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央媽是如何撒錢的

細說央媽是如何撒錢的?!


細說央媽是如何撒錢的

這兩天為了緩解疫情對經濟造成的影響,央行沒少向市場上撒錢。大家都知道央行負責印錢,但是很少人能夠說得清楚,央行印出來的錢又是通過什麼方式投放到市場當中的?這一點對我們投資非常重要,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央行要向市場上大規模投放貨幣,錢肯定有先後之分,剛開始因為市場上流通的錢還是原來那麼多,所以物品也還是原來價格,先拿到錢的買入資產和商品,這時候錢就已經開始流通到市場中了,那麼後來的人再想買入這些資產和商品,價格肯定就會上漲,這時候先拿到錢的人就佔了很大的便宜,所以我們要想弄清楚從哪能夠先拿到錢,就必須知道央行印出來的錢是如何發行的!

一、央行向市場投放貨幣的方式

(一)通過逆回購、MLF、再貸款等方式“撒錢”

所謂逆回購、MLF、再貸款其實都可以視為央行借錢給商業銀行,所不同的是抵押物不同,逆回購抵押的是商業銀行持有的國債,再貸款抵押的是票據;其次是期限不同,逆回購偏短期、MLF和再貸款偏中長期。

你可以看成銀行們在資金緊張的時候伸手向央行借錢,但上面已經說過,央行自己是沒錢的,如果同意銀行們的借款請求,那麼央行就得印錢,銀行們借得越多,自己就得印得越多。你平時在新聞報告裡看到的“央行公開市場XX日開展億元逆回購操作”其實就是當日央行向外借了○○億的錢,或者說當日印了○○億人民幣。

(二)購進外幣形成外匯儲備

國家之間的貿易肯定是需要貨幣的,而各個國家的貨幣又不統一?這時候就需要外匯儲備了(通常是指美元),外國企業來中國進行貿易或者投資,不管是直接用美元還是先把美元兌換成人民幣,這些美元最後都會不可避免的進入銀行。而之所以銀行願意兌換這些貨幣除了自身的業務需要,更重要的是央行會用人民幣購買這些外幣,在形成國家的外匯儲備的同時,相同價值的人民幣也會進入市場。

舉例個例子說明一下:某某企業是去年在美國賣了1000萬件玩具,賺了1億美元。但是作為一家國內的企業,國家有規定需要把美元換成人民幣的。於是只能按照當時的匯率1:7向商業銀行換回人民幣,最終它拿到7億人民幣,可是銀行拿著那麼多美元也沒什麼用啊!這時商業銀行再以1:7匯率將1億美元的錢賣給央行!

但是,央行自己是不像商業銀行那樣靠利差來賺錢啊!央行自己是沒有賺錢業務的,它要買下這1億美元的錢,唯一的辦法只有印錢(7億人民幣),央行印的這7億人民幣就是外匯佔款。同樣外國企業看好中國市場來中國投資,也是這個流程,只不過在其撤資的時候,拿著人民幣再去找央行換匯,這些人民幣就會進行銷燬。

(三)政府支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中國政府每年都要定下大量支出預算,甚至還要形成一定的赤字。或許有人奇怪了,為什麼中國人民這麼節儉,而政府反而這麼大手大腳呢?其實這倒不是中國政府不知節儉,而是因為政府必須用這種方式為市場增加流通性把印鈔廠印出來的錢直接花出去,這些錢會隨著政府預算直接進入各行各業,比如教育、科研、社保等諸多領域,或者直接用來興建大型的基礎設施建設,並最終前往每個民眾的手中。這也是我們為什麼總喜歡在經濟不佳的時候,大搞基礎建設的原因。

二、各種投放貨幣方式對我們造成的影響

(一)逆回購、MLF、再貸款等方式主要的渠道就是商業銀行,而商業銀行向市場放貸是需要考慮資金安全的,什麼東西在銀行眼中最安全呢?肯定是不動產,因為他就長在那跑不了,同時也比較容易進行風險控制管理。這也是為什麼以前每次國家 “放水”,資金總是往樓市裡面跑的主要原因。

但是,現在國家已經提出“房住不炒”,對金融領域流入房市的資金進行了強監管,同時督促銀行更加積極為中小企業發放貸款。因此,未來一定會出現一批創新型科技企業,從而帶動股市向著中小創風格轉換。

細說央媽是如何撒錢的

(二)人民幣的匯率變化,對 “購進外幣形成外匯儲備”這種方式造成重要影響。如果人民幣在國際上一直是貶值的趨勢,那麼很多外國投資者都會選擇放棄人民幣兌換成美元,這就會使得我們國內的人民幣供給量減少,從而造成市場利率上升,資產價格下跌,也就是錢更值錢了;反之,如果人民幣未來走勢非常強勢,就會吸引外國投資者用美元兌換人民幣投資中國市場,使得我們國內的人民幣供給增多,利率下降,資產價格上漲,也就是錢毛了。市場上的錢多了,也是推動股市、債市上漲的主要動力。

細說央媽是如何撒錢的

那麼這張圖你會看了嗎?

(三)在政府支出方面。這兩年很多人都感覺到了,國家在政府支出方面已經開始勒緊褲腰帶了,未來為了給企業讓利,必然還會採取減稅降費的方式,國家的財政收入就會相應減少,地方政府的財政會相對困難,相關的工作崗位收入難有提升。

三、國家是不是可以無節制地印錢呢?什麼決定了貨幣的供應量?

貨幣有一條計算公式:貨幣供應量M2=基礎貨幣*貨幣乘數。

基礎貨幣也就是央行印的錢數,而貨幣乘數則比較複雜,它和準備金率有關,這裡我用一個例子給大家解釋一下。

先假設最低準備金率是20%,也就是說當銀行得到100元的存款時它必須留存20元,只能貸出80元,其次假設銀行會將80元全額放貸出去。

現在有某A往銀行裡存了100元,銀行再將其中的80元放貸給B,如果B把貸來的80元又全部存入銀行,銀行再將其中的64元貸給了C,C又把64元存入銀行,銀行再向D貸出51.2元...依此類推,央行最先向市場投放了100元,市場上最後多的貨幣會是100+80+64+51.2+...

解這個數列的值是500,其實就是100*(1/0.2)=500也就是實際的貨幣供應量。

這裡的1/0.2就是貨幣乘數也就是1除以準備金率。

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都是可控因素,只要央行願意都可以無限增大,所以無法看出貨幣供應量有什麼限制。

其實,在經濟學裡,貨幣還有另一條公式,即:M2增速=名義GDP增速+通脹率+政策值。

可以看出,貨幣供應量與名義GDP增速、通脹率、政策值有關,其中名義GDP增速和通脹率是不可控的,這是由全體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果。

政策值則是政府根據現有的經濟情況制定經濟政策時的主動干預。比如,國家認為現在經濟過熱了,那麼政策值就為負;而經濟預冷,那麼政策值就為正。

M2增速-名義GDP增速-政策值=通脹率

所以可以看出,M2增速和GDP增速之間一定要相匹配,否則會影響到通脹率的高低。

舉個例子,10年前ABC分別產出的一單位米,一單位面和一單位肉,流通次數假設為1,這個時候有3個貨幣來對應這三單位的產出,ABC各擁有1貨幣。生產力發展,財富積累,現在整個社會已經有了總量為60單位的財富,然而貨幣還是隻有3。假設10年前C離開了這個地方,DEF來到了這個地方,現在C回來了,這個過程C沒有參與任何生產,沒有創造任何價值,而DEF在這10年裡為這個地方產生了實際財富。但是C那1貨幣還在,理論上來說,c的購買力依然是整體的1/3,相當於C擁有了20單位的財富,儘管他什麼都沒幹。

所以,貨幣的增長與社會總財富的增長應該是匹配的。

但是如果貨幣供應量增加的速度超過名義GDP增速,貨幣單位的購買力就下降,每個貨幣單位能夠買到的商品數量也就下降。

貨幣單位的購買力開始下降,物價上漲,就會形成通貨膨脹。

舉個例子:比如我買了一套100萬的房屋,我明明有100萬現金,但是我不用,我只拿出20萬付首付,剩下的錢存銀行。然後我去銀行貸款80萬,用來買房。 等我買完房子之後,我銀行裡還存有80萬,賣房的人拿到了100萬,市場上一共就有了180萬現金,比我貸款之前多了80萬。同時,我還欠銀行80萬,但是沒關係,這筆錢我可以用30年的時間慢慢還,在還完之前市場上就會一直多出來一筆錢。如果這套房一直倒手賣下去,甚至每一次都在加價賣。比如小李花200萬買下房子,小王又貸款300萬接手這個房子,再轉手給貸款400萬的小趙。很顯然房子還是那套房子,並沒有創造新的經濟增量,但是市場上的錢卻多了很多,只要房子裡的錢流入的市場中,物價必然就會飆升。

如果M2增速不斷變大,脫離名義GDP增速,通脹率就會不斷攀升。一旦國民覺得錢不值錢拼命囤積實物時,就會演變成惡性通脹。

最近的例子就是委內瑞拉。

自從石油價格下跌以後影響到石油出口的收入以後,委內瑞拉就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以至於國家的財政支出都出現了嚴重的困難。

然後,委內瑞拉採取了下下策,開始用大肆印錢的方式來維持日常的開支和虛假的繁榮。結果導致了委內瑞拉國內極其嚴重的通貨膨脹。

左邊數量的錢才能夠購買一卷衛生紙。

細說央媽是如何撒錢的

反之,如果M2增速不斷變小,脫離名義GDP增速,通脹率就會不斷下降。現實中流通的錢會越來越少,最終變成通貨緊縮。

通縮的時候大家覺得錢越來越值錢,有消費需求的也會壓後消費需求,因為明年買會更便宜!從而造成大家都在存錢,沒有人去消費,生產出來的產品也賣不出去,經濟陷入了衰退。

所以,雖然央行掌握著印錢的權力,但也不能隨便印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