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西藏——白雪寒雾莽昆仑(川藏行系列之四十七)

天上西藏——白雪寒雾莽昆仑(川藏行系列之四十七)

摄影/文字 阳光脚步


天上西藏——白雪寒雾莽昆仑(川藏行系列之四十七)

青藏路上,经过玉珠峰

这座户外驴子爬的最多雪山

此刻正是风云雨雪

我们匆匆而过

何时,也能亲手触摸你洁白的面容……


天上西藏——白雪寒雾莽昆仑(川藏行系列之四十七)

玉珠峰,又称可可赛极门峰,海拔6178米。 山峰顶部常年被冰雪所覆盖,无岩石表露。冰雪坡较平缓。粒雪盆以下冰川,由于每年气温高,融化快,降水少,消融大于累积,属消退型大陆冰川。

玉珠峰高度适中,坡度平缓,对攀登技术没有太高的要求,为入门难度级别,比较合适于初学登山者,是登山爱好者初次攀登雪山较好的训练场。 攀登者只需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耐力,掌握基本的登山常识,准备好所需装备,就可以尝试攀登玉珠峰。

天上西藏——白雪寒雾莽昆仑(川藏行系列之四十七)

昆仑山

第一次清晰地知道了它的位置所在

过去总是没有个地理方向感

亲身经历了,才有深刻的记忆


天上西藏——白雪寒雾莽昆仑(川藏行系列之四十七)

昆仑山,又称昆仑虚、中国第一神山、万祖之山、昆仑丘或玉山。 昆仑山由于其高耸挺拔,成为古代中国和西部之间的天然屏障,被古代中国人认为是世界的边缘,加上昆仑山的终年积雪令中国古代以白色象征西方。


天上西藏——白雪寒雾莽昆仑(川藏行系列之四十七)

传说昆仑山高一万一千一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其下有不能浮起羽毛的弱水,外围还有生长持续燃烧不灭的神树的炎火山。昆仑山顶是黄帝的帝之下都,有开明兽守门。

古代神话认为昆仑山中居住着一位神仙 “西王母”,人头豹身,由两只青鸟侍奉。后来的传说又为西王母配上一位“东王公”,并演化成玉皇大帝的原型。


天上西藏——白雪寒雾莽昆仑(川藏行系列之四十七)

昆仑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古人称昆仑山为中华“龙脉之祖”。如李白的“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的美诗,毛主席的“横空出世,莽昆仑”的华章,女娲炼石补天、精卫填海、西王母蟠桃盛会、白娘子盗仙草和嫦娥奔月等。《山海经》中对此有详细记载,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封神演义》,金庸的《天龙八部》,桐华的《曾许诺》和沧月的《七夜雪》等多部通俗小说都提到昆仑山。


天上西藏——白雪寒雾莽昆仑(川藏行系列之四十七)

过昆仑山到西藏,历史上曾为不可逾越的天界

当年,为了祖国的完整和统一,为了高原人们的幸福生活

许多的人民子弟兵充当筑路大军,逢山开道遇水搭桥

不仅洒下了汗水,也洒下了鲜血

昆仑山口,这儿也长眠着当初修筑青藏路的英烈们


天上西藏——白雪寒雾莽昆仑(川藏行系列之四十七)

一座座巨大的山岭,被白雪包裹着云雾弥漫着。在目力所及的高度,厚重的积雪与云层交叠在一起,宇宙仿佛在此被一分为二。“横空出世莽昆仑”此时不仅仅是一句诗的意境,而是真实地横陈在我们的眼前了。

天上西藏——白雪寒雾莽昆仑(川藏行系列之四十七)

面对莽莽昆仑一路延绵的雪山,我们被震撼着,不时的停下来,举起照像机,希望能把我们所看到的、经历的、感受的都能记录下来。然而,最终发现,小小的相机是多么微不足道,它所记录的,仅仅是龙之鳞爪。按照毛主席的比喻,昆仑山是“飞起玉龙三百万”,那么我们相机所记录的,仅仅是玉龙之一片鳞甲。


天上西藏——白雪寒雾莽昆仑(川藏行系列之四十七)

昆仑山是真正的、雄性的山。他高大,大得让人神共畏;他常年积雪,一棵树不长,一棵草不长,更不开什么艳丽的花朵,他只穿着岩石的铠甲,披着土质的战袍,头戴王者玉冠,巍然屹立,雄睨八方。


天上西藏——白雪寒雾莽昆仑(川藏行系列之四十七)

一路见识了茫茫白雪寒雾森森的莽昆仑

昆仑山,得睹尊荣,得悉仙地,心安意满


天上西藏——白雪寒雾莽昆仑(川藏行系列之四十七)

重温毛主席诗词《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天上西藏——白雪寒雾莽昆仑(川藏行系列之四十七)

出昆仑,夜奔,当晚抵达格尔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