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产后10天工作,87岁老人捐款,“掏底式”奉献,我们不想看到

最近,微博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1992年出生的武汉护士黄杉怀孕不到两个月,出现了自然流产现象。最后,孩子没留住,不得不在1月10日进行了清宫手术。

但,还没来得及悲伤,疫情就爆发了。

于是,小产后,仅休息10天的她,重新回到工作岗位,进入了一线病房,参加了这场“抗疫战”。

黄杉在日记里写下第一次进隔离病房工作时的感受:

身体虚弱,工作太多太繁重,跟不上大家的节奏,有些不知所措;

在这之前,没有穿过防护服,第一次穿,就觉得憋气难受,呼吸急促,还有些作呕;

心情还没有平复,一想到曾经失去过一个宝宝,就觉得久久不能释怀……

我们都知道,这时候的她,免疫力低下,很容易被感染。

流产后10天工作,87岁老人捐款,“掏底式”奉献,我们不想看到

这样的事情,还不是个例。

武汉一名已经怀孕9个月了的护士,本来应该在家安心待产,却在疫情爆发之时,戴着面具,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在隔离病房紧张地工作。

对于一个孕妇而言,这是至关重要的时刻,孩子随时可能会降生。

可这个时候,她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环境呢?

病毒肆虐,可能一不小心就会被感染;工作繁重,还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

流产后10天工作,87岁老人捐款,“掏底式”奉献,我们不想看到

作为医护人员,为了尽快战胜病毒,为了人民的健康,她们舍己为人,不畏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

但,作为一名特殊人员,她们的生命安全谁来保障?

这段时间疫情爆发,我们已经看到了太多平凡人的奉献。

之前有一则报道:重庆87岁老人将毕生所有的积蓄20万,都悉数捐献了出来。

流产后10天工作,87岁老人捐款,“掏底式”奉献,我们不想看到

在配图中,老人只身一人,站在自己租住的老旧屋子里,家里几乎看不见像样的家具。


老人多年来靠摆摊卖小百货来补贴家用。

她生活节俭,舍不得为自己多花一分钱。

这20万,是她攒了30年才好不容易攒下的养老钱。

问起为什么要捐钱?老人说:“国家有难,我不能做旁观者。”

流产后10天工作,87岁老人捐款,“掏底式”奉献,我们不想看到

这样的新闻总是看得人心头一暖。


可是感动过后,担忧却涌上心头。


这样的善意当然值得被好好记住。但是,钱捐了,老人往后的生活呢?谁来保障?


自从疫情爆发以来,类似的报道,几乎每天都能看到。


93岁老兵借钱捐款支援抗疫。

流产后10天工作,87岁老人捐款,“掏底式”奉献,我们不想看到

退休环卫工人捐出十万积蓄,卡里只剩13.78元

流产后10天工作,87岁老人捐款,“掏底式”奉献,我们不想看到

除了感动,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正如傅首尔所说:“如果善意的代价是老无所依,孩童冒险,那么它是沉重的。”


流产后10天工作,87岁老人捐款,“掏底式”奉献,我们不想看到

公益是好事,但做公益的前提都应该是“力所能及”。超出力所能及的范围,那就不是公益,叫自我牺牲。


对于整个国家来说,那些普通的医护工作者,这些生活贫困的老人,他们是弱者,是底层。在来势汹汹的病毒面前,他们才是抵抗力最弱的那一群人。


一个成熟的社会,不应该只从弱势群体的奉献中看到崇高,却忽视了他们真实生活的不易。


虽然,弱者和弱者之间的帮扶让我们很多人感动。但是,我觉得,所谓理想社会,更多的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帮扶。


老弱病残的付出,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我们想看到的,是那些上层的人,有能力的人,在灾难来临时,能有规划,有作为,有奉献。


而不是,靠这些平凡人掏底式的奉献,来引导大众的关注。


我们从未怀疑过平凡人身上折射出的善良,但我们也并不需要超越人性的“道德模范”。


比起虚无飘渺的荣誉,让弱势群体保有基本尊严,让老人能老有所依,让所有人的善心都能流到正确的方向,让每个平凡人都能获得幸福,才是更能打动人心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