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里面的毒往往都是自己“加”进去的

最近看了一些个体心理和个人成长方面的文章。不少文章的评论区里,有部分读者批评这些文章为鸡汤。

一方面,不可否认,在信息爆炸、内容供大于求的社交时代,很多毒鸡汤、鸡汤软文在网上肆意横行,令人真假难辨,很多道理在传播的过程中都已经远离甚至背离其本意。

在接触了一定量的这些鸡汤、软文后,会导致很多人在惯性作用下,一看见成长、心理类的文章,便不假思索的将其划归为鸡汤文。

但另一方面,把这类文章直接简单粗暴地归为鸡汤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些道理其实都懂,但是却做不到。知道和做到还差着很远的距离,并且“知道”的越多,越容易把这些道理说成是鸡汤。

“鸡汤”里面的毒往往都是自己“加”进去的

佛教禅宗有三种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同理,大多时候我们接触道理时,往往会深感这些真是至理、真理。

当随着经历的增长,我们知道的道理会越来越多。这时,我们往往认为自己懂了很多道理,而“懂”与“知道”其实也是距离很远的。

与此同时,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也会相继出现,知易行难的状况会越来越突出。而面对困难和挫折,绝大多数人选择的是退缩。


“鸡汤”里面的毒往往都是自己“加”进去的

同时也为了给自己的退缩再找一个借口,寻求心理慰藉,维护自我。这时便会“看山不是山”,看到的任何“山”都不是“山”,任何“水”都不是“水”。自然而然,个人成长类和心理发展类的文章就会被归为鸡汤文。

此时的“看山不是山”背后更多的是逃避,是无奈。

所以,很多“鸡汤”本身无毒,里面的毒往往都是人自己“添加”的。

对于能够战胜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的人,也就是那些“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的人来说,我想,这样的鸡汤他们会选择多干几碗。


“鸡汤”里面的毒往往都是自己“加”进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