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宅在家,常常感到焦慮煩躁,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做什麼可以化解這種情緒?

記憶死在那離別的冬天


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將這種愛好放在家裡,或擺到線上。比如平時愛健身,試著每天計劃兩輪分時段進行仰臥起坐、波比跳、俯臥撐;平時愛唱歌,下載唱歌類的APP;平時愛打牌,也有手機棋牌可消遣。總之,化解焦慮情緒就讓自己忙起來。


原滋情感


下面我就這個問題發表下自己的一點見解,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疫情期間,你焦慮煩躁過嗎?說實話,剛開始我也焦慮煩躁過,原本一切的照舊模式,原來的計劃,一下子全被打亂了。就連自己的身體原本應有的節奏也都亂了。也就是說連自己的身體和內心原有的規律全亂了,不知道後面怎麼去做和麵對,於是乎焦慮煩躁起來了。後來我嘗試著去看電視化解這個問題,可是內心還是平靜不下來,所有症狀依然照舊。

後來某天,我無意中玩弄起我的手機,發現我原來感興趣的APP——今日頭條,於是一下子發現時間過得很充實。在今日頭條裡面,我結交了不少來自全國各地的朋友,他們身上都有著各種不同閃耀的光芒,值得我去努力向他們學習。從與他們相識到相知,與他們共同交流經驗,共同學習提高自己時,中間加上科學合理的身體鍛鍊,我發現時間過的很快,一下子又忙碌充實起來了,也不在焦慮煩躁了。

以上就是我本人的親身體會。通過上面的例子,我發現要改掉焦慮煩躁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你自己去嘗試尋找一個你感興趣的事情去做,因為有了興趣忙碌充實起來,再加上科學合理的身體鍛鍊,過幾天形成規律,你也就不會再焦慮煩躁了。首先要學會放下當下的事情,後面的事情到時候再去分析解決吧!

以上就是我給大家的個人見解,不知道能否幫助到你們。也歡迎大家互相關注,交流分享經驗!


Living168


疫情下信息繁雜,很多人也都是宅在家裡,特別容易引起所有人,包括很多慢性病患者的情緒波動和精神壓力增大,該如何做好自我管理和防護呢?下面張大夫提幾條建議。

毋庸置疑,很多的朋友,因為過度關注疫情,看了很多與疫情相關的新聞,於是產生了焦慮和恐慌的情緒,這能理解。甚至某些慢性病的患者額,因為過度焦慮,休息不好,導致交感神經興奮,造成病情波動。其實,這些情況我們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如果您真的產生了上面所說的一些症狀,張大夫建議大家要慢慢學會在這段時間裡充實生活,可以考慮少刷手機和少看新聞,這樣就能減少各種信息對您精神的影響。同時,並按照下方的“四字真言”來保持正常規律健康的生活作息,都有助於保持免疫力:

1、穩定情緒:儘量減少接觸相關信息,因為當內心情緒波動大或心理壓力大時,極易導致身體免疫力的降低,對於預防新冠肺炎不利。

2、節制飲:遵循“低鹽低脂”的原則,多吃蔬菜水果淡水魚、適量吃油和肉,做到不抽菸喝酒,有助於保持體重和免疫力。

3、規律作息:早睡早起,休息好,才能情緒好,才能有好的免疫力來對抗疾病。

4、注意保暖:驟冷驟熱,尤其是近期全國大範圍降溫,可以使呼吸道及全身抵抗力降低,從而誘發感冒和急性支氣管炎等,加重心臟負擔,甚至誘發心力衰竭。

5、酌情運動:在醫生指導下,適當進行有規律的有氧運動,如在家中散步、耍太極、做保健操等。合適的運動可以增加身體分泌多巴胺這種快樂激素,絕對能起到調節情緒的作用。

希望大家都能做好以上幾點“四字真言”,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安度這段特殊時期,希望每一個人都健康。


張之瀛大夫


總結劃重點:看書運動做家務。

1.拋開手機

最最最重要的第一點,如果你有統計手機時間的軟件,不妨看一下,你究竟有多久是被它給綁架的,沉淪得越久,越是焦慮煩躁而不可自拔。

2.看書學習

這種時候你可以看看書,可以是以往感興趣的小說長篇,可以是平常忙碌的時候一直沒空看的專業書籍,也可以是近期感興趣的歷史、家庭或是健身。讀書可以讓人沉浸下來,而每讀完一本書都可以讓人有很大的成就感,這是一種任何一篇微信或者網絡文章都難以給你帶來的身心舒暢的感覺。近期我又重新看了一次《明朝那些事兒》、《金瓶梅》,牆裂推薦給大家。

3.做運動

這個疫情,門沒得出,在家練健身是最好的時光,可以和你的愛人,你的小孩,一起定下一個目標,共同參與,等到疫情結束,一起迎來收穫的喜悅。推薦運動:家庭訓練:卷腹,平板支撐,扎馬步。老人家:標準的站式八段錦。女生們:鄭多燕。男生們:俯臥撐。

4.做家務

做家務一直是我最推薦的,父母沒過來幫忙帶小孩之前,我和妻子兩個分工合作,你掃地來我拖地,你洗碗來我炒菜,你曬衣服我收衣服,共同參與,彼此叨唸,一起感受自己組建的這個天地,亂擺的東西疊放好來,遺棄的角落收拾好來,多餘的東西清理走,漸漸地,安靜下來,迷失在自己的那一方寸小確幸裡。




小康醫話


疫情仍在持續蔓延。

不僅確診病例數字持續上升,我們還看到了越來越多“情緒的瘟疫”。

  • “焦慮地持續刷微博,從不恐慌刷到恐慌”
  • “看久了會呼吸不暢、胸悶、胃疼、想流淚”
  • “恨不得自己是呼吸科的大夫,可以衝去第一線”
  • “最近三四天幾乎沒閤眼,一直在想,自己能做什麼?”

這很可能意味著大家出現了心理學中的“壓力應激反應”(stress response),是一種荷爾蒙導致的情緒反應,當你身處於一個壓力性環境——比如經歷重大社會創傷(SARS疫情、地震、新型肺炎疫情等),就會在我們的大腦中牽引出一系列的身體反應:情緒或生理上出現失眠、作息異常、記憶力下降、頭暈胸悶等。

再加上不斷出現的更多負面新聞,比如武漢母親在隔離病房治療無效去世、一線醫護人員去世、以及這兩天沸沸揚揚的有關某慈善機構不作為的報道。種種壞消息,又會愈加激發人們的應激反應。你會一天比一天恐慌,焦慮,強迫,以及憤怒。

當然,這些大部分都是下意識的生理和情緒反應,也是相當正常的。因為我們都處在社會生活中,與組織和他人相連。不要說親歷其中,即便是目睹一起負面事件,人們都會出現類似的創傷反應。

但“應激反應”並不是一個容易”痊癒“的事情,並非所有人都可以從情緒的沼澤地裡自行爬出。許多人會在不自知的狀態下,陷入“過度應激反應”困境,無法自拔。

我在此列出一些有專業心理學支撐的實用tips,告訴你應該如何判斷、應對這類“應激反應”,希望能幫助你度過這段難捱的時光。

01快速自檢:“應激反應”的幾個常見表現

以下這幾種表現(改編自CMHS,2004),可以幫助你進行自我判斷:我是不是已經陷入過度的“應激反應”了?

行為層面

  • 活動力增加或減少
  • 很難交流,無法聽進疫情之外的話題
  • 情緒激動,易怒,經常和人爭吵
  • 沒辦法休息或放鬆,持續關注疫情相關信息
  • 無法正常工作,每過一會就得看看疫情進展
  • 經常哭泣,與醫患、無助者陷入“極度共情”狀態
  • 高度警惕、過度擔憂,看到任何相關消息,都要轉發給周圍的人
  • 迴避引起(創傷性)回憶的地點
  • 心思都在疫情上,做事的時候,容易發生事故

身體層面

  • 腸胃問題
  • 頭痛,其他痠痛
  • 視覺障礙
  • 體重減輕或增加
  • 出汗或發冷
  • 震顫或肌肉抽搐
  • 容易被嚇到
  • 慢性疲勞或睡眠障礙
  • 免疫系統疾病

心理/情緒層面

  • 感到英勇、欣快或無敵感
  • 否認現實
  • 焦慮或恐懼
  • 抑鬱
  • 愧疚
  • 冷漠
  • 悲傷

思維層面

  • 記憶問題
  • 失去方向感、時常困惑
  • 思維過程緩慢; 注意力不集中
  • 無法決定事件的優先級、無法做決定
  • 失去客觀性

社交層面

  • 自我隔離
  • 責備自己,感覺自己尤其渺小,什麼忙也幫不上
  • 難以給予他人、或難以接受幫助
  • 無法享受快樂或樂趣,無法忍受任何娛樂性活動

這些症狀,都是我們面對創傷事件的正常反應,一般來說會隨著時間推移逐漸緩解。

但請你注意,如果這些症狀中有幾項持續超一個月,並影響到日常生活和人際關係,你就有患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可能,請及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02面對“武漢肺炎”風暴,如何調適自己的“應激反應”?

1. 儘可能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要有適當的休息,儘量保持生活的穩定性。

記住,危機事件的發生會令人手忙腳亂,自亂陣腳,因此讓生活作息維持規律,是處理危機的必要條件。

2. 給自己列一個令自己感到愉悅的To-do清單,執行它。

平日你一定知道做什麼事情會令自己開心。列出來,執行它。例如,允許自己哭一哭,寫出你的想法或感受,玩一些不費腦子的小遊戲,運動,深呼吸,抱抱可以慰藉你的物體,泡泡熱水澡或沖澡,找出令你愉悅的事,與人聊天等等。

3. 當負面情緒要淹沒你時,你可以這樣處理負向情緒:

1) 減少因信息過載帶來的心理負擔

在危機時,儘量控制自己每天接收有關信息的時間不超過一個小時,在睡前不宜過份關注相關信息,不道聽途說,關注必要的信息,減少雜音。

2)與自我對話,自我鼓勵

身為人類,我們都有一種自言自語的特殊能力,不論是大聲地或無聲地自言自語,你都能利用這種能力訓練自己克服艱難的挑戰。因此你可以這麼告訴自己:“它可能不好玩,但我可以應付它”,“這會是一段很重要的經歷”,“我不能讓焦慮和生氣佔上風”。

3)運動

運動的好處在於幫你減少精神上的緊張, 增加心血管機能,增加自我效能,提高自信心,降低沮喪等。哪怕你被隔離,也可在隔離地方做做運動,可以很好地調整心態。

4)正向思維

面對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時,可以運用如下的思考方式:

  • 不要只往壞處看,很多文章也許只是在販賣焦慮。不要一味相信謠傳,而要注意留意信息的來源、事實和數據,據此判定自己的擔憂是否合理(例如:發病率、死亡率、治癒率、醫療方法的發展、新的藥物等)。
  • 多回憶在每一次遇到危機時你曾如何面對,重新肯定自己身為一個個體的能力。
  • 以合理的態度看待事情,嘗試以更廣闊的角度瞭解問題的影響,問題會帶來短暫的影響,但長遠而言,事情最終能改善及成為過去。
  • 保持對前景的盼望,即使在危急時期,也不要忽略在我們身邊的美好事物。
你也可以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比如:做好自我防護和家庭隔離,勸說周圍的朋友家人不要外出,做好消毒、洗手、戴口罩等措施;組織一些當地互助群。幫助留在湖北的朋友、家人,做一點有用、但他們無暇顧及的事,比如:找到靠譜的、可以發貨的生活必需品的網店鏈接。

同理,當你很擔心自己和家人將會受到感染,感到很大的心理壓力,也建議你繼續正向思維:

  • 不能肯定將來會怎樣,但這一刻我仍然擁有健康,我可以繼續努力生活。
  • 我也可以提醒我的親人,保持個人和家庭衛生,戴口罩,以及認真洗手和消毒。
  • 我可以加倍留意自己和家人的身心健康,讓自己有開心的時間。
  • 即使我真的生病,也會有很多人陪伴我一起面對。

如果你或周遭的人有下列的感受或狀況,並持續超過2周以上,請儘快就醫或尋找專業心理諮詢師求助。

  • 恐懼,無法感覺安全
  • 對自己或是其他任何人失去信心
  • 自尊喪失、感覺羞恥、痛恨自己
  • 感覺無助
  • 感覺空虛
  • 感受變得遲鈍及麻木
  • 變得退縮或孤立
  • 睡眠狀況惡化
03先照顧好自己,再操心別人

就像“感到被疫情引發的負面情緒淹沒”一樣,不管是“應激反應”,還是“情緒耗竭”,都有可能到達一種很嚴重的程度。

我們都同樣會擔心疫區的情況,對奮戰在一線的醫護工作者們感到深深的共情,另一方面,又時時害怕這種情況會走向失控。但是,當我們在理解他人的時候,也要注意:“崩潰的情緒”是否變成了“攝魂怪”。

“攝魂怪”常常出現在陪伴精神病患者的家屬身上。當你長時間地照顧一個生病的人,我們去理解Ta的病情,理解Ta的侷限,但並不意味著,你作為家人,就要做一個“犧牲品”,把自己奉獻出去。


好在,在面對這類重大創傷事件時,許多人都有自行修復的能力。

Emmy Werner是最早提出“修復力”(resilience)概念的心理學家之一。她在1980年代對夏威夷Kauai島上的698個孩子進行的一項追蹤研究中發現,即便生長於一個一無是處的家庭,1/3孩子有能力擺脫糟糕環境影響,成長為自信、能幹、關懷他人的優秀成年人。

Werner 認為,擁有修復力的人,像有彈性的橡膠一樣,能夠承受外界帶來的創傷,並修復這些創傷的糟糕影響。

但是,如果當你感到自己無法脫身,沒有辦法自行“修復”情緒的時候,不妨多向外界尋求幫助。比如,找到靠譜的、值得信任的朋友談一談,或是聯繫專業的心理諮詢專家。

祝你知道如何原諒自己的“無能為力”,但同時也守護好自己的邊界;保持理智、警惕情緒耗竭;不要過度恐慌,也不要過度放鬆。

因為,你得先照顧好自己,才能夠照顧好他人。


知秋剪輯


相信身上快長出蘑菇的小夥伴們,跟李醫生一樣,宅在家裡的日子久了,就開始有點焦慮。

為什麼會這樣呢?李醫生給您分析分析。

因為疫情的影響,我們不僅度過了史上最長的春節假期,而且被按在家裡不能外出蹦躂,因此我們有了更多的時間休(no)養(zuō)生(no)息(die)!


熬夜爆肝

王者榮耀日流水達到20億元、3000多萬網友24小時雲監工火神山醫院……

有這麼多好玩的、好看的,睡覺多沒意思!

“爆肝”聽過沒,常用在熬夜上網、趕工作、打遊戲的人身上。有些年輕人把“肝”當成動詞用,形容通宵熬夜打遊戲。

中醫認為“人臥則血歸於肝”,不能及時進入睡眠狀態,會錯過養肝血的最佳時間,易出現肝膽疾病。


廢宅躺屍

這個不用多說,又要請葛優癱本癱出來遛遛。


心情抑鬱

病毒肆虐,糟心。

紅會添堵,糟心。

老人垂淚,糟心。

英雄離去,糟心。

2020年,我太難啦!


肝氣鬱結的體質狀態

在上述內憂外患的綜合影響下,您的身體很可能處於這種體質狀態——肝氣鬱結。

肝氣鬱結體質狀態指肝失疏洩,氣機鬱滯,情志抑鬱,氣血不暢的病理變化。

臨床表現多見脅痛、胸悶、脘脹、噯氣、婦女月經不調等症。

舌象多表現為有肝鬱線。

左手脈象:弦脈。您會常常處於:焦慮,敏感,煩躁,易怒

胃脹,噯氣

失眠

皮膚癢

漸漸變成別人眼中的戲精

無法自拔,陷入循環。

如何改善體質狀態

具有疏肝理氣作用的食物花菜、芹菜、薄荷、小麥、茼蒿、九層塔、西紅柿、蔥、蒜、刀豆、豌豆、甘藍、海帶、紫菜、蘿蔔、柚子、橙子、金橘、山楂等等。

具有疏肝理氣作用的飲料:玫瑰花茶、茉莉花茶、薄荷柚子茶。

在家也能健健身,瑜伽、普拉提、拉伸、HIIT、客廳廣場舞、敲敲膽經、打打滾……

但要記得按時睡覺。

看看李醫生的段子笑一笑


廈大中醫李大胖


疫情期間,大家都宅在家裡,常常煩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對於疫情蔓延滋長的恐懼

本次疫情的嚴重性舉國震驚,每天網絡對於疫情鋪天蓋地的報道,還有周圍社會環境都在提醒我們,對於疫情一定要慎重。比如街上大喇叭廣播,小區的標語,還有封城封路否讓我們神經緊張,煩躁。對疫情結束的未知,也會讓我們莫名恐慌。





二、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打亂

往年的正月裡,大家都是走親訪友,高朋滿座,而今年疫情之下只能窩在家裡哪也不能去,心中一定是鬱悶的。

其次孩子開學時間的不確定性,上班時間也是一推再推,這些也是導致焦慮煩躁的原因。



三、疫情帶來的生活壓力

疫情的到來讓好多企業不能及時開工,讓開店的不能正常營業,這些都會導致一部分人沒收入甚至失業。

以上是疫情給人們帶來的焦慮和煩躁, 如何解決?

一、相信國家,疫情一定能夠儘快得到抑制。

疫情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戰勝它,不是靠哪一個人的力量,而是靠全社會人民的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我們只要做好自己,堅持自我隔離,不給病毒傳播的機會,疫情就能儘快過去。



二、在家也要找事做,讓自己充實起來。利用這段時間做自己喜歡做得事情,比如喜歡做菜的,練練自己的廚藝。喜歡看書的,把自己喜歡看而沒時間看得書,細細閱讀。

如果平時工作較忙,沒時間陪伴父母老婆孩子的,正好趁這次機會好好表現一下,陪父母說說知心話,陪老婆說說情話,多陪孩子在家玩玩。



疫情期間宅在家裡我感覺挺充實的,說說我在家的時間安排。

1、輔導孩子聽課,做作業

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喊大寶起床 ,讀書打卡,因為她今年是初三,班主任每天準時群裡點名。

然後我和平時上班前一樣洗漱,為了有個精氣神。洗漱完畢我也會看一小時書,或者頭條寫篇文章。

八點開始準備早餐,同時喊二寶和老公起床。吃完飯,大寶網上聽課。老公刷鍋洗碗,我陪上小學的二寶聽網課,讓她做群裡老師佈置的作業。

同時還要給大寶默英語單詞 、化學公式,聽她背書。二寶做完作業還要幫她在網上打卡。二寶做完所有作業起碼要下午一點多鐘。

二、打掃衛生,斷舍離

二個孩子做作業的時候,我會見縫插針地打掃衛生,整理衣櫃,把不穿的衣服和鞋子全部整理出來,打好包,拿到樓下的捐衣箱裡。把所有抽屜裡不用的雜物也全部清理出去。做完這項大工程,花費我三天的時間。

三、看書,聽書

除了陪伴孩子,輔導孩子作業之外的時間,我會自己看書,把以前買了,而沒看的書,拿過來細細閱讀。如果手中做家務,我會選擇聽書。

四、家庭娛樂

晚上我們一家四口會抽一個小時的時間,集體活動,玩樂。比如大寶和老公下象棋,我和二寶下五子棋。有時候一家四口打紙牌,誰輸誰唱歌。還有時候會比賽做仰臥起坐。

對於我來說,疫情期間,宅在家裡,我們一家都是忙碌而充實的。

總之,如果疫情期間你感到焦慮煩心,一定是太閒了,突然對生活沒有掌控感,沒有目標了。唯一解決的辦法就是讓自己忙起來,給自己找事做。哪怕此時你是一個人,也要想辦法活成一支隊伍。


蒲公英的情感花園


我也有類似的感受,因為我之前一直在一線工作,後面因為自己肺部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就在家休息了。當時除了感覺焦慮煩躁,還有對自己身體狀況的擔心,但是最近一段時間我已經從這種負面情緒裡慢慢走出來了,和你分享一下我是怎麼做的。


首先,我們需要正視自己的這種心理狀態。

這段時間出現這種焦慮煩躁的情緒很正常。一方面是因為長期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又沒有具體的事情可以做,人際交往幾乎為零,人的心理可能或多或少會產生一些異常的狀態;另一方面,由於疫情的進展,大家會對疫情產生恐懼,害怕自己或家人也感染上,會有一些胡思亂想,這就又加重了煩躁和焦慮的情緒。所以,這種情況很多人都會有,不要給自己一下子扣上焦慮症或者其他心理疾病的帽子。


那我們該怎麼做呢?結合自身經驗,有以下四點親測有效:

一、減少刷手機新聞的頻率。

現在是信息時代,打開手機新聞,大量的信息鋪面而來,很多信息都是關於肺炎疫情的,有官方的,民間的,正面的,負面的,看多了自身的情緒也會像坐過山車樣忽上忽下,時而感動,時而痛苦,時而害怕。如果您已經出現了煩躁焦慮的情況,建議少刷手機新聞,比如每天固定幾個時間點關注疫情的進展,其餘的時間就放下手機。


二、給自己找些事情做

其實這段時間是很好的學習充電的機會,特別是對於我們上班族。可能很多朋友在工作中都會遇到一些難題或者不擅長的地方,每次我們都會心裡想,等我休息的時候一定要好好學一下。但是真正到晚上下班,或者週末,我們的生活又會被各種各樣的社交活動填滿,很難抽出時間學習。現在不一樣了,整塊的時間,是學習最好的時機。

並且學習過後,會讓人覺得過的很充實,很有意義,會讓你變得快樂(起碼阿丹自己是這樣的感覺)。或者你喜歡刷劇、玩遊戲也是一樣的,但是追劇、玩遊戲可能會讓你有浪費時間的感覺,會覺得空虛、內疚,所以可以和學習結合起來,效果最佳。


三、堅持鍛鍊身體

自己下載一些健身軟件,在家裡做幾個俯臥撐,平板支撐,都是很好的鍛鍊方式。運動的時候身體會分泌一些物質,讓你變得快樂起來,更何況你看著自己有型的身材,自己也會變得很開心。

四、堅持每天洗臉、定期洗頭髮,洗澡,整理房間

很多朋友一宅在家裡就每天臉不洗,頭不洗,房間裡也亂糟糟的,自己每天無精打采的,這樣也會使心情變得很差,堅持每天洗臉、定期洗頭髮,洗澡,整理房間,這些都是非常有用的方法(親測有效)。


最後阿丹祝您能早點從這種情緒中走出來,加油!


醫生阿丹


我是日暮而途遠,持續了一個月的疫情導致了全國十幾億人口被迫在家“隔離”,面對無法工作、不能社交的困境,我和大家一樣,充滿了煩躁不安的情緒,其實出現這種情緒再正常不過了,但是我們必須要學會去化解和疏導這種不好的情緒,不然這種情緒長時間積壓不能釋放,有可能損害我們身心健康。

為什麼會出現心理焦慮

焦慮是我們人類固有的情緒之一,包含有心理焦慮和生理焦慮,它體現有緊張、不安、急躁、憂慮等多種形式。面對現實生活環境、壓力和突發事件發生這些客觀因素時,就會產生焦慮。焦慮其實體現的原理是人們對於困難和現實威脅的心理自然應激反應。比如,當你工作不順心、愛情不如意這些無法解決、現實威脅的問題時,心理焦慮就會產生。它和高興、悲傷、感動一樣,是人類面對現實的一種自然情緒。疫情當前危機我們生存,干擾我們正常的工作社交,也恰恰正是上面我們所說的面臨生命威脅和突發事件,因此,我們心裡自然而然產生了焦慮。

焦慮的危害

正常的心理焦慮未達到一定程度時,它對我們基本上沒有什麼壞處(這裡除去了病理性焦慮),一般會隨著威脅和挑戰的解除而消解,但是如果長期積壓的焦慮得不到有效的緩解,會造成嚴重的情感障礙,時刻惶惶不安、痛苦,甚至更嚴重地造成生理上的驚恐,胸悶,大大降低了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

那既然瞭解了焦慮的產生原理和危害以後,我們來看一看如何化解和消除焦慮。

化解和消除焦慮

  1. 端正心態: 既然說焦慮是正常的情緒情感,那我們就不要過度恐慌,不要被焦慮所影響,保持自己的積極樂觀心態,一個良好的心態是重中之重,可以陪伴家人,在抖音上拍拍小視頻,在西瓜裡看看感人的優質電影。
  2. 身心放鬆:我們可以到多做一些深呼吸,吸收一下新鮮空氣,深呼吸可以抵抗不安和焦慮,也可以做一些有意義的體育活動,運動中人會釋放一種內啡呔,這種物質可以使人持續鎮定愉悅,調節神經活動。
  3. 轉移注意:平時我們忙於上班、上學,抱怨沒有精力去放鬆,去發展興趣愛好,剛好我們可以趁著這個長假去讀書、按摩,沐浴、聽輕音樂、品茶、練書法、下象棋。做我們平時想做但沒時間做的興趣愛好,既化解了焦慮,也增長了技能。

要堅信疫情和困難總會克服,因為我們有一大批吹哨人和一線工作者日夜奮戰。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聽從與遵守,化解自己的焦慮,調整好自己的狀態,準備隨時返崗工作。

————END

感謝閱讀,我是 , 關注留言交流,傾聽情感寄語。

更多優質文章點擊👆【關注】 ,也可以私信我。


日暮而途遠


🎀為什麼宅在家常常會有感到焦慮煩躁的感覺?

疫情期間宅在家,打亂了原本的生活規律和節奏。

原本該上班了,到點睡覺到點起床,什麼時間做什麼 井井有條。

現在宅家裡,到點了還不想睡,早上不想起。起來就是11點。

“晨起懶梳妝,日晚倦倚床。不覺冬又至,無意理新窗。”

——《思君》

①在我們沒有規律的生活裡,睡覺起床,甚至洗頭護理和打扮都變成不重要的事情,因為沒有人能看到你的狀態。甚至慢慢的會不知道時間的流逝。恭喜你,提前感受到了退休人員暫時沒事做的狀態。

②再加上日漸逼近的疫情,是不是旁邊有發現了一例?網上的謠言不斷,會發現自己慢慢有了類似潔癖,感覺一出門就都是病毒了。最近和顧客溝通的時候就會特別容易這麼嚇到自己,特別是呆在家裡家裡的陽光不充足血清素不夠還會有抑鬱的狀態。

沒有產生價值的狀態,是很容易讓人厭倦的狀態,沒有前進動力。

當然也有有目標並且願意努力的人兒,這可是可以好好做自己事情的時候呢。

🎀做什麼可以化解這種情緒?

因為人相對是短視的生物,那就找一些自己喜歡願意去做,並且短時間可以看到效果的事。

例如畫簡單一幅畫,學習做一個美食,或者因為這次來勢洶洶的肺炎意識到免疫力的重要性,開始慢慢的做一些簡單的運動,也可以練字,看每個人的喜好了。

那我在家裡做了什麼呢?或許可以給你一點想到噢😘

🎐1.開始學習下廚,平時都是家人做飯我吃,這次換我來服務一下家人,每天可以看看家裡有什麼食材,看看食譜,做好吃的給家人吃。當然作為營養師,要搭配好食物的結構哦。

🎐2.把每週兩次的運動加到每天一次,每天定時運動一個小時,讓我意識到,該到這個時間點了,要準備做什麼事情了。

🎐3.每天和我的顧客聊天,看看她們在這期間有沒有遇上問題,還可以講解一下知識,既然有輸出的需求,我就會更加容易去留意周圍的事情,包括時間包括我要做什麼。

🎐4.思考+輸出,可以整理思路,有點慚愧的是,我是在後半段才開始的。

那在這個假期裡面除了日常的活動,你做了什麼呢?你會有焦慮的感覺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