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司馬徽是在忽悠劉備嗎?為什麼?

騎蝸牛走高速


不可以這麼說。首先,是正經的說法。我們來咬文嚼字,他說的是安天下,不是得天下。得天下靠誰,靠自己啊,其他人,都是輔助罷了。劉備的老祖宗劉邦,無賴一個,不會打仗也沒有計謀。可是,他會用人啊。手下的一幫謀客軍師將軍,用的是頭頭是道。反面教材,就是對頭項羽了。要知道,鴻門宴如果把劉邦解決了,後面也就沒什麼事了。另外,很多劉邦手下的人才,都是從項羽那裡轉會過去的。人才都是人材,你不會用,得到了也沒用,還會得而復失。劉備臉皮厚的技能繼承自劉邦,也算技能滿點了,人才是跑不了的。可是,用人方面,他可就遠遠比不上劉邦了。那麼,再牛逼的人才,在他手裡,又能怎樣?同樣的反面教材還有袁紹,畢竟,他是三國裡的第一富二代,資源豐富。他都不行,那就證明了,得天下,只能靠自己。其他方面,都是輔助。自己不行,想要躺贏,那是做夢。不過,說到這裡,也許對劉備不大公平。畢竟,他也是比較牛叉的,如果沒有曹操的話,估計臥龍鳳雛就真的幫他安天下了。再說了,不可否認司馬徽也是個有才之人。但是,他既不是皇帝,也不是神仙。他說什麼,就是什麼了啊?最多,也就起個推薦的作用了。在那時候,估計也算個高級別的獵頭,不往高了吹,怎麼抬身價啊。



然後,就是陰謀論的角度了。所謂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臥龍鳳雛,那是並列的。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有時候,一加一,並不能等於二,還有可能內耗。人司馬徽都說了,得一可安天下,誰讓你打包啊。貪心,可是會吃壞東西的。諸葛亮先到了,自然把自己當成了軍師裡的老大,其他人也服他。那麼,龐統就甘心做老二嗎?他是真的拜倒在劉備的人格魅力之下嗎?那是曹操那裡不要他,沒有他容身的地方。一開始過來,自然是老老實實的。到了後來,自然要扳一拌手腕。你諸葛以前也不過是個村夫,憑什麼位在我之上。於是,行險求大勝,把自己的小命給送了。諸葛亮呢?沒看出來嗎?看出來,也不說,你自己要去送死的,關我屁事。不死的話,還老惦記我的位置,煩。


以上,是筆者的胡言亂語,接受反駁。看了三國,也是多年前的事情了,憑空腦補,錯漏之處,看過笑笑就好。


grasswind123


我認為司馬徽並沒有忽悠劉備。

臥龍鳳雛都不是浪得虛名之輩,每個人都有經天緯地之才,而劉備雖然得到了臥龍鳳雛,但是劉備不識人而且劉備也不如老祖宗劉邦,也就是說劉備把臥龍鳳雛放錯了位置。

臥龍諸葛亮的才華主要體現在未出茅廬就知道天下三分,當劉備三顧茅廬時獻上了流傳千古的隆中對,這無疑為劉備集團指明瞭大方向,而劉備也高度認可了隆中對戰略,可是呢隆中對戰略要求很高,也就是說取得荊州後,由一上將把守,而這一上將其實指的就是諸葛亮自己,而對劉備的要求是取西川,待天下有變兩路大軍夾擊曹魏,如果劉備集團能做到,那漢室真有可能再次中興,可是劉備能能力不如劉邦,劉備離開諸葛亮根本取不了西川,不得已諸葛亮只能去增援劉備,這樣一來守荊州的上將就換成了關羽,而諸葛亮就變成了張良,這樣一換關羽明顯不能獨擋一面,雖然說取了西川,隆中對戰略表面看成立了,但是關羽的荊州軍明顯不行,最後丟了荊州隆中對戰略徹底瓦解。

而鳳雛龐統下場更慘,鳳雛龐統投奔劉備時其實已經向劉備漏了底,也就是在耒陽當百日縣令時,在張飛面前龐統僅用半日就處理完積壓了百日的政務,其實這就是投名狀了,意思是說讓我給你處理政務,在後方籌措錢糧,我龐統絕對是好手,可是劉備卻理解錯了,只知道鳳雛的名聲卻沒看清楚龐統最擅長的地方在哪,龐統最想幹的那就是治理荊州,可惜劉備沒給他機會,卻讓龐統當軍師去取西川,可這不是龐統的強項啊,最終龐統白白犧牲。

劉備擁有了臥龍鳳雛,可最終沒能復興漢室,這隻能說是天意了。


天宇的文史情懷


這是士族文人舉薦人才時慣用的誇張手法。但是司馬徽說的確實大大的實話,沒有忽悠劉備。

魏晉南北朝風行品評人物

那個年代沒有科舉考試,選拔官員,漢朝靠的是察舉徵辟制,曹丕發明了一個九品中正制。

一個人要做官,名聲就是重中之重。由此,社會上品評人物之風極盛。如果能夠得到名人貴胄的好評,那自然是身價倍增。

曹操年輕的時候,也曾做過這樣的買賣。得到了“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的評語。

品評人物這種事情,一般都是受人所託,背地裡不知道受了多少好處。所以一般都是往好了說,往往有誇大其詞之處。

鳳雛龐統成名後,屢屢點評後生。總是言過其實、表揚過多。別人問他為什麼?他說,現在天下大亂,人才凋零,言過其實只是為了鼓勵後輩努力向前。

性好人倫,勤於長養。每所稱述,多過其才,時人怪而問之,統答曰:“當今天下大亂,雅道陵遲,善人少而惡人多。方欲興風俗,長道業,不美其譚即聲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世教,使有志者自勱,不亦可乎?”

司馬徽當世大儒,比龐統更擅長品評人物,適當的誇張,也是他慣用的手法。但他對諸葛亮、龐統的評價,確實恰如其分。

臥龍鳳雛,確實有王佐之才。諸葛亮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道德品行,千古罕有其匹。龐統比之諸葛亮略遜一籌,但是卻比諸葛亮更擅長權謀機變。諸葛亮是正,龐統是奇,一正一奇,相輔相成,彷彿漢朝開國功臣張良、陳平。

可惜,諸葛亮龐統都是壽命不長。龐統三十多歲就意外亡故。諸葛亮五十四歲勞累而死。倘若龐統多活二十年,一直在劉備身邊出謀劃策,劉備後來的一系列失誤就可能避免。倘若諸葛亮多活二十年,北伐中原必定成功,漢室復興指日可待。可惜天不假年。


上將噯福斯


是在忽悠劉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說一下。

1.網上說司馬徽是諸葛亮的師傅,老師向當時的一方霸主推薦自己的學生無可厚非,但是,“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就有點過分了。不過後來也沒得天下,得到了印證。而縱觀影視劇中,也只有司馬徽說過這話而已。

2.先說諸葛亮,諸葛亮出生於公元181年,而三顧茅廬第一次發生在公元206年冬,此時諸葛亮已經26歲了,而三國時期人均壽命才46歲,按這個平均壽命計算,利用20年時間,幫助劉備從0到1得天下,著實困難很大,就算諸葛自比管仲樂毅,但終究沒有實際工作經驗,從後面也說明了這點,諸葛亮凡事親力親為,最終積勞成疾。而管仲樂毅是國相,手下出色的管理人員數不勝數。縱觀諸葛亮身邊,人才很少,只是到晚年才碰到姜維,才算讓諸葛亮滿意。所以從後面諸葛亮的表現來看,當國相有點不太勝任。也沒有幫劉備安天下。

3.再說鳳雛。鳳雛自從跟了劉備,也沒有一件載入史冊的事績,初入川時,死於落鳳坡,可謂,“小河溝裡翻了船”,悲乎。

所以,從臥龍鳳雛後期表現來看,司馬徽確實忽悠了劉備。


大唐影視城


可以索性地講,司馬徽沒有忽悠劉玄德,僅僅是實話實說。

臥龍鳳雛也不假,都足以安天下,尤其是鳳雛,若不捨身落鳳坡,後來的天下極可能改寫,不定是司馬仲達家族的。理由,司馬仲達惟一的剋星,也只有鳳雛龐統。

臥龍諸葛,實有其才,與鳳雛齊名,能力亦不可小覷。但軟肋多,雖未出山時有言淡泊明志,可自扶持劉玄德後,大不盡然,卻又恰而反之,時刻顧及自家身份名利,則使其才能大打折扣,此一痛哉!

臥龍,絕對拼不過司馬仲達,這點,臥龍心知。然而,又沒辦法的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諸因導致必須如此來作為。證明,臥龍與司馬仲達在個人的自身修煉上,前者遠不及後者,另亦體現來後者的世之第一的長謀與遠慮之功。

臥龍失算的地方很多,正史或演義中俱全,從某種意義上也在暗喻其之自以為是的個性。當然,決定真正成敗者,卻也是他的最大的敗筆之處,即拒不納魏文長進獻的子午谷奇計。由此,更足以說明臥龍諸葛的在諸多方面的寫意,然於此不便細言。

以上陳述的內容,均圍繞真實展開思考的。

話再說回,臥龍鳳雛之才能,實實地百分百足以安天下。事實雖如是,但天意絕不可背逆。


紫微CSZ


在三國中, 有一位超級牛人,他的名字叫司馬徽。綽號水鏡先生,是潁川陽翟人,他一生精通兵法、經學、道術等多門學問,他還收了諸葛亮、龐統和徐庶三位超級徒弟,他如同鬼谷子一樣,自己不出山,但天下盡在他掌控和預料之中,因此,他便成了三國最神秘最厲害的隱士。

宣傳他的兩大弟子的廣告詞,10個字: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也正是因為司馬懿的這句宣傳語,引得求賢若渴的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下山,後來在赤壁之戰時又成功將龐統招於麾下,從而向川蜀進軍,成就了霸業。

三國之初,司馬徽並沒有讓他手下諸葛亮、龐統、徐庶這三大弟子都追隨劉備。他想讓三大得意弟子分別效力於曹操、劉備、孫權麾下,讓他們自由競爭,看哪位弟子誰能笑到最後,成為最厲害的弟子。同時,他也想派三大弟子就能夠將這天下攪得天翻地覆,讓曹劉孫三方勢力彼此爭鬥消耗,從而證明他這個幕後操手的軟實力和硬實力。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形勢最初朝著他的預期發展,手下三大弟子各事其主,徐庶雖然最早投靠劉備,但很快被曹操以挖牆角的方式給挖過去了,而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鳳雛龐統已經選擇追隨東吳雄主孫權去了。至此,三大弟子,徐庶跟隨曹操,龐統跟隨孫權,諸葛亮跟隨劉備,果然形成了各司其主的目的。然而,司馬徽夢想著三大弟子左右曹劉孫三大梟雄的格局並沒有形成,原因很簡單,計劃趕不上變化。除了劉備格外重用諸葛亮外,徐庶到了曹營後便成了“花瓶”,徐庶因為其母的慘死,寧肯埋沒自己的滿腹才幹,也發誓做到:不獻一計一謀。與徐庶的主動“不作為”相比,龐統更為可憐,儘管他積極“想作為”,但孫權並不看好長相醜陋的龐統,而是重用玉樹臨風的周瑜,沒有給他作為的機會。

為什麼劉備得到了兩個卻只能三分天下,而並沒有“安天下”呢?

首先,劉備在得到臥龍時沒有“天時”。要知道那時北方已被曹操平定,整中原之地都成了曹操的盤中菜,其綜合實力已強大到了幾乎無法戰勝的地步了。同時,劉備過於仁慈,他沒有在劉表死後乘機奪取荊襄九郡,在戰略上再失良機,天時已被曹操牢牢佔領了。就算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也難以逆天而行,力挽狂瀾。其次,劉備在得到龐統時也沒有“天時”。還是因為劉備的仁慈,赤壁之戰後,劉備沒有在佔領荊州之地的基礎上繼續鞏固戰果,沒有及時除去雄霸川蜀之地的同是劉氏宗親的劉璋,結果幾番糾纏,等形勢惡化到不能再惡化時,劉備才揮師進軍川蜀之地,最終,複雜的亂戰中,導致大意的龐統在落鳳坡慘死。龐統的突然夭折,使得劉備失去了一臂,劉備又回到了“得一”的原始局面,真是時不我待啊。

最後,諸葛亮在伐魏時更沒有“天時”。劉備成蜀中之主後,卻為報關羽之仇,舉全國之兵伐吳,一舉打破了吳蜀聯盟的政策,最終夷陵之敗後,劉備病逝白帝城,致使諸葛亮時運不濟,孤掌難鳴,“平天下”到時實際上已是痴人說夢了。雖然最後諸葛亮在明知不可為的情況下,六出祁山強行伐魏,但那時漢朝已經被曹丕取代,大漢名存實亡,蜀漢也只是繼承了“漢”這個字而已,民心已不在漢,再加上後主劉禪昏庸無道,只靠諸葛亮苦苦支撐,北伐非但註定不會成功,而且註定蜀國遲早要被魏國滅亡。


東瀛萬花筒


淺談“臥龍風雛"

《三國演義》中的司馬徽,其實是“臥龍風雛"的伯樂。司馬徽慧眼識出兩匹千里馬,讓劉備一下子得到了兩匹真正的千里馬,雖然當時劉備對二人的情況一無所知,但他仍然喜出望外。以劉備當時的處境是個什麼樣子?被人追殺時慌不擇路,前有溪水,後有追兵,跳入譚中水淹難逃,虧得座騎神勇,縱身飛越溪水,擺脫追兵逃命山中,渾身上下溼淋淋的象個落湯雞,慌亂逃到深山密林中,突見一處宅院,慌亂下馬想進內躲避,又不知裡面底細,於是牽馬撫牆,驚魂未定。但見堂內燈光閃爍,又隱約傳來悠悠琴聲。劉備正廁耳細聽,氣喘未平,忽然間琴聲驟停,劉備不知所措。就見裡面走出一個童顏鶴髮老者,朗聲說道:琴聲悅耳,我料必有英雄垂聽!敢問是哪位英雄光臨寒舍?

劉備一聽,人家已知道他在偷聽,也就不便再躲了,於是整理一下自己的狼狽形象,牽馬走出雙手合十,弓身一揖道:在下劉備,字玄德拜見高人!只見老者爽朗一笑,原來是皇叔駕臨,我已等候多時,請,快請!

於是,劉備才吃個定心丸,用現在話叫遇上貴人了。這一位是誰?便是當世隱士司馬徽,號水鏡。於是,劉備終於迊來了他命運的轉機。

這個被他稱為"水鏡先生"的司馬徽,才給劉備說出這兩個高人,成為他未來的合夥人!只不過,從未見過,也未聽說過,這“臥龍風雛“又在何方呢?這就是劉備路遇貴人指點迷津的故事!其實,如果不是司馬徽,三國的歷史又將如何呢?劉備的蜀漢大業夢也就迷茫了。而如果不是司馬徽,那諸葛亮可能仍然是躬耕隆畝,高臥於南陽臥龍崗上吟唱"梁父吟“的一介書生,一介農夫!那風雛呢?風雛可能隱居東吳娶妻生子了。然而,劉備三顧茅廬,求賢若渴,終於如魚得水,夢想成真!於是,才有了蜀漢霸業,三分天下!杜甫的《八陣圖》為證:

功蓋三分國,

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

遺恨失吞誤!

假如,劉備沒有遇到司馬徽,三國怎麼演繹?假如,劉備沒有遇到司馬徽,那諸葛亮怎麼能星落五丈原,龐統星殞落風坡?而我們今人又怎能讀《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讓我們為司馬徽這個歷史貴人和慧眼識得兩匹千里馬的伯樂點贊吧!

與大家分享,謝謝關注!


酒醉的蜂蝶


略論司馬徽之“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的“偽命題”?

亦然

近日,武漢疫情宅居於家,再讀《三國演義》,恰好萌發此問。謝君提及,與君共鳴!

古語一句:為事在人,成事在天。“天”並非迷信,乃是由“天時、地利、人和”等系列因素組成。一個君王成大業如此,一個將相全功業如此,並非一時一人之得失。以此觀之,筆者認為,司馬徽之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為什麼說是“偽命題”?因為,主宰興亡衰敗因素很多,其中支撐司馬之觀點還要看如下三個關鍵性因素:

一是,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仕,因此可得,臥、鳳二人之選擇者,必然是胸懷天下、志沖斗牛丶上承天意、下得人望的明主,因此,此二人能否生不逢時,將取決於君主劉備和劉公集團的內在基礎、實力,外在形勢、格局了。

二是,人才不是全才,人才如刃,在專不在全,在銳不在圓。而二龍歸淵,雙雄投劉,如何辯其才學利害、權衡長短而用之,才是好鋼刀刃,如虎添翼。用之得當,則激發磅礴活力和沖天力量,相得益彰;用之不當,則相互碰撞、鋒芒抵消,用短消長、用缺消銳,則反害加倍也。

三是

,成也敗也,當比對手?一則試看曹操集團,文有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程昱、戲志才、劉曄、蔣濟、司馬懿等,武有典韋、許褚、曹彰、龐德、張遼、夏侯淵、張郃等,可是文公武備、戰將如雲,特別是曹操旗下的鬼才郭嘉,號稱“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可見一斑;二則試看孫權集團,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大都督謀略過人,兼之有甘寧、太史慈、周泰、韓當、潘章、諸葛恪、魯肅、淩統、張昭、顧雍等,此等陣勢與比,又當如何?

從上述三個方面關鍵性的因素出發,由此可以推得,哪一個因素出了問題,司馬徽的結論都不能成立:即使劉公先後獲得了武備有五虎大將,文臣有臥龍、鳳雛、法正、劉巴等擁戴,亦不能得天下。

的確

,統攬《三國演義》《三國志》不難看出:水鏡先生曾經說過,“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的結論不虛,或者說很有遠見,很有道理。劉公集團在得諸葛之後,的確一掃陰霾,而且立足荊州,很快奠定了三足天下的基礎,初步實現了臥龍隆中對所定的戰略意圖——“霸業可成、漢室可興也”。

但是,隨著歷史慢慢推演,我們不難發現:赤壁戰後,鳳雛投奔劉備帳下——成就了劉公營中“藏龍臥虎,龍鳳結合”的大好局面。本應中了司馬徽的“可安天下”之美好願景,沒想到問題接踵來了——

一是,二龍在淵,觀點殊異——主要表現在戰略問題上:前者,諸葛以荊州為據點以爭天下,後者,鳳雛則不然,以為戰略重心有誤,荊州北接曹操,東壤孫權,兩虎相望,如何立足?蜀國要興必益州而據漢中,方徐圖可統天下、興霸業。因此可見,兩人同時輔佐一個君主,如果戰略、策略、理念、方法各異,則害必生,生必大於益!

二是,雙龍奉主,文武各短——主要表現,術業有專攻,才略有異同。木桶理論告訴我們,決定一個桶裝水多少的往往在於最短的那塊木板。一則看鳳雛短板:作者早就打下了伏筆——鳳雛做縣令,展示的管理與文略能力有餘,武備和戰策有欠。其自我評價曰:“論王霸之餘策,覽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長。”即是擅長把握一事物的內在聯繫。如果劉公在統御佈局上,用其駐守理國、謀政安邦、策略定製,授予與關公一道駐守荊州職權,取西川其伐軍謀略倚重諸葛,不但可以免鳳雛一死,還能助成霸業!

二則,諸葛亮的最大短處,在於既不善於識拔人才,又有街亭使用軍將之失,對魏延文武皆備卻擱置一邊,只好事必躬親,得以累死於五丈原,也使得後來有了“蜀內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慨嘆。

三是:一龍主政,天不假劉——主要表現在:孔明隆中天下時候,先荊州、後益州,然則據漢中收攬中原,固守徐圖,強基固本,則退則穩定川蜀,進則上報劑霸業。但是,關羽這廝實在不是帥才,以失荊州惹出隨後諸多後患,“多米洛骨牌效應”終於置劉氏集團大廈崩塌。

由此可見:鳳雛臥龍,得一人可得天下——司馬徽評價雖無謬,卻必然是一個“偽命題”。這結論,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間,徒留下你我讀者在此一個“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千古嘆惋!

(亦然:一位行走在書本、文字與機關邊緣的行者)


中國亦然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他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天下統一、興復漢室做出了傑出貢獻,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龐統的能力其實不論在《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都有記載:

第一,獻連環計,使曹操戰船用鐵索連環,促使周郎火燒赤壁。

  第二,耒陽縣理事。用半天時間內處理耒陽縣百餘天的公務,民皆叩首拜伏。令前來問罪的張飛驚歎不已。

  第三,議取西蜀。早早看出荊州的潛在危險和益州的戰略重要性,勸說劉備圖謀西川,使固執的劉備“恍然大悟”,最終邁出具有決定性的一步。

  第四,獻上中下三計。在西川攻略戰的危急關頭,能分析形勢想出三條計策,讓君主來決斷。

諸葛亮運用的是智謀幫劉備安天下,龐統運用計謀把自己性命搭進去。

這就是為什麼司馬徽教出來的兩個學生會有不同的成就,讀死書的人最終只能成為知識的復讀機,而把書讀活的人,才能成為知識真正的傳承者。諸葛亮之所以智慧超群、名貫古今,司馬徽的教導和自身的天分和思考是無法割裂開的。




易中智慧


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為什麼蜀國還是滅亡,其實還有下半句。

說到《三國》之中的知名謀士,相信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諸葛亮了,而諸葛亮也就是臥龍。當初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時候,曾經說過“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但是當時的劉備兩個人都得到了為何蜀國最後還是滅亡了。原來劉備還有下半句話沒有聽完!

很多人覺得,司馬徽向劉備了推薦這兩個人之後,誰若是得到天下就是誰的。你是最後蜀國卻忘了。難道是水鏡先生說錯了嗎?其實不然,他當時說的並沒有錯,而且當時的劉備兩人都得到了,也打下了自己的一篇地盤,但是劉備只看了前半句,卻沒有仔細的聽後半句,只知道了安天下,卻不知道怎麼保天下。

在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之後,在諸葛亮的輔佐之下,不僅招攬了很多熱有識之士,還因為諸葛亮的聰明智慧取得了戰事上的勝利,在劉備稱帝的過程中已經諸葛亮扮演的角色是至關重要的。而且,再後來劉備將鳳雛龐統納入麾下之後,更是如虎添翼。

當時的劉備可以說是春風得意啊,歐了臥龍鳳雛,天下不就是他的了嗎,但是很遺憾的是,再一次的戰鬥中,劉備還是失去了龐統。那麼當時的劉備在得到了臥龍鳳雛之後為什麼沒有能夠迅速的平定天下呢?原來司馬徽還有下一句話劉備沒有仔細的聽。下一句是“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子初和孝直就是劉巴和法正。劉巴的運籌帷幄之能連諸葛亮都曾自嘆不如。而法正也是一位厲害的人物,史書中記載,當時的法正擅長謀略,並且曾用計拿下過曹操的一員大將,但是後來卻不幸病逝。可見當時的劉備只顧著尋找臥龍鳳雛了,對後面的兩人卻並沒有多大的重視。所以只忙著安天下,卻忘了保天下。最後,蜀國落得滅國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