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區域性教師發展中心

打造區域性教師發展中心

來源:《中國教育報》2014年02月13日 03 版

■作者:丁玉祥,現工作單位:南京市教學研究室

打造區域性教師發展中心

早在上世紀80年代,作為一所區級教師進修學校,我們就已經將“培訓、教研、電教、科研”四位形成“一體”,實現了管理統一、資源共享、信息貫通和人財物集中使用,達到了區域內“教研、科研、培訓”一體化。

定位和著眼於區域六大中心建設,即“區域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校長領導力與教師專業發展研訓中心”“學校卓越發展與支援中心”“區域義務教育質量監控與評測中心”“教育成果研發與轉化中心”和“區域教育發展與政策諮詢中心”,區教師進修學校主動發揮自身研訓功能,在集中培訓、遠程培訓和校本研修的組織協調、服務支持等方面,為區域內不同層次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及時的跟進式服務。在建設區域性教師發展中心的過程中,充分顯示了教師進修學校“有為才能有位”的道理。

打造區域性教師發展中心


以提升區域學業質量水平為例。我們在細化研訓的過程管理中,首先以視導為抓手,加強區域教學常規管理。比如中學教研室根據各校的不同特點,帶著研討主題到學校,與學校共同商討,做好教學的過程性管理。圍繞“如何降低低分率的問題”“基於生源現狀,開展有效課堂教學”“愛心教育對弱勢群體學生的人文關照”等主題進行教學視導。我們還對視導的時間進行了改進,用足兩天的時間,進行聽課、教學常規檢查、與教師個別交流、分年級召開備課組教師會議等等,一週之後將視導收集的各種情況以書面報告的形式向學校管理層進行反饋,並增加了視導“回頭看”的環節。同時根據市教研室的要求,我們在教學視導中還逐一檢查了學校對國家課程計劃執行的情況,特別是綜合實踐課程開設、校本課程建設等情況進行調查。其次,立足學業質量監測,規範質量管理的過程監控。全體研訓員堅持“以數據說話”,從規範考試命題、組織考試、閱卷、分數統計、質量分析等各環節入手,每學年都組織包括初一新生入學測試,期中、期末初高中質量調研,中考模擬檢測等。同時充分合理運用調研檢測的數據反饋信息,堅持分類指導,分層推進,為學校的學科建設和提優補習有效開展出謀劃策。再其次,在認真做好省義務教育績效調研結果歸因分析的同時,我們引導學校教學管理人員和廣大教師改進日常的考試評價方式,讓他們均能關注學生行為習慣、學業水平和各方面能力的提升,進一步落實“全體教師對全體學生全面發展負責”的理念。在學校層面,對部分薄弱學校、薄弱學科進行教學跟蹤和重點指導,努力提高每所學校每一門學科的教學質量。

打造區域性教師發展中心


打造區域性教師發展中心

我們立足於研修項目管理,優化研修隊伍的團隊建設,使全區教師培訓的能力與水平在全南京市頗具影響力,也給全區教師提供了學習和展示舞臺。一是建立教師培訓項目和需求調查項目組,重視開展區域教師培訓需求的問卷調查。通過數據分析和研判,確定教師培訓需求重點,進而開展基於需求的教師培訓資源開發。同時,建立基於菜單式的項目課程資源,供教師進行網絡上的選擇。二是建立教師培訓資源開發團隊。通過“學校推薦和區級遴選”的方式,以“學科中心組”和“高中學科基地”形式建立分學科、分年段、分類別的教師培訓資源開發專家團隊庫。根據項目需求,通過教師培訓專家團隊的項目招投標,選擇培訓項目資源開發團隊。另外,建立了省內專家研訓團隊,可以根據區域教師專業的發展需求,為教學管理人員與校長隊伍提供高質量的培訓服務資源。三是建立教師培訓專家指導團隊。我們通過區域遴選的方式,建立了一支教師培訓工作指導專家團隊;通過整合學科專家團隊的專業力量,對全區培訓工作進行專業指導或項目評估,打造研訓項目品牌。2012年暑期,我區積極參與省、市、區的資源共享共建,在全市菜單式培訓資源建設中,我區承擔了8個課程方案建設,數量位列全市第一。尤其是信息技術學科基於一線教師實際需求,專門定製了“一日千里”信息技術專項培訓。“一日千里”是一種菜單式培訓,不僅打破了培訓“一刀切”的局面,而且滿足了不同層面教師的需求,有效地提升了教師信息技術運用的水平,受到一線教師的歡迎。目前已經開設了29期,參加培訓的教師有900人次。

打造區域性教師發展中心

(作者:丁玉祥,現工作單位:南京市教學研究室,原南京市秦淮區教師發展中心副校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