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的“鸡汤”,是怎么变味的?

罗振宇的“鸡汤”,是怎么变味的?

2019年的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如约跟大家见面了。一样的娓娓道来,一样的妙语连珠,似乎一切都是原来的味道。在演讲上,罗振宇说他从2018年9月22日就开始准备这场演讲了,可见他是下足了功夫但是如果他知道这次演讲的反馈结果,恐怕会令他大失所望了:没有刷爆朋友圈和微博的金句——这似乎还不算是最糟糕的。几天之后,对他的负面评论开始渐渐地成为主流,人们把他的演讲定义为“中年人的脑白金”——这还不如“鸡汤”。

还不过短短一年,罗胖的金字招牌就不灵了,就在最近,罗胖用“健身卡”的例子来回应网上对他的负面评论,从表达中可以看出,虽然是带着一些玩笑的口吻,但是也能看出愤愤不平的味道。

罗振宇的“鸡汤”,是怎么变味的?

遥想2014年,逻辑思维横空出世,罗胖“死磕自己愉悦读者”的“格物”精神,让他迅速地走红朋友圈,成为了“知识脱口秀”领域里的“郭德纲”。罗胖的IP获得了流量和资本,得到APP应运而生。然而,这两年,得到APP在火了一阵子之后,迅速地衰落,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从“朗读者”变成了“成功学大师”

早期的逻辑思维,是罗胖的金字招牌,节目的内容涵盖了经济、文化、社会和历史等方方面面,观点的剖析也是基于事实,加上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使得他的节目比传统的“知识脱口秀”节目(例如《百家讲坛》)更有吸引力,也更符合互联网的风格。例如谈历史的“岳飞为什么必须死”,谈社会的“为泡妞之成功而读书”等。节目中,这些相关的书籍被摆放在桌子上,同时也会推荐给读者——这时候的罗胖,更像是一个“朗读者”,为读者抛砖引玉。

很可惜,罗胖没有坚持下去,这一方面是由于精力的原因,但更有可能是商业化之后所必须做出的妥协。资本不会无缘无故的进入,必定是以赢率为目的的。早期的“朗读者”,能够愉悦读者,却不能愉悦投资人。所以就诞生了“知识付费”的得到,而罗胖的罗辑思维节目,也慢慢地开始贩卖更加“快捷”的“成功学大餐”。例如,“王阳明的心法”这一期,充满了主观臆断和对成功者的赤裸的褒奖;“液晶演义”一连几期,大谈创新——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对商业化成功的推崇。这时候的罗辑思维,可以说,已经失去了多元化的理念,完全是一部“中国式”的“卡耐基成功学视频版”。

鸡汤的保鲜期已过

任何鸡汤都是有保鲜期的,喝的时候觉得头脑里充满了能量,但是一旦药效过了,会有深深的空虚感,慢慢地,会对鸡汤免疫,这就是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人厌恶鸡汤的原因。

让我们看看得到APP上贩卖的都是什么?

罗振宇的“鸡汤”,是怎么变味的?

标榜的都是各种学院,点进去,发现都是各路专家的“鸡血演讲”。内容充满着传播学的套路:

“反常识”:将一个众所周知的观点否定;

“常识补充”:将一个常识的前因后果补充完整;

“跨界发散”:将一个道理,套用到新的领域。

这些套路,让读者有“得到”知识的体验。然而真的得到了吗?充斥着故事和插科打诨,这也许就是得到APP慢慢地堕落成了一个“科普知识版”的“相声”节目的原因吧。

自媒体的竞争让“罗辑思维”不在特殊

在自媒体时代,互联网让知识的传播和获取变得更加容易,同时罗胖“轻松幽默”的特点,在更多自媒体人横空出世的情况下,变得不在那么突出。

但是罗胖本来还是有优势的,那就是他串联材料和演绎观点的能力。这些观点由于是他自己思考得来的,具有“独占性”,所以是一大优势,但是由于后期没有继续坚持(可能是精力原因),使得他丢掉了“死磕”这一个最大的优势。

不在“死磕”的罗辑思维最终也会走向平庸。

一个不那么成功的商人和老板

最近几天,得到APP企业内部关于“不发年终奖”的内部信在网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说,罗胖将“不发年终奖”忽悠的理直气壮。这确实是企业管理的一大败笔。

首先,企业员工不应该成为“贩卖情怀”的对象。员工需要拿工资养家糊口,交社保,还月供,而罗胖内部信里的观点,是从一个老板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这种观点不应该强加于员工。

其次,尊重事实才是老板应该做的。诚然,互联网行业有很多诟病,正如罗胖所说,“年终奖是懒政”,暂且认为这一观点是对的,但是,目前所有企业几乎都是这么做的,如果你要在这个行业内招到员工,你不可能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突破这条“潜规则”。

最后,不发年终奖,完全可以用更委婉的理由来安慰员工,而不是用这种类似“教育”和“抨击”的口吻来推卸责任,发不出钱就许诺未来,画个饼不是老板们经常做的吗?

无论如何,罗胖的罗辑思维有其特色的地方,真的不希望他失败。但愿,罗胖在2019年初的这场风波里找回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