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驚一場?又有小行星高速飛向地球

在情人節結束後不久,一顆大小估計在440米到990米之間的小行星將經過地球。這顆小行星將在距離地球約580萬公里的範圍內經過,不到地月球距離的15倍。據NASA的網站介紹,這顆名為“2002 PZ39”的小行星自從2002年8月被發現以來,一直受到追蹤,研究人員對它的軌道十分清楚。2月11日,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臺開始觀測這一特殊的小行星飛掠現象,並將持續到2月17日。

據NASA介紹,小行星中心(Minor Planet Center)已將2002 PZ39歸類為“潛在危險小行星”(PHAs)。這適用於任何大於150米、在740萬公里範圍內接近地球的物體。不過,根據小行星2002 PZ39的軌道,它不會比預期距離更接近地球。

巧合的是,2月15日也是2013年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小行星撞擊時間七週年的紀念日。當時這顆在空中爆炸的小行星釋放出巨大能量,比第一顆原子彈還多20到30倍,其亮度甚至超過了太陽。撞擊事件摧毀了7000多棟建築,造成1000多人受傷,衝擊波震碎了90多公里外的窗戶。

除了跟蹤可能構成威脅的近地天體外,目前NASA等機構也在進行研究近地小行星的任務,希望降低這些天體撞擊地球的風險。瞭解小行星的大小和軌道是這些任務的主要內容,因為這些數據使預測近地天體成為可能。

NASA前宇航員、小行星研究所(Asteroid Institute)執行主任盧傑(Ed Lu)表示,未來幾年,大型綜合巡天望遠鏡(LSST)將投入使用,人們將能夠在軌道上發現數以萬計離地球更近的小行星。

“對於行星防禦來說,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因為我們即將獲得大量的新觀測數據,這些數據將使我們能夠追蹤到10倍於以往的小行星,”盧傑說,“LSST將在大約兩年後啟動,它的發現速率將超過所有其他望遠鏡的總和。在第一年,它就將發現數以萬計的小行星並進行追蹤。”

目前,NASA的OSIRIS-REx探測器和日本的“隼鳥2號”探測器正在太陽系中探索小行星,並計劃在未來幾年將樣本送回地球。作為近地天體計劃的一部分,NASA的近地天體相機(NEOCam)將對靠近地球並可能構成威脅的小行星進行探測。

其他任務也在計劃之中,比如NASA的“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就是一項行星防禦的任務方案,旨在防止小行星撞擊地球。DART的發射窗口將於2021年7月開啟,屆時它將訪問一個名為65803Didymos的雙小行星系統。該系統包括一個直徑約800米的主體小行星和一顆直徑約150米的小行星,兩顆小行星相互環繞,而DART探測器的目標將鎖定在其中較小的小行星。NASA認為,這顆小行星的大小更符合我們對可能威脅地球的小行星的預期。

歐洲空間局的赫拉(Hera)任務將作為DART任務的補充,精確測量後者如何改變較大的小行星的速度,並研究DART探測器在另一顆小行星上的撞擊坑。

近地天體研究中心(CNEOS)一直在監測天空中潛在的危險小行星。事實上,CNEOS目前列出了大約20顆將在下個月安全經過地球的小行星。只有一顆小行星,一顆相對較小的小行星,直徑估計約為50米,被稱為小行星2018 GY,預計將進入地球160萬公里範圍內。

近地天體的威脅

根據CNEOS關於近地天體的介紹,每天大約有一百噸的星際物質“漂流”到地球表面。大多數到達地球表面的星際顆粒都來自彗星,當它們經過太陽附近時,其冰塊會蒸發並釋放微小的塵埃顆粒。到達地球表面的絕大多數較大的行星際物質,則都是由若干億年前小行星之間的碰撞碎片構成的。

大於100米的岩石或鐵質小行星到達地球表面的平均間隔約1萬年,它們會造成局部的災難性事件,或產生能淹沒低窪沿海地區的潮汐波。平均每幾十萬年,大於一公里的小行星就會造成全球性災難。

在這種情況下,撞擊產生的碎片會散佈到地球的大氣層中,導致酸雨形成,陽光被部分遮擋,以及撞擊高溫產生的火焰風暴,這些碎片最終會落回地球表面。由於近地天體的軌道經常與地球軌道交叉,而且過去就發生過多次撞擊事件,因此我們應該對未來近地天體接近地球的可能性保持警惕,更謹慎地去發現和研究這些物體,描述它們的大小、組成和結構,並密切關注它們未來的軌跡。

不過,我們也不應該過分擔心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的影響。汽車事故、疾病、自然災害等問題對人類的威脅都遠遠高於近地天體。當然,從長遠來看,地球受到近地天體影響的可能性不可忽視。目前,對此最好的保障是近地天體科學家的努力,他們首先要找到這些天體,然後跟蹤它們未來的運動。

虚惊一场?又有小行星高速飞向地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