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问“形而上学”》


“形”。形象,形体。《易.系辞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天之象:风云雨雾,雷电,日月星辰……;雨-暴,雾-朦胧,风-狂,云-变幻,雷电-交,日月星辰-壮丽。地之形:山河湖海……;山之形-幽、峻、秀、险、雄、奇……;河之形-川流不息;湖之形-如平镜、融日月,和山峦;海之形-纳百川。天地之运动、发展、变化永恒;成象、成形中运动、发展、变化;象、形中有运动、发展、变化;人类能够观察、领悟天地、象形的运动、发展、变化;天地、象形的运动、发展、变化,其本质是气运动、发展、变化的结果。

“而”。①作语气助词,表递进关系。比如“学而时习之”。②作语气助词,表转折关系。比如“似是而非”。③作语气助词,表并列关系。比如“泉香而酒洌”。④作语气助词,用同“以”。“形而上学”中释义为“以”。“上”。表位置,形象整体分上、中、下形。“学”者,在“形而上学”中作“学问”解。

“形而上学”探源。《辞海》观点:《形而上学》(书名)_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著作之中文译名,意即在物理学之后,亦称《物理学诸篇》。后转为哲学名称,其含义①从黑格尔开始,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词,且马克思主义认为“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看世界;②“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是神、灵魂和意志自由等;③“形而上学”泛指唯物主义。对《辞海》观点存疑、质疑:“形而上学”雏形见于《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东方文明哲学源头《易经》中并无典型的“神”的思想;《易经》探索宇宙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规则,提示其探索方法,“孤立、静止、片面、表面”乃欲加之罪;“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阴阳不测之谓神……这些是最高明的辩证法;至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说法不严谨,作者在前文《关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有论述。对“中文译名”存疑、质疑:亚里士多德原著、原著作名何义?有如在路上遇到一条狗汪汪叫,是在叫你爷爷呢?还是叫你奶奶、孙子?谁也弄不明白,故《形而上学》纯属胡扯。

《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后来者补充“形而中者谓之人”。至此“形而上学”的理论架构基本形成。“形而上者谓之道”:儒家-“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佛家-“平常心是道”。故“道”是太极及本源,是宇宙及宇宙的规律、规则,是人的心境与思想;“道”是终极存在的,无形的,无限永恒的,是造物者;阴阳合而生万物,“道”生阴阳,造人类。“形而中者谓之人”:人通过实践认识、领悟道,解释、利用道,遵循并传承道;人在实践中创造新工具、改进新方法,用新工具、新方法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类自身,并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形而下者谓之器”:器指工具、方法以及人类利用工具、方法创造的事、物,还有人类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感知到的客观存在物即物质世界。人类文明经历茹毛饮血与其它动物混居;狩猎与熟食文明;农业与工业文明;这个过程工具与方法不断改进,人类自身不断改造,环境不断改善,不断推动人类文明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第一次工业文明之蒸汽机以煤为动力;第二次工业文明之汽车以石油为动力;第三次工业文明即以电为动力的互联网+文明;未来第四次文明_即以气与气能为动力的更高级形态的文明;关于气与气能-互联网之前地球承载人类文明,互联网之后地球+气与气能承载人类文明,比如云上贵州、云上中国等;这其中的蒸汽机、火车、汽车、宇宙飞船、人造智能、计算机信息系统、电、互联网+、气与气能…都属于形而下之“器。

“形而上学”是东方哲学殿堂的组成部分,其殿堂形象有如圆锥形金字塔:塔顶是一,是道,是太极,是自然;塔身是《易经》之上经、下经、系辞、说卦传、序卦、杂卦;塔基融阴阳于一体,集天地人物之精华,厚德载东方哲学乃至东方文明。故“形而上学”者指形以上的学问。即超越形象-达到思维意识高度,与天地人物合于一,与天地人物合于道,与天地人物合于自然;精神与自然合一,物质与意识合一,精神与存在合一,道人器相融合、融和的学问

《四维正邦_拷问“形而上学”》


《四维正邦_拷问“形而上学”》


《四维正邦_拷问“形而上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