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讓糧食單產提升,中國荒地卻越來越多

袁隆平讓糧食單產提升,中國荒地卻越來越多

城鎮化之後,農民集中居住,農村土地荒廢了。農村只剩下小孩和老人。未來不久,老人離世,小孩進城,農村將會大片大片的荒廢,成為無人區。以後徵兵,農村就找不到青壯年了。

適度保留農村,讓農業好好發展,讓農民安居樂業,不僅是民生,也有利於國防。

對於農村的工作,十多年來,一直把“18億畝土地紅線”放在第一位。

人都沒有了,18億的數字有何意義?

個人始終覺得,城鎮化對18億畝紅線絕對不利。因為,農民進城、或進鎮,土地拋荒的會愈來愈多。

如果是土地的數量可觀,但是很大比例的是荒地,沒有產出,這和“大躍進”就有的一比了。

還有更荒唐的搞法:拆房,把宅基地變成耕地。換成了城裡的工地面積指標。

農村拋荒是幾十畝幾百畝的荒蕪,甚至是整個村莊上千畝耕地的拋荒,宅基地才一二百米,變成農田?有何意義?這可稱得上人類歷史上最荒誕的數學了。

耕地拋荒呈蔓延之勢,無人耕種,糧食不會從草里長出來。

有人總結,造成耕地拋荒的原因有五個:1、種植成本高,農民種田難養家;2、農業勞動強度大,耕作人口減少;3、農業生產條件差,受災後的耕地被視之為“雞肋”,乾脆拋荒;4、徵佔地造成拋荒;5、“城鎮化”造成耕地拋荒。在我看來,所有原因歸結一個:“缺人”。

不管你信還是不信,農村真的缺人。

缺多少人呢?

先來看走了多少!

袁隆平讓糧食單產提升,中國荒地卻越來越多

教育部7月發佈的《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6年,全國小學的數量為16.7萬所,連續第 42年下降。從“改革開放”前的百萬小學,到如今小學數量已不足二十萬所,而其中消失的基本都是農村小學。據統計,從1976年到2017年的四十年間,共有91.6萬所小學在中國消失。

平均一所小學30人計(農村小學以前的規模都很小),91.6萬所小學,意味著農村消失了2800萬人。而這些對於農村來說,都是未來的勞動力人口(部分進城,少數留守)。

那麼,剩下沒有消失的小學,在讀的娃娃們,長大了多是要進城的。剩下的幾個可憐的娃們,就算考不上大學,也未必會老老實實的在家務農。

無論如何,農村勞動力人口 “只出不進”的趨勢不可逆轉。

袁隆平讓糧食單產提升,中國荒地卻越來越多

回過頭來看看農村現有的務農人口,多是中老年人。隨著這些人的變老、去世,地誰來種呢?

難道城裡人回來種地?

想都別想,老子好不容易跳農門出來的,要我回去?沒門!你以為我不知道農村的艱辛?你以為我沒看見過父輩的累壞了身體沒錢治病也節衣縮食送我去上學、期望我不再重複他那樣的命運?你以為我擁擠獨木橋上踩死千千萬萬、目睹無數炮灰差點成為炮灰、經歷了血雨腥風之後才在城裡立足,讓我回頭帶著孩子再重蹈覆轍一次?你以為我不想賣血賣腎讓孩子在城裡受教育、成長、發展、創立人生?

惡狠狠的回答你,回去種地,殺了老子也不答應。

這就是學區房一路攀升仍然有人買追捧的原因。父輩千辛萬苦把農二代送進大學、進城謀生,所以絕對不能讓孩子做農三代。

不信,你去問問大城市裡哪個農二代願意回去種地?

當然,從農村出來的人,對土地是有感情的。看見土地荒蕪,心疼不已,看見老房子腐朽倒塌,心碎不已。但是,拖家帶口回去復墾,不知道有誰覺悟這麼高。

退一步講,從農村裡出來的年輕人,現在的中青年人,經歷各種競爭與磨練,練就了一身生存的本領,雖不及“貝爺”荒野求生那麼堅不可摧,但在城市裡生存、發展、養育後代多是沒有問題的,沒準比城市原住民還優勝一籌。他們不會回農村——無論城市套路多麼深。

換個角度,最近幾年,有部分人以“厭倦城市喧囂、去安靜的地方修行”為名,下鄉去了。這是些什麼人呢?搞民宿的,搞休閒型農業的。前者是衝著掙錢去的,結果新聞上說,很多民宿客棧什麼拆了……不知道炮灰之下倖存多少。後者呢,休閒型農業能交公糧嗎?動你的阿爾法狗腦子想一想。

袁隆平讓糧食單產提升,中國荒地卻越來越多

當然,也不乏一些商人帶著資金去承接農村土地流轉的,搞規模農業,這部分土地會好好的耕種,糧食和相應的產出也賣出去,真的為社會所用。但是,這個部分,去的是平原、土地容易耕種的地方,而對於18億畝而已,那是大海中的一滴水。

前一陣,有“專家”號召,讓城裡人再次“上山下鄉”,被罵的狗血澆頭(不知道被人打了沒有)。至於被懟的原因,參看本文前面的內容。

現在回答前面的問題,農村走了多少人?

以本人的親身經歷來估測一下:我的小學同學,沒有一個在農村的,初高中學,沒有一個回農村的,大學同學,也沒有。

同志們,一個都沒有留下。

現在的農村,大部分地方,剩下的只有兩類人:老人,留守的小孩。老人會“走”的,小孩也是會走的。很多農村,以後將是荒山野嶺,沒有人煙。

不要覺得,這是生態恢復的好。

這背後,意味著大量的農田荒蕪,長滿雜草,那些曾經養活了幾代乃至數代人口的土地,徹底的失去了去耕種它的主人,它今後將存在於“18億畝”的數字裡,出現在政府報告裡,但它不再養育它親愛的人類。

而它,這個悲劇,發生在我們的眼前,由我們這代人制造。

袁隆平讓糧食單產提升,中國荒地卻越來越多

人口去了城市。說城市吧,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6年年末全國總人口138271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79298萬人,佔總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7.35%。2017年6月的數據顯示,我國有13個省份的城鎮化率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57.35%),有10個省份超過60%,主要分佈在沿海發達地區,其中上海、北京和天津均超過80%。2017年年底,中國城市化率達到58.5%,城鎮常住人口8.1億人,城市數量660多個。對於有關部門的統計數據,歷來抱以懷疑有水分的眼光,就算它是真的,城裡已經有人口8億多,意味著農村人口已經不到5.8億了(實際可遠遠不到這麼多)。

袁隆平讓糧食單產提升,中國荒地卻越來越多

袁隆平讓糧食單產提升,中國荒地卻越來越多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北京共同發佈《老齡藍皮書: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報告(2018)》,稱中國老年人口變動趨勢整體向好,“養兒防老”觀念正在深刻轉變。但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老年人收入水平總體不高,全民對老年期生活準備不足。(這一段,是複製來了,有人要曬政績,如其所願吧)

截取上面報告裡的數據,“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41億人,佔總人口的17.3%(國際標準佔比為7%)”(筆者注:2017年這年新增老人1900萬啊。筒子們啊)。統計局曾公佈,“ 2016年年底全國有2.22億老年人,這是按照常住人口的口徑計算,全國平均老齡化水平是16.15%,其中,農村是18.47%,城市是14.34%”。

按照城市18.47%+城市14.34%的比例,2.41億老人中,農村現在大約有1.35億左右(還在增加中)。農村不到5.8億的人口中,兒童約6000萬,農民工約2.87億(進城務工人員,部分在農忙期間可能會回家種地),剩下約0.98億農村勞動人口。

這不到1億人,耕種著目前大於18億畝的土地,收穫糧食,供約14億人吃飯(有部分進口糧食存在)。

袁隆平讓糧食單產提升,中國荒地卻越來越多

這約1億的種地人(人均種2畝地),未來在數量上一定是減少的趨勢。

比較樂觀的是,隨著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人均耕種面積會提升,比如人均種地5畝,種18億畝土地,0.4億人當農民就可以了。但是,實際的問題是,很多山區的梯田以及環境複雜的農田,機械根部進不去。再者,人工種植土地,糧食的質量、口感肯定比機械化種植的好。所以,在情感上,筆者還是支持人工種植,儘管其產量低。

袁隆平讓糧食單產提升,中國荒地卻越來越多

不可否認的是,吃飯問題,現在不是問題,一是科技促進了農田產量提升,而是糧食可以進口。不缺糧的情況下,土地拋荒、農田荒蕪的問題不會在糧食減少的數據上顯現出來,不會引起人們重視,但這恰恰是問題的嚴重性所在。

如果,等農田拋荒導致糧食產量反應到數據上時,已經來不及了。

在很多人的記憶裡(尤其是十多二十年前考大學跳農門出來的人),農村,是老人帶著小孩,中年人在地裡勞作;早上炊煙繚繞,孩子上學,晚上一大家圍坐吃飯,其樂融融,一片人口繁盛的景象,老有所養,幼有所樂。物質生活有些艱苦,但因對未來滿懷希望,總認為好日子就在眼前。

而現在的農村,筆者去過的地方,只見“老人、小孩”, 不見中青老少一起其樂融融的生活;只見很多田地裡長了樹長了草,不見農民其樂融融的耕作。談到農業,外來人、本地人、村官、農民都是一模一樣的表現:一聲嘆氣!

真的,真的,是一聲嘆氣。

袁隆平讓糧食單產提升,中國荒地卻越來越多

寫這篇稿子的同時,看見到了一篇文章《人民網說:切斷農民後路的“城鎮化”是個斷子絕孫的餿主意”》。裡面的兩句話我特別贊同:“相當部分甚至大部分進城農民,無法在城市體面安居,就應當允許他們選擇返鄉,就要為他們留下返鄉的退路”、“ 要保護農民的土地基本權利。這是他們最後的保障。”

他說的是對的。希望能引起重視。

對於城鎮化,弊端目前還沒有顯示。但是,可以預見的是,農民集中居住,距離耕地越來越遠,物理空間上的距離,不便於耕種,到不利於耕種,後面到懶得耕種,最後會形成心理上的距離。心,與耕地一旦產生距離,那就真的無法回去了。

土地會死,不產出!

沒有糧,人會死的。

最後,上個預告。由於前期看見一篇文章,專家說老人長壽不利於世界經濟,當時十分氣憤,覺得這個專家大逆不道,怎麼這麼看待老人:“世界經濟論壇專家指出,到2050年前世界養老金儲蓄的總赤字將達到天文數字,400萬億美元。這是全球經濟總額的3倍。拯救已被破壞的經濟危機的唯一辦法就是減少對老年人的國家義務”。“中國養老金赤字將達到119萬億美元(這一數字等於10箇中國的國民經濟產值)”。於是,翻出來中國的人口年鑑,結合出生人口年份做了一些對比,嚇出一身冷汗:

袁隆平讓糧食單產提升,中國荒地卻越來越多

從2022年開始,每年退休人口大於新增就業人口;也就是說,幹活的人在減少,領退休金的人在持續的增加。。。。持續性的,20多年裡年年如此(由於長壽的原因,到2038年開始,過世老人數量大於新增的數量)問題比想象的要嚴重。70後退休時可能發不出養老金!80後老了準備吃土!【過幾天寫一篇分析拙文。等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