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穀收回家以後在太陽下晒幾遍合適?

老梁話三農


九月滿田稻穀香,

家家戶戶秋收忙。

辛勤汗水豐衣足,

搶個太陽曬穀忙。

白露前後老是下雨,我們這邊好農活都擔誤了,前兩天天剛一放晴,家家戶戶掰玉米,收稻穀,收回來的稻穀,有太陽天又忙著搶曬稻穀。收回來的稻穀一般要曬兩三天,也就是說曬二三遍就可以了。

稻穀較小麥好曬,好保管。現在收稻穀大多數是小型收割機在收,就是人力用搖的打穀機收稻穀,也都提前放水曬田的,田基本上都乾燥,都可穿鞋勞作,所以一般收回來的稻穀都乾燥。早上有霧收回來的溼穀子會另外曬,會曬薄一點,勤攪點。第一天白天曬一天,晚上從田地裡幹活回來會全部風一遍,風去癟谷,灰塵,雜草,第二天曬的時候,幾乎全是好點的穀子,癟谷水份重些,經過第二天再曬一天,自然又會幹些,晚上再風一遍。

經過這樣曬兩天,再經過風車風兩遍,全是黃橙橙的好穀子,全部收一大堆,讓它堆兩三天,把穀子堆一大堆是很重要的一點,堆一起讓水份均勻的走一下,曬急了當時很乾,一咬響聲很脆響,過幾天又會軟的,所以堆幾天後,再選大太陽天曬一天,這穀子抓起來一聞,全是太陽的香味,我們喜歡像這曬好的穀子裝櫃子裡,用塑料薄膜墊櫃子底下和四壁,裝滿穀子。這樣曬乾的穀子保存兩三年可以不翻曬,打的米很飽滿的。

曬稻穀,收稻穀的中途遇到下雨也是常有的事,我們是大人小孩老人全上陣,拼了死命的搶收,這種稻穀就只有多曬幾天了。所以一般稻穀收回來曬三天就可以了,也就是曬三遍即可。





王四姐


稻穀收回家以後在太陽下曬幾遍合適?這個曬的時間長短,主要由稻穀的含水量決定的。

南方的農村人,見得最多和做的就是曬稻穀,最怕臨時來一場雨,那是全家老少全上陣,玩命的搶收,生怕雨水打溼了稻穀,那不僅是曬多幾個太陽的問題,天氣幾天不轉好,就會發芽成了劣質谷,就只能喂牲畜或家禽了。


記得我的父親在稻穀收入糧倉前,從來都不關心曬了幾個太陽,而是直接在曬穀坪上不同地方抓起稻穀用嘴咬,來看稻穀的堅硬程度。一般剛收的稻穀,有水份,嘴一咬全是碎粉。曬到一定程度的稻穀,咬的難道會大點,但是仍然會有少量的碎的粉的感覺。十分乾燥的稻穀,硬度很高, 嘴一咬會有清脆的響 聲 ,並且米不易碎。一般達到這個程度的稻穀就可以進倉了。

稻穀收回家曬幾天,這個主要也和天氣和稻穀的成熟度有關係。一般天氣晴朗,成熟了的稻穀,收回家曬2~3天太陽就可以了。如果稻稈還很青,稻穀也帶點青,這種稻穀還沒有完全成熟,收回家去,有許多穀子在曬乾後會程半飽滿狀態,一般以喂家禽或家畜為主。如果天氣惡劣,稻穀天天在陰雨綿綿天中泡著,本來較乾的稻穀在吸收豐富的水份後,會需要曬多幾個太多的。



總之,稻穀的乾燥度直接取決於稻穀谷中水份的含量,這也是為什麼有的人家,曬好的稻穀可以吃2年(貯藏地點保持常年乾燥也很重要),中間都不需要再來翻曬稻穀。有的人家,經常會拿稻穀出來曬,甚至不曬都打不出米。這裡面的問題,我認為一個是收稻米進倉時,谷沒有曬乾。另一個就是貯藏地點不好,易受潮溼天氣的影響。只有長期的保持稻穀的乾燥程度,才不會讓其變壞、發芽、發黴,才能夠貯藏的更久。


壞男人說小龍蝦


這幾天我們這裡正在收割稻穀,也是一年中最累的時候,要是地勢平坦的地方,就用收割機收,要是地勢較高,收割機去不了,就只能靠老方法人工收割,收回家的稻穀還要在太陽下曬乾,那曬幾遍比較合適?


曬稻穀也是有方法的,曬稻穀並不是像曬玉米那樣3-4天,曬久點,越幹越好,稻穀要是曬得太久了,碾出來的米就會特別碎,所以曬稻穀要根據溫度高低來決定,比如像今天這樣的溫度,25-37℃,這會12點就有34℃,這樣的溫度就可以只曬一天,如果曬的時間短,明天還要復曬一個太陽。判斷稻穀是否曬乾,可以把稻穀放進嘴裡咬,要是硬,咯嘣一聲就證明可以了。



曬稻穀時不能曬得太薄了,玉米可以一顆一顆的擺著曬,稻穀就不行,曬得太薄了,米就會特別碎,曬稻穀一般曬0.5CM厚就可以了,期間要勤翻,水份重的稻穀還要翻行曬,並把稻穀掃開,把行間的空地曬得滾燙,再把稻穀翻下來,這樣重複幾次,在鋪平曬。


如果說收割稻穀累人,那麼曬稻穀也同樣很辛苦,收割稻穀時如果溫度過高,還可以停下來,曬稻穀就不行了,太陽越大越好曬,巴不得一個太陽就曬乾進倉,只累一天。以上就是我們這裡曬稻穀的方式和次數,希望供題主參考。


如沐春花


大家好,我是李茗說鄉村,前幾天我們家才收完稻穀,所以,我就根據自己家晾曬稻穀的實際情況來回答這個問題。

其實,稻穀收回家以後,到底需要在太陽下曬幾天,這不能一概而論,這與稻穀晾曬前的含水量和晾曬時太陽是否充足有關。


就拿我們家來說,早些年,我們這裡沒有收割機來收稻穀的時候,很多稻田都沒有放水,所以,收回家的稻穀都是溼淋淋的。

像這種水田裡面的溼穀子,就算太陽充足,至少都要曬三天太陽,才能收倉。

而現在,我們這裡每年秋收時,都會有從河南和安徽的人開著收割機來收割稻穀。所以,農民會提前把稻田裡水的放掉,方便收割機下田割稻。

像這種乾田裡收割的稻穀,曬兩天太陽就可以入倉了。

特別是今年我們這裡收割稻穀,太陽特別大,這幾日每天都是38度的高溫天氣,所以,我們隊上的農民,幾乎每家的水稻晾曬兩天就入倉了。

總結:水分重的稻穀在太陽下曬3天可以入倉,而乾田裡的稻穀在大太陽下曬兩天即可入庫。


李茗說鄉村


稻穀收回家以後在太陽下曬幾遍合適?這個要分溫度高低,如果溫度只有27-30度,要曬3-4天,如果溫度有30-35度以上,曬2-3天就可以了。但收穀子那幾天特別忙,大家都是先把水分曬乾後堆在一起,有時間了再把穀子曬乾的。分辯穀子是否曬乾,農民都是把穀子放到嘴裡咬,如果連著咬4-6顆都聽到咯嘣一聲,並且還會咯牙,就表示曬乾了。把穀子傳到一堆,用風車把灰渣和空秕穀(二揚殼)車乾淨就可以入倉了。曬穀子很累,想了解農村曬穀子的辛酸史嗎?請往下繼續瞭解。👇

曬穀子非常累,很多人寧願搭穀子,也不願收穀子。如果遇到好天氣還好,連續幾天就把穀子曬乾入倉了。如果遇到壞天氣,會累死個“仙人闆闆”(重慶話,意思是累死人)。早上大太陽,晴空萬里,當你辛苦把穀子搬出來曬,沒曬到幾個小時,突然雷聲滾滾,烏雲密佈,嚇得人們上氣不接下氣的把穀子傳到一堆。又是遮薄膜,又是到處找磚頭把薄薄壓緊,忙得過熱火朝天,汗如雨下。

有時人手不夠,根本沒時間搶收,只有能收多少是多少,剩下的就眼睜睜看著被雨水沖刷。我曾經就親身經歷過,當時曬穀子時一人在家,暴雨來時一個人傳不贏,一地壩穀子全部淋溼。看著即將入倉的穀子被淋溼了,雨水有多大,我的淚水就有多大,現在想起來還很辛酸,邊碼字邊流淚。😭


天氣說變就變,特別是雷陣雨,無法預報和觀察,有時看到烏雲滾滾,天上已經打雨點了,等你抓緊傳到一堆,做好所有防雨措施,老天象給你開個玩笑似的,它又沒雨了,太陽出的比先前還大,這個時候又要把碼堆的穀子散開。

把穀子曬乾要看天氣情況,天氣好,溫度高,2-3天都可以曬乾;天氣不好,連續好幾天都哂不幹。

點擊右上方“關注”【留守傅姐】,與你分享親身經歷的栽培技術和知識。圖片來源於網絡。

留守傅姐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收稻穀回家曬乾一般都是搶時間收稻穀,收稻穀都是在早上沒有露水的時侯去收割,那樣稻穀少些水份,易容曬乾,到十一點的時侯就拿到曬壩來曬,要是地下是水泥而且地方當陽,太陽又大而且寬廣的話,可以曬薄些,而且多用曬耙耙幾次。到下午收的時侯只要地下沒有水份,而且收裝稻穀在袋子時會輕許多,那麼稻穀曬的第一次就可以了。如果不是曬在水泥地下而且曬得比較厚時,那要多曬兩次。如果要收藏那是不行的,須要在大太陽下曬第二次,用手一輪稻穀殼就破了那就可以了。要是第二次全部曬好收藏起來,自已把前面打曬的稻穀吃完而拿收藏的稻穀去碾壓大米時,可以在曬一次,因為放在袋子裡的稻穀有些回潮。希望大家留言交流。


邰木計


看到這個題,就想起自己小時候的場景,家裡的曬場不是水泥的,全都是土曬場。土曬場有很多的土塊、沙子,溼度也大。父親為了曬場不起土塊、沙子就會用牛糞去塗曬場,等幹了之後再去曬稻穀。

稻穀收回家後,在太陽下要曬幾遍?現在收割稻穀,收割機下田,一畝田二十多分鐘就全部收完。現在收割晚稻,收割機都是的到了8~9才下田,稻穀上的露水都很少。還別說這露水,要是清早有露水收割,秋天的太陽最少都是多曬兩天。

曬稻穀,還是水泥地好!像原來家裡的土曬場,太陽曬了四五個太陽,放在嘴裡用牙一咬,還是像受潮的瓜子一樣,不是嘎嘣脆,粘牙。在水泥地上,要是夏天的太陽,曬兩天,稻穀磕的嘎嘣響。

記得那個時候交國糧,老爸老媽十畝田的稻穀,在土曬場翻來覆去曬了七八天,拉到糧站去,還是說溼度不達標,又在糧站裡找地方曬了兩天才交掉。那個時候就瞭解收購水稻的溼度標準(秈稻,粳稻,糯稻一般分別為15%、14%、13%)

現在曬稻穀和原來不一樣,原來的曬場小,土地的溼度大,沒有水泥地受熱快。但現在曬稻穀,秋季的太陽最多曬四天就可以達儲存標準。就是收割回來的水稻,先曬兩天,曬乾水氣(家鄉話叫曬乾殼)。

就把稻穀打堆(不用袋子裝),堆3~5天,用手伸到谷堆裡摸摸,都有發熱的現象。這樣發熱也會蒸發大部分的水分,再把稻穀挑到曬上去曬兩天,稻穀放在嘴裡咬,磕的特響。就可以進倉儲存了。這樣曬稻穀有一個好處,像原來的碾米機碾出來的米,節米就會少很多(現在都是剝殼機,出米率高)。

稻穀在自然條件下,吸溼性特別強,往往空氣中的溼度是在通常情況下是很難控制的,這也是很多的穀倉裡,喜歡長蛾子的原因。有蛾子的出現,就證明稻穀已經受潮,造翻曬了。

我是小趙,農村裡現在種田,都是機械化,比較省心,有人說現在人越來越懶,我不這麼認為,應該是人越來越會懂得去享受才對!你們說呢?


常德農村小趙


農村收割回稻穀後,要根據收割時的天氣情況,如果收割時天氣陰雨天氣,這是農村群眾最頭疼的事,不收割又怕稻穀在田裡出芽,收吧,收回的穀子又瀝水,收回來又不方便涼曬,只能先曬,等到天晴了,趕緊拿出去曬,我下面就分析下正常晴天,稻穀收回後要曬幾遍合適呢?

稻穀收回家以後在太陽下曬幾遍合適?

1、稻穀收回家以後首先要怎麼做。

現在收稻穀,在農村都是用打穀機,或者用聯合收割機進行給稻穀脫粒的,稻穀脫完粒以後,被搬運回家,首先就是把稻穀放在晾曬稻穀在床上,然後用一把耙子,把稻穀抓撒開,在抓撒的過程中,就要除去稻穀的紋子,多抓幾道,直到把稻穀的紋字除去完,這個時候,就可以進行稻穀晾曬了。

2、稻穀晾曬過程中怎麼做。

在稻穀晾曬的過程中,要定時的用耙子去翻曬稻穀,時間大約每隔20分鐘左右,用耙子去翻曬稻穀一遍,確保稻穀在晾曬過程中,乾溼程度一樣,不會造成有的稻穀幹,有的稻穀還很潮這樣的情況,所以在晾曬過程中,要每隔20分鐘左右,用耙子去翻曬稻穀一遍,遇到天陰或者想下雨時,要及時把稻穀收攏蓋上薄膜,還知道過淋溼,或者被水淌了去。


3、稻穀晾曬要曬3天3遍較較適合。

按以上的方法,在晾曬稻穀中,你要保證曬三天左右,就是每天曬一遍要曬三遍,太陽好晴天曬三遍以後,稻穀底基本幹了,可以進入倉庫,或者去碾米了。

總結

稻穀收回來以後,除去稻穀的紋子,在天氣好晴天的日子,對稻穀晾曬三天三遍以後,基本上就幹了,可以進入倉庫,或者去碾米了。

如果喜歡我的回答,點擊關注我,如果有不妥的地方歡迎交流、討論!

以文溫暖三農


我認為稻穀收回家後要曬幾遍主要取決於脫粒後稻穀的含水量。



我們當地收割水稻主要以人工收割為主,有兩種方法:

一、傳統收割法:稻穀成熟之前,我們會把田裡的水提前一個星期左右放幹曬田,然後把稻穀割了捆綁好曬在田裡,天氣好的話,曬三天左右就可以收了,不能曬太長時間不然稻穀會掉田裡。這時候我們會拿一大塊布鋪在田裡,上面在放上一塊木板,把曬好的稻穀拿到木板上輕輕一敲,稻穀粒就下來了。



傳統收割法收回家的稻穀含的水份要少一些,回家把它均勻的鋪在水泥地上曬三天左右就幹了。此時晾曬,要曬薄一點,期間隔一個多小時要進行翻曬,晚上要收起來等二天又拿出來曬,以防露水浸溼稻穀。



二、現代收割法:稻穀成熟時,直接把打穀機搬到田裡邊割邊打稻穀。這種方法收回來的稻穀含水量比較高,曬的方法跟傳統收割法的是一樣,只是曬的時間要長一點。



怎樣辨別稻穀是否晾曬乾:一看,如果稻穀色澤明亮,證明是幹了,反之則沒幹;二是抓,用手抓穀粒,如果有嚓嚓聲,說明幹了,反之則不幹;三是用牙齒咬,輕輕鬆鬆咬斷,並且穀殼有裂開的聲音,說明幹了反之則不幹。



晾曬注意事項:一是稻穀要及時晾曬,以免稻穀生芽或發黴;二是要在通風的地方晾曬,期間還要進行翻曬;三是晾曬的場地要打掃乾淨,以免混入小石子之類的。


彝州小沙沙


80後農村小夥,來談一談稻穀收回家,在太陽底下曬幾遍合適。

水稻收割後,曬幾遍要分收割的時間節點,我把它分為:霜前怎麼曬,霜後怎麼曬,十月一以後怎麼曬。


霜前怎麼曬:

種了十五年水稻,我只有一年是霜前收的,現在想起來,我都累得慌,那年的秋天,秋雨大,三天一大雨,兩天一小雨,這稻子是攤開了傳,傳上了攤開,天天這麼幹,一直到稻子賣出去了,我感覺沒累趴,都是很大的幸運了。

霜前收的水稻,曬乾是需要場地的,一般時候都是鋪30釐米高,打成20釐米寬的小壟,在有太陽的天氣,每間隔一個小時翻一次,需要天天翻,直到用牙齒咬嘎嘣脆,水分就在15個以下了。

這時候就可以傳大堆,但是要在堆裡放溫度計,堆內溫度不能超過20度,過20度就倒堆(具體多少度發黴,沒人試過,我們年年都以20度為準)。


霜後怎麼曬:

經過霜打的水稻,水分就降低了,比霜前的水稻幹很多,可以放長條堆了,主要是省地方,需要的場院也不大了。

水稻收割後可以一車車放長堆,堆高80釐米,寬50釐米,堆與堆之間間隔一米,而且早上頂著露水收的水稻,要放一邊晾曬。

在有太陽的天氣,可以一層層扒皮,全部扒完就可以傳大堆了。

堆內放溫度計,要求與霜前的一樣。


十月一以後怎麼曬:

這主要針對我們東北的水稻,十一以後水稻就可以直接傳大堆了,如果還是有點溼也別怕,可以從大堆的一邊,邊扒邊曬,扒完就可以了。在這期間不用擔心,沒扒到的發黴,十一以後不但水稻幹了,連氣溫也降低了。

全部完事,也要放上溫度計,要求與霜前溫度計的要求一樣。

我的建議是儘量晚收吧,晾曬不起,雖然早收產量能高一些,但人太操心,太累。

我是田俊超白,喜歡請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