了一種紀錄了古代科舉制度的民俗錢——狀元及第。

以下為本期連載的內容:

“狀元及第”是一種什麼錢?既沒有年號,也沒有國號,更沒有錢幣上通常必須使用的“元寶”“通寶”或是“重寶”,而是選用了與古代科舉考試有關的“狀元及第”,這樣四個帶有祈福或祝福寓意的漢字作為錢文。這是錢幣嗎?它能流通使用嗎?

實際上,狀元及第這種銅錢是不能流通的。它雖然具有錢幣的外形,因為不能用來購物,所以還不能算是真正的錢幣,只能說是錢幣的一種衍生物,因為傳播了民俗文化,而被稱為民俗錢。

下面我就結合狀元及第,介紹我國古代這種內涵豐富多彩、形式變化多樣、在社會生活中大量存在古代民俗錢幣。

一、民俗錢的起源

“民俗錢”這種帶有一定學術意味的名稱,實際上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才出現的。在此之前,它的名稱並不統一,更多的時候是被稱為“厭勝錢”。

厭勝錢的“厭”字,在這裡讀作“ya”,古代“厭”“壓”兩字可以通用,表示將一個東西壓在另一個東西之上,有用威力壓制,使之屈服的含義。這實際上是一種藉助咒語、祈禱神靈,或是象徵性的物體來詛咒仇敵、戰勝被詛咒者的巫術做法,在充滿迷信的古代非常地流行。“厭勝”這種做法雖然很早就有了,但是,“厭勝”這一名詞卻是到了《漢書·王莽傳》中才出現。據說當時王莽為了對付各地的反叛勢力,曾經鑄造過一種叫“威鬥”的東西,希望以此能夠“厭勝”反叛的力量。

雖然漢代就出現了“厭勝”這一名詞,但是“厭勝錢”這一名稱卻是到了北宋時期才出現。

據《宣和博古圖》記載,北宋錢幣學家李孝美在他編著的《圖譜》中,最早將由北魏“永安五銖”錢衍生出來的“永安五男”背為四神圖案的一種錢幣,稱為“厭勝錢”。後來南宋的洪遵又在《泉志》中單列一卷(第十五卷)稱“厭勝品”,收錄了各種非流通的錢幣。從此以後,人們就將那些鑄有神仙圖案或寓有特殊含義,不是用於流通而是希望能夠發揮某種超自然神力的錢幣通稱為“厭勝錢”。

民俗錢除了被稱為“厭勝錢”之外,實際上更多的時候是被俗稱為“花錢”。

花錢最早出現於漢代,主要是民間自行鑄造的一種用於祭祀、慶典等婚喪嫁娶活動的錢幣。後來宮中也鑄造花錢,主要是用於皇室的喜慶或是賞賜,這種花錢多選用金銀或是象牙、玉石等貴重材質,偶爾也鑄銅錢,銅質和工藝都比一般的行用錢更為精細。但是,民間鑄造的這類花錢,與宮中鑄造的相比,材質與工藝都相去甚遠。因為都不用於流通,所以它們的鑄工大都比較粗糙,重量和尺寸也都沒有統一的標準,形制上更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因此,民間就把這種有錢幣的外形,卻不能發揮流通作用的錢幣,俗稱為“花錢”。

民俗錢因為不用於流通,因此,形制上除了沿襲行用錢“圓形方孔”的式樣之外,也有鑄成“圓形圓孔”的,或是模仿古代布幣、刀幣、圜錢等形狀的,更有創新為梅花、蓮花、葫蘆、仙桃、蝴蝶、祥雲等式樣的,可謂形態各異,千姿百態。另外,還有采用鏤空工藝,鑄成鏤空的花錢。這種鏤空花錢又與傳統的花錢不同,它是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後形成的,多用於表現祥龍、游魚、仙鶴等動物圖案,鏤空的工藝使得動物的線條更加栩栩如生,表現力和感染力也更為生動。但是,鏤空花錢的缺點是不易保存,很容易損壞,因此傳世較少。

民俗錢除了文化內涵之外,還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它以方寸之地,集詩、書、畫於一體。其中,既有膾炙人口的經典詩句,也有山水、花鳥、建築等各類圖案,更有大家耳熟能詳的典故以及真、草、隸、篆等各種書體,再配上精美的圖案,使得它遠比行用錢具有更好的觀賞性。

二、民俗錢的分類

民俗錢雖然不是流通錢,但是,因為它是從古代流通貨幣中分離出來的,在社會上曾經發揮了重要的文化傳播的功能。

民俗錢主要是用於祭祀、慶典活動,平常也用於饋贈、祝壽、壓歲、佩飾、玩賞、占卜、遊戲等情形,因此種類繁多、形式各異,除了文字之外,大部分都繪有圖案。內容多涉及傳統儒家思想、社會風俗、宗教信仰、民間藝術等方面,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多彩。因此,民俗錢也應該被視為是我國古代錢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承民俗文化方面發揮了特殊的作用。

民俗錢根據用途,大致可以分為六大類。下面分別做一簡單的介紹。

1.官鑄的宮錢

顧名思義指的是由官府鑄造的花錢。實際上官府在鑄造流通貨幣的時候,往往會先鑄造一批有紀念和祈福性質的花錢,用於占卜興衰、祭祀天地,或是喜慶時用於賞賜,這都屬於官鑄的宮錢,主要用於宮中賞賜。這種宮錢的錢文大多數情況下都與流通錢一樣,但是多選用金銀或是象牙、玳瑁等名貴材質,如漢代的金質、銀質的五銖錢。比較著名的當屬唐玄宗時期“金錢會”上所用的金銀“開元通寶”錢以及宋代皇子出生或是公主出嫁時用的“撒帳錢”。這類宮錢因為是官爐所鑄,大都用料精細,鑄工精美,數量稀少,市價也遠遠高於一般的花錢,屬於民俗錢中的精品,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藏家喜愛的藏品。

2.民間喜慶、祝福或是祈禱時用的花錢

這類花錢與官鑄宮錢的功能差不多,只是它是用於民間的活動中,比如民間遇到婚嫁壽宴、添丁生子、蓋屋上樑、開張升遷等喜慶活動時,大都通過鑄造花錢這種方式來表示紀念,同時也有表達祝福的美好意願,記錄了當時民間社會生活的真實場景。可以說民間這類喜慶、祝福或是祈禱時所用的花錢,是花錢中最具世俗生活氣息的一種,它是民俗錢幣中數量最多、文化內涵也最為豐富的一種。

3.反映歷史典故、傳統故事題材的花錢

這類花錢就是在錢體上通過圖像描述以及文字敘述,表現出一個典故或故事的內容,以此來傳遞一種價值觀或是宣傳一種思想。題材大多都選自歷史上那種膾炙人口、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如《二十四孝經》《三國演義》《西廂記》《八仙過海》等等大家一看就能看懂的那種故事。這種花錢以宣傳儒家以及道教、佛教的思想價值觀為主,可以算作是大眾傳播的一種載體,具有濃郁的道德說教意味。

4.和宗教題材有關的花錢

這類花錢常常和宗教信仰以及降魔避鬼的習俗有關。古代由於科技不發達,對很多自然現象不能給予科學的解釋,因此十分迷信,特別懼鬼怕神。古人認為花錢可以避邪,能夠保佑他們平安。因此,他們在外出時,都要隨身攜帶鑄有鍾馗降魔的圖像或是道教用來避鬼的符咒及咒語的花錢。這種花錢又稱“山鬼花錢”,正面穿右鑄真武大帝手持寶劍圖,穿上為“太極圖”,穿左為道教符籙,穿下為龜蛇。背面鑄楷書“太上咒曰:天圓地方,六律九章,符神到處,萬鬼滅亡,急急如律令。敕”。兩側為道教符文,左“雷令”,右“殺鬼”。這種具有宗教內容的降魔避鬼題材的花錢很受社會各個階層的歡迎,幾乎每個大戶人家裡都收藏一些用於祈禱和辟邪。另外,元代蒙古人因為推崇喇嘛教,因此鑄有很多專門供信徒佈施於神廟,用來敬神禮佛、祈求神佑的供養錢或香火錢,它們也都屬於這一類和宗教題材有關的花錢。

5.用於娛樂的遊戲錢

古人用於娛樂的遊戲錢有很多種,其中以在宋代文人雅士之中流行的一種叫“打馬格遊戲”錢的最為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對打馬格遊戲就非常喜歡而且還很有研究,在她撰寫的《〈打馬圖〉序》中就有較為詳細的描述。打馬格遊戲中的棋子叫做“馬”,按照一定的規則、格局和圖譜,雙方用“馬”來佈陣、設局、進攻、防守、闖關、過塹,計襲敵之績,以定賞罰,判輸贏。玩打馬格遊戲時所用的搏戲工具就是我們俗稱的馬錢。李清照記載說常見的馬錢有兩種,一種是有馬有將,如一面鑄“燕將樂毅”或“蜀將馬超”,另一面鑄將軍騎馬圖;另一種是有馬無將,如一面鑄歷史上傳說中的“赤兔”等名馬,另一面鑄馬的圖形。這些馬,或神采俊逸,表現出一種靈動之美;或四蹄騰空,展現出一種威武之勢。

6.傳授性生活知識的秘戲錢

古人將男女間的事情看得非常神秘,隱蔽行之,不欲人知,而稱為“秘戲”。因此,社會上就將鑄有簡陋的男女合歡圖形的錢稱為“秘戲錢”。古人嫁女時,經常會將一枚“秘戲錢”放在嫁妝箱內,壓作箱底,給初經人事的新婚男女起到性知識的傳授和指導的作用,以求達到早生貴子、綿延子孫的作用。後來,又因為古人認為火神是女性,見了秘戲圖就會羞而怯步,因此就不會引來火災了。於是,多在書房放置一枚“秘戲錢”。如清末的藏書大家葉德輝,就以在藏書樓懸掛“秘戲錢”用以防火而被錢幣收藏界傳為美談。

書籍介紹

周末读史 | 状元及第:纪录了古代科举制度的民俗钱(一)

在中國三千多年的歷史中,出現過的錢幣浩如煙海,但是,總有一些錢幣,會是那個時代最好的見證者,比如秦代的半兩、漢代的五銖、唐朝的開元通寶、宋代的交子、清代的道光通寶……這一枚玫錢幣,看起來雖然很小,但它所承載、記錄、見證和包含的內容卻非常豐富多彩。這50種錢幣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折射了一個時代,串聯了三千多年的歷史,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瞭解歷史的新視角。

王永生,1966年9月出生,副研究員,現任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直屬事業單位中國錢幣博物館研究信息部主任、中國錢幣學會副秘書長、中國博物館協會錢幣與銀行博物館委員會秘書長。

在中國貨幣史、中外貨幣文化交流、白銀的貨幣化、絲綢之路東西文化交流史、中亞歷史及民族史領域有一定研究,在國內外公開刊物上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4篇獲“中國錢幣學會優秀學術成果金泉獎”。出版學術專著6部,策劃指導1部大型紀錄片、1次絲路科考活動。

目錄

第一章 貨幣的起源及統一

1 抱布貿絲:貨幣的起源 003

2 布刀圜貝:先秦四大貨幣體系 017

3 半兩錢:承擔了統一使命的貨幣 030

第二章 漢五銖標準的確立及影響

4 五銖錢: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 045

5 白鹿皮幣、白金三品:漢武帝的斂財手段 058

6 馬蹄金、麟趾金:特殊形制的金幣 068

7 一刀平五千:斬斷了王莽改革事業的金錯刀 079

8 漢佉二體錢:東西方貨幣文化的最初接觸及相互影響 091

9 錢幣三國:錢幣版三國演義 102

第三章 唐通寶錢制的創立及影響

10 開元通寶:開啟了中國貨幣的新時代 117

11 得壹元寶、順天元寶:見證了“安史之亂”的錢幣 128

12 乾元重寶:為平定安史之亂鑄造的貨幣 138

13 大曆元寶、建中通寶:唐軍堅守西域的實物見證 149

14 會昌開元:記錄了佛教最大一場劫難的錢幣 161

15 高昌吉利:文化融合的產物 173

16 粟特青銅錢:絲綢之路上的圓形方孔錢 184

第四章 兩宋複雜且繁盛的錢幣文化

17 淳化元寶:最早的御書錢 199

18 祥符元寶(通寶):記錄了最後一場封禪鬧劇的錢幣 209

19 熙寧元寶、元豐通寶:見證了王安石變法的貨幣 220

20 崇寧通寶、大觀通寶:藝術水準最高的錢幣 232

21 純熙元寶:記錄了南宋孝宗諸多無奈的錢幣 243

22 嘉定鐵錢:錢文最為繁雜的貨幣 254

23 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265

第五章 遼夏金元的鑄幣

24 遼錢:籠罩在迷霧中的錢幣 279

25 西夏錢幣:見證了一個被塵封近千年的王朝 290

26 承安寶貨:最早的銀幣 301

27 供養錢:元代特有的一種錢幣 312

28 元鈔: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發展的紙幣 325

29 元末起義軍錢幣:不幸被應驗的咒語 336

第六章 明代落後的幣制

30 洪武通寶:重農輕商的“洪武型體制”的見證者 351

31 大明通行寶鈔:一種落後的紙幣制度 362

32 隆慶通寶:見證了中西方貿易的錢幣 372

33 永曆通寶:記錄了鄭成功“反清復明”大業的錢幣 382

34 跑馬崇禎:預言了明朝滅亡的錢幣 393

第七章 清代變革中的幣制

35 準噶爾普爾錢:形制異樣、命運多舛的錢幣 405

36 新疆紅錢:體現了乾隆皇帝治疆策略的錢幣 416

37 乾隆寶藏:見證了一場貨幣戰爭的錢幣 431

38 道光通寶·八年十:唯一成功鑄造的大錢 441

39 咸豐朝的錢鈔制: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幣制 452

40 元寶(銀錠):中國特有的“銀幣” 464

41 壽星銀餅、漳州軍餉:中國最初的仿鑄銀幣 477

42 光緒元寶:最早的機制銀幣 489

43 足銀壹錢:左宗棠為新疆設計的銀幣 501

44 “餉金”金幣:我國唯一的金幣 512

45 中國通商銀行兌換券:我國最早的銀行兌換券 523

46 狀元及第:記錄了古代科舉制度的民俗錢 537

第八章 現代幣制的逐步建立及完善

47 袁大頭:最初的國幣 551

48 色章果木:十三世達賴鑄造的金幣 562

49 法幣改革:現代紙幣制度的初步建立 573

50 人民幣:人民的貨幣及其國際化 585

周末读史 | 状元及第:纪录了古代科举制度的民俗钱(一)

文章整理 孟源禕

監製 朱霜霜

週末讀史 | 新疆紅錢:體現了乾隆皇帝治疆策略的錢幣(二)

週末讀史 | 新疆紅錢:體現了乾隆皇帝治疆策略的錢幣(一)

週末讀史 | 跑馬崇禎:預言了明朝滅亡的錢幣(二)

週末讀史 | 跑馬崇禎:預言了明朝滅亡的錢幣(一)

週末讀史 | 大明通行寶鈔:一種落後的紙幣制度(二)

為了增進與粉絲們的互動,IMI財經觀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歡迎大家參與。

入群方法:加群主為微信好友(微信號:imi605),添加時備註個人姓名(實名認證)、單位、職務等信息,經群主審核後,即可被拉進群。

關於我們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成立於2009年12月20日,是專注於貨幣金融論、政策與戰略研究的非營利性學術研究機構和新型專業智庫。研究所聘請了來自國內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門或金融機構的90餘位著名專家學者擔任顧問委員、學術委員和國際委員,80餘位中青年專家擔任研究員。

研究所長期聚焦國際金融、貨幣銀行、宏觀經濟、金融監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領域,定期舉辦國際貨幣論壇、貨幣金融(青年)圓桌會議、大金融思想沙龍、麥金農大講壇、陶湘國際金融講堂、IMF經濟展望報告發佈會、金融科技公開課等高層次系列論壇或講座,形成了《人民幣國際化報告》《天府金融指數報告》《金融機構國際化報告》《宏觀經濟月度分析報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論和政策影響力的學術成果。

2018年,研究所榮獲中國人民大學優秀院屬研究機構獎,在182家參評機構中排名第一;在《智庫大數據報告(2018)》中獲評A等級,在參評的1065箇中國智庫中排名前5%。

只分享最有價值的財經視點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