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尔克斯的演讲稿中,了解拉丁美洲历史文化以及军事和艺术人文

导语

提到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他就是《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的作者,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马尔克斯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及其作品深远的影响力,在拉美文学乃至世界文坛中都占有重要位置,被誉为“二十世纪文学标杆”。 1982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舆论普遍认为他是“最没有争议的获奖者”。

从马尔克斯的演讲稿中,了解拉丁美洲历史文化以及军事和艺术人文

但大家可能不知道,除了世界闻名的小说家这个身份,马尔克斯还是记者、社会活动家,他对于家国情怀、拉美时局、文化发展甚至核危机等诸多问题都有自己鲜明的观点,下面笔者就带领大家从马尔克斯的演讲稿中,了解拉丁美洲历史文化以及军事和艺术人文。

一、马尔克斯对拉丁美洲文学、传媒等文化发展付出的努力。

我们可能很难想象,像马尔克斯这样的知名作家,一开始竟也没想过要走上文学创造的道路。他之所以拿起笔,是因为年轻气盛时的“一时冲动”。当他还在读书的时候,偶然看到报纸上刊登了一个文学刊物主编的一席话,这个主编表示,当代年轻人的优秀作品过于稀缺,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有新生代愿意写。刊物上只能登老一辈人的文章。

主编的话颇有些感叹文坛“后继无人”的语气。年轻的马尔克斯看到这些话,便不服气地动手写了个短篇,想要让那位主编“打脸”。原也是一时冲动的做法,没想到这个短篇真的打响了“文坛新星”的第一炮。盛名之下,马尔克斯只能走向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因此也就有了后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对哥伦比亚文学甚至是拉美文化、世界文坛都有重要意义的文学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

从马尔克斯的演讲稿中,了解拉丁美洲历史文化以及军事和艺术人文

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需要天赋,需要努力,也需要一定的契机。很多时候,机缘巧合,“误打误撞”,也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成果。就像古诗里说的,“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是,幸运总是降临在有准备的人身上,在机遇到来的时候,也要拥有抓住它的能力,并且为之付出努力。

成名之后的马尔克斯对拉美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某个迎千禧年的知识分子大会上,他点出了目前在文学发展上的主要障碍,就是“多如牛毛”的会议。诸多所谓的“知识分子”被召集起来,进行着无甚意义的讨论。当然,会议确实有着某种必要性,可以解决许多问题。但在当下,多数的会议都是华而不实的,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论题,也没有因某次讨论就解决了什么矛盾。

这些各种各样繁复且极尽奢华的“文化聚会”,更像是与会人员的娱乐消遣。重要的事情没有处理好,反而使得这些人在一场场会议中,丧失了自己原有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马尔克斯指出了这些“病症”,并倡议道,这些具有文学素养的知识分子,应当追求务实——即做一些对文学、社会发展有益的事情。文学家,艺术家须如此,科学家亦是,因为这三者事实上都属于“文化”的范畴,都拥有无私的思想,都富有创造力。这样的才华应该体现出它的意义来,而不是让它在无数的会议中消磨。

从马尔克斯的演讲稿中,了解拉丁美洲历史文化以及军事和艺术人文

新的千禧年将至,与会人员及广大民众都处在告别过去的欣喜中。但在马尔克斯看来,尚且落后的拉丁美洲却不该随着时代的浪潮欢腾。因为在这片土地上,仍遭受着各种各样的灾难:环境上的、政治上的、社会上的、生活上的……拉美人民仅存的“财富”,只是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参与各种会议的知识分子,在他们所擅长的领域里都是较出色的创造者。这些人在将要跨世纪的现今,应该做的就是领导民众,创造出更有实用性和延续性的“作品”,告别遗憾的过去,迈向更好的未来。

马尔克斯为拉美文化发展尽心竭力的范畴不止于文学,电影传媒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85年,马尔克斯任拉丁美洲新电影基金会的会长一职。一年后,基金会受到古巴政府的捐赠,得以创办一所影视学校。在这所学校的揭幕仪式上,马尔克斯表示:他们的目的是为拉美的影视业打下基础。因此他们创办学校,培养人才,拍摄作品;研究历史以求突破,建立法度保护此行业发展。

马尔克斯在演讲中回忆起数十年前,与三两好友满怀热忱前往罗马学习电影技术的场景,又见眼前,影校开幕,电影行业正朝着光明的方向发展,不禁感慨万千。从年轻时起便萌发了做好电影的念头,经过岁月的洗礼沉淀,在今日变成了能够实现的东西。所以今时今日仍坚持着“将拉美电影业发扬光大”的伟大信念的人们,更应该好好脚踏实地地,把这个学校,这个行业,这种文化,传承发展下去。

从马尔克斯的演讲稿中,了解拉丁美洲历史文化以及军事和艺术人文

在1996年的一次演讲中,马尔克斯又拾起了记者的老本行,谈到了新闻学。对他来说,新闻是最好的职业,需要人以最饱满的热情投身其中。这一行业讲究实干能力,所有的经验都是在实践中获取。如果一个人“足不出户”,即使“熟读百书”,也成为不了一位优秀的记者。

这个“结论”其实适用于任何行业。永远只会空想,只会汲取书本上的内容,不付出实际行动去努力、实践,就不懂得怎样才能做得更好。纸上谈兵未免空泛,在实践中摸索领悟,哪怕偶尔跌倒,也是一种收获和进步。

二、马尔克斯对社会现状、国家命运的见解与忧虑。

众所周知,马尔克斯凭借一部在全球都颇具影响力的著作《百年孤独》,荣获了198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而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诺奖颁奖礼上,他却以一位普通哥伦比亚人民的身份,对拉丁美洲的“孤独症状”发表了一席演讲。

从马尔克斯的演讲稿中,了解拉丁美洲历史文化以及军事和艺术人文

这篇演讲,从一位水手的航行记录中描绘的怪诞场景,引申到了美洲人民可笑的“淘金热”。在那个疯狂的时代,多数人对黄金有一种极度的痴迷,平民如此,贵族更甚。在浮夸奢靡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战争及政变更是层出不穷。整个拉丁美洲在二十世纪时期,被迫害、流放,甚至无故失踪的人口达到了一个可怕的数字。

这样“惨痛”的社会孕育了独特绮丽的拉美文学,让西方世界认识了拉丁美洲。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让外界对拉美“在生死界限中存活”的生活状态持怀疑态度,他们以自己的标准衡量落后他们太多的国家区域,难以想象如何在那样凄苦的环境中存活,还诞生了无数优秀的文学著作,由此否定拉美的真实。这正是拉丁美洲“孤独”的原因。

被人误解,被人排斥,无人支持,使得拉美的发展更加举步维艰。可是难道没有“友军”,就该对前方路途望而却步吗?不,拉美人民已经挺过了自然灾害和战场,当然可以在这孤立无援的状态下继续“顽强生长”。

正如现实中每个渺小的“我”一样,没有鲜花和鼓舞,没有支持及喝彩,但在阴暗泥泞的道路上,我们仍然可以踏出王者的步伐,去往追求的地方。美好是永远存于世上的,只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义,就算曾经“孤独”,也可以逆风翻盘,涅槃重生。

从马尔克斯的演讲稿中,了解拉丁美洲历史文化以及军事和艺术人文

只是,拉丁美洲的问题,并不只存于在西方世界的“孤独”处境上,这个大“家庭”中的各个“成员”,如何友好融合、统一发展,也使人头疼不已。在化解各国文化差异造成的矛盾之外,应选择哪种政治制度治理拉美,是最根本的问题。民主制度在人性的私欲影响下难以执行,所谓公平公正的选举背后都是金钱堆砌的欺诈贿选;而君主专制的弊端已在漫长的历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无法和谐地解决社会问题,似乎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不过在精神追求方面的统一问题,倒没有政治生活那么棘手,因为文学艺术等文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融合。从生活中的各方各面,风土人情、语言文化、艺术形式等最常见也最重要的习惯,不知不觉互相渗透。

在这其中,教育是尤为重要的一部分。对儿童的教育方式是好是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未来发展的前景。因为现在还正牙牙学语的那些孩子,通过学习、经历、成长,会成为撑起社会的栋梁。正因过去的拉美伤痕累累,所以我们更应该把目光放向未来,期盼着新生代们,将这片大陆上的精神、文化传承下来,更好地发展出去。

然拉丁美洲的“残缺”除了自然灾害的影响外,最主要的就是连绵不断的战争。烽火连天、永无宁日的国家是无法谈发展的。因此独立、团结、统一这些目标都必须建立在一个和平的环境下。马尔克斯对此深深忧虑,如果各国对核能、导弹等军事方面的投入不能适当减少的话,先人在书中对世界末日的预言绝对会到来。

从马尔克斯的演讲稿中,了解拉丁美洲历史文化以及军事和艺术人文

诚然,军事装备对一个国家很重要。但这些代表着国家强盛的核武器,也像悬在地球上的一把利剑,能够毁灭敌人,更能毁灭自己。人们耗费大量的精力财力投入武器创造,殊不知这些能量已经大大超出了地球极限。倘若不小心引爆,所有生物,包括我们的家园,都会在一夕之间毁灭。

这是直至今日仍然严峻的核危机问题,且这难以控制的巨大能量,背后投入的资源,若换做日常生活中的所需品,能够带来的发展也是令人震惊的。

如果用制作导弹、航空母舰、轰炸机、核潜艇等军事装备所耗费的金钱成本,用于慈善活动,就能够解决全球五亿贫困孩童的生活问题;用于改善医疗服务,能够挽救一千多万条生命,使十几亿人摆脱病痛折磨;用于解决温饱问题,能够避免五亿多人忍饥挨饿、衣不蔽体;用于丰富教育资源,能够使全世界的教育环境、师资力量得到质的飞跃……若将这些钱财用于经济方面,可解决无数国家的外债问题,更能让多个国家在长时间内处于经济繁荣状态。

军事装备这一行业,除了需要金钱的投入,人力的耗费更是夸张。当今哪个行业不缺人才?偏偏军事方面的人才队伍,要远远大于其他任何行业。试想如果军事工业的庞大人才网减少些许,有才有志之士献身其他行业,究竟能够带来多大的收益?这是难以估量的。

这样病态的世界现状,让无数人呼吁和平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无比担忧。若设想中的灾难都成真,我们人类经过亿万光年艰苦锻造,又可笑地毁在自己手里的一切,到底有何意义?不过都成了一场笑话。

三、马尔克斯与挚友的故事及撰写《百年孤独》的艰难过程。

在马尔克斯的挚友中,有一位极受人尊崇拥戴,也被许多人同情的特殊存在——1982至1986年间的哥伦比亚总统——贝利萨里奥·贝坦库尔。他是敏锐卓越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充满文艺气息的诗人。

从马尔克斯的演讲稿中,了解拉丁美洲历史文化以及军事和艺术人文

只是在那样一个被各种灾难打击得千疮百孔的时代,贝利萨里奥肩上担着领导一个国家、几千万人口的重任。这使他无暇顾及自己的文艺梦想,将绝大部分精力都投入了治理国家之中。某天,马尔克斯身在异国有事相寻,没想到却因算错时差,在凌晨打通了这位总统的电话,也因这事让马尔克斯得知,这位辛劳的总统竟然在如饥似渴地读诗。讶然之后马尔克斯不禁对好友肃然起敬,他想,这位卓越的领导者能够化解种种危机,除了有非凡的政治能力,更重要的应该是属于诗人的坚韧。

在马尔克斯年纪尚小的年代,诗歌在哥伦比亚这个国度无处不在。这样的推崇程度,也在他们那代人的心里永远种下了一颗诗歌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对诗歌的热爱,也愈发浓烈。所以马尔克斯提起诗歌无不推崇备至,提起伟大的诗人聂鲁达,语气无不崇拜。而年至古稀,曾任总统的贝利萨里奥在生辰时,与朋友聚会的地点仍选在诗社。

这是他们两个人对青春的纪念,也是那个诗歌最鼎盛的时代,最好的象征。

另一位挚友,或者应该说,是马尔克斯的偶像——作家胡利奥·科塔萨尔。马尔克斯第一次看到科塔萨尔的作品,便有了追随他的想法;第一次见到科塔萨尔本人,马尔克斯虽然犹犹豫豫不敢上前,却默默关注了许久。马尔克斯与这位朋友的友谊里,还藏着些许粉丝对偶像的仰慕。

从马尔克斯的演讲稿中,了解拉丁美洲历史文化以及军事和艺术人文

他记得科塔萨尔在火车上的侃侃而谈,记得他在公园里的完美叙述,记得多年后在初见的那家咖啡馆,他奋笔疾书的模样。因为崇敬,所以深刻;因为了解,所以尊重。在那位偶像遗憾离世后,马尔克斯知道他害怕死后的荣誉和豪华的葬礼,于是谨守他的意愿,拒绝出席丧礼。只以一篇文章,留给世人用作纪念。

最后一位相爱相杀的挚友是哥伦比亚注明诗人、小说家、评论家阿尔瓦罗·穆蒂斯,他们之间的友情长达四十多年,从相看两厌的损友,到惺惺相惜的知己。

马尔克斯对穆蒂斯的了解从生活习惯到内心世界再到创作过程,可以说无一不知无一不晓。这些了解就像在两人的灵魂上构建了桥梁,在漫漫时光里闪耀,在字里行间里体现。譬如,马尔克斯知道穆蒂斯做过的各种奇怪工作,经历了无数“事故”,弄错过人名,放错过电影,当主播时误导过听众……这些年少无知时干的糗事,马尔克斯在穆蒂斯七十大寿的寿宴上通通抖落出来。

不过朋友之间,除了互损,还要相惜。马尔克斯欣赏他无私投身诗歌的精神,也认可他犀利的品鉴能力,马尔克斯甚至认为,自己的创作之路也受了他不小的影响。

有人曾问马尔克斯,两人的友谊如何长久“保鲜”?他便笑答,不常相见。或许就是传说中的“距离产生美”,好友之间往往都是靠感情维系,而不是朝夕相对的共处。他们的相处多是在旅行途中,一起驾车走过多个国家,拜临各种景点。也正是因为在异域、在路上的共同见闻,才会使得友谊更好地延续。

从马尔克斯的演讲稿中,了解拉丁美洲历史文化以及军事和艺术人文

很多人是因《百年孤独》知晓马尔克斯,那你是否知晓它背后的创作故事?这本恢宏巨著诞生之前,马尔克斯花了十九年去构思,十八个月不间断地书写。不提它在作者的脑袋里耗费了他多少精力,只说写完之后。在誊写终稿的时候,还出现了纸稿掉落、被雨水沾湿的意外,情况一度严重到几乎辨认不清字迹,需要重写的地步。

创作过程不仅费力,而且费钱。夫妇俩孤注一掷,把一切都押在这本书上,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当掉了所有珠宝。在邮寄稿件时,穷途末路的马尔克斯甚至连邮费都负担不起,只能先寄一半书稿过去。

所幸,功夫不负有心人,所有的努力都有了结果。《百年孤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奠定了拉美文学的基础,更是世界文坛中的绚烂一笔。这对马尔克斯来说意义非凡,对拉美文学来说,亦是。

四、总结

首先,我们了解到:马尔克斯走上写作道路的渊源。成名之后的马尔克斯作为拉美文学的主要推动者,批判了时下诸多会议华而不实的现象,提出了拉美影视要谋求务实发展,新闻传媒需在实践中摸索等建议。

从马尔克斯的演讲稿中,了解拉丁美洲历史文化以及军事和艺术人文

其次,我们说了:拉美人民始终不曾畏缩,顽强成长。而在拉美内部,各国追求团结统一所要面临的问题也颇严峻。马尔克斯就拉美内外处境两个方面的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又对世界各地皆存在的核危机问题表示十分担忧。

最后,我们说了:马尔克斯有对诗歌充满热爱的总统朋友;有让他从小崇拜、深刻理解的偶像朋友;有志同道合、相爱相杀的知己朋友。这三种不一样的友情,使人心头暖暖的同时,也让我们学会以之为榜样,珍惜身边的珍贵友谊。而后提到了马尔克斯创作《百年孤独》历经的种种不易,也发人深思,亦感人至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