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1 二更視頻紀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2017年8月30日,88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在青島與4位行業專家為試種的174份耐鹽鹼水稻(俗稱“海水稻”)材料開展授粉雜交研究,通過詳細觀察不同雜交配組品種的抗鹽鹼性、結穗穗數、營養生長情況等,最後篩選出最強、最好的耐鹽鹼品種進行下一步的雜交或者分子育種研究。短視頻內容行業的領軍者——二更,派出專業視頻團隊全程跟拍,深度記錄袁隆平的水稻研究之旅,以短視頻的傳播能量助力中國新農業,為中國新農業賦能。

二更視頻紀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二更視頻紀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新的里程碑——海水稻

據瞭解,我國鹽鹼地總面積約15億畝,其中有2億畝具備種植水稻潛力,如果都能種“海水稻”,按照目前的產量300斤計算,每年能多收入600億斤糧食。 而聯合國2016年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糧食庫存在近30年不斷下降,目前全世界約有8億飢餓人口。如果全世界143億畝鹽鹼地都能種“海水稻”,其“世界意義”將不言而喻。

所謂的“海水稻”,就是在現有自然存活的高耐鹽鹼性野生稻的基礎上,利用遺傳工程技術,選育出可供產業化推廣的、鹽度不低於1%鹽度海水灌溉條件下、能正常生長且產量能達到200-300公斤/畝的水稻品種。由於“海水稻”是在灘塗生長,海水的微量元素較高,所以“海水稻”的礦物質含量是比普通稻的含量要高,加上“海水稻”在惡劣的野生條件下生長,沒有普通淡水稻的病蟲害,其抗病性較強,加上其鹽鹼度和耐鹽基因,所以,“海水稻”的“體質”是相當不錯的。

“這是一個新的里程碑! ”在稻田中,袁隆平一邊撫摸著稻葉,一邊不時回頭告訴身邊人說,“只要畝產過300斤,種海水稻就划得來,如果研發順利,這對我國糧食增產很有意義。”

海水稻還要怎麼改良?種植環境的變化有什麼影響?產量還可以提升多少?……談到自己的領域,袁隆平一路上有說不完的話。從三系法,到兩系法,再到超級雜交稻;從700公斤到800公斤,再到900公斤、1000公斤……袁隆平還不時談起自己雜交水稻研究跨越的這半個世紀。

袁隆平說:“還走得動看的見,就要一直搞下去,身體要服老,但心態不能服老,一想到還沒有完成的目標,我就還像年輕人一樣有勁。”

二更此次的拍攝其實算不上特別順利,因為對袁隆平老先生的採訪比以往要困難許多。今年,袁隆平曾因肺部感染而住院,嚴重時一天需要打三次針,現在就連多爬兩層樓,對他來說也稍顯吃力。根據隨身醫護人員的透露,袁老先生的身體其實不適合長期的勞累奔波,為了不讓這位本應“頤養天年”的老人太過勞累,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實驗基地期間,隨行的保健醫生都是時刻跟隨,隨身備好氧氣瓶、應急藥品,袁老先生的家人更是反覆改善行程,鮮有媒體能夠得到採訪的機會……

二更視頻紀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

二更視頻紀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二更專訪袁隆平老先生)

袁隆平的兩個夢:禾下乘涼夢

雜交水稻覆蓋全球

袁隆平在泱泱稻田中一次又一次挑戰人類糧食歷史的奇蹟,成就了最平凡的稻穀,挽救了大地上的飢餓。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即便已經成為千萬富翁,他的生活依舊簡單,熱愛腳下的土地,有自己的追求。正如二更視頻首席內容官兼總編輯王群力送給袁隆平老先生的那副字一樣:“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通過毛主席描述農業的詩句,映襯了袁老的奮鬥故事。袁老為了農家的歡笑、為了大地的豐收,他堅守著土地情、育種夢,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已經半個世紀,的確是換來了稻菽千重浪、金色滿人間。

二更視頻紀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二更視頻首席內容官兼總編輯王群力贈送給袁隆平老先生的字)

二更視頻作為短視頻內容行業的領軍者,始終以“發現身邊不知道的美”為己任,今後也將繼續用短視頻為中國新農業賦能,傳播社會正能量。以新農人為主角,詮釋新農人的精神,助力中國新農業的發展,讓更多人通過二更影像瞭解中國新農業背後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