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三年精读一本书

日本人三年精读一本书

本周讲《银汤匙》,作者中勘助,这是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儿童散文小说。讲之前,介绍两个大人物,社交场合,觥筹交错,有大人物给你推介另一陌生人,总易引起重视,至于交往下去对不对胃口,那是另一回事,尤其是文学推荐,大人物一般不会看走眼,毕竟是要“文责自负”的。

夏目漱石(1867-1916),代表作《我是猫》,自幼喜欢汉学,“漱石”是笔名,取自《世说新语》中“漱石枕流”这一典故,暗喻向往魏晋隐士。在日本有盛名,妇孺皆知,中小学课本常选他作品,与森鸥外并称日本近代文学两大巨匠。1984年至2004年,其头像被印在面额为一千日元的纸币上,由此可见,夏目先生在日本国民心中的位置。

很难想象,国中纸币会印上文学家的头像,日本人重视文化的态度比中国人似乎更为恳切,中国人重视的是政治家,或者和政治家有极为密切关系的文学家,或者两种身份合二为一。远的如孔子、屈原,嵇康,李白、王安石、欧阳修、近的如郭鲁巴老曹,你很难找到和政治没有关系的文学家。

夏目先生对日本后世作家多有影响,《银汤匙》的作者中勘助即是其学生之一,芥川龙之介也受夏目影响,芥川的代表作《罗生门》,书院曾推荐过,关于影响和被影响,木心先生的说法颇为精妙:“能创造影响的,是一个天才,能接受影响的,也是一个天才。‘影响’是天才之间的事,你没有天才,就没有你的事。”

中勘助回忆,自己上课有个习惯,总喜欢看着窗外听课,这对他来说是最放松,最愉快的姿势,遇到不明白的,他会下意识的转一下头,每当这时,老师就一定重新加以讲解。有一天,老师在课堂上说:“有人上课老看外面,我以为他没有听讲,其实他却听了。”这老师就是在大学教中勘助英语的夏目漱石先生。

夏目先生对《银汤匙》的评价很高,他说自己也写过小时候的故事,比如《汤姆·布朗》、《坏男孩》等,但都跟《银汤匙》不一样,中勘助这样的写法他从没见过。他说中勘助的写法细腻,有创意,沉稳而且坦诚,叙述的语气把握地非常好,在走马灯式的人物和事件的流传中,主人公的性格自热热热地体现出来,甚至在给中勘助回信时使用了“尊敬”一词。

现在我们来看另一位作家对《银汤匙》的评价。

提起鲁迅,或许无人不知,但提起他胞弟周作人,可能现在的孩子就不太知道了。鲁迅是家里长兄,建人是老幺,作人行二,比大哥小四岁,与中勘助同岁。鲁迅这几兄弟,原来都各有本命,周樟寿、周魁寿、周松寿,后来又分别改作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根据《诗经·棫朴》中“周王寿考,遐不作人。”改名作人,号朴士。

周作人曾在日本留学五年,与其兄鲁迅、许寿裳、钱玄同等人追随章太炎学习《说文解字》,回国后,一直从事教育和文学。1937年,日军进占平津,周作人受北大校长蒋梦麟之托,留在北平看护校产,两年后,周出任由汪精卫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的一纸聘书,担任北大图书馆馆长,后又兼任汪氏政权下的华北教育总署督办。

1945年12月,被蒋介石先生领导的国民政府以汉奸罪逮捕,并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四年后被特赦,回到北平,经毛特批,准许其翻译为文以维生,然文革伊始,人民出版社便不再发送稿费,随后遭红卫兵抄家、毒打,并于次年五月突然病逝,享年八十二岁。

周作人一生都用毛笔书写,他的书法,生涩古拙,文气十足,无论是远观还是近品,都颇有味道。另外,由于他的妻子是日本人,以及他几十年如一日的翻译日本文学、古希腊文学,使得他在情感、思维、修辞遣词方面,都深受日本文学审美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一种近似于日本传统文风的文字,以温和、冲淡之笔书写个人的闲适、寂寞、不平以及苦趣。

有人可能会说周作人是汉奸,其文字不值一读。陈丹青曾就此直陈:“如果因为周作人当过汉奸,就说他是鬼,更不应该。你是陈独秀,是胡适,是周作人的同辈,你或许有资格骂他一句,贬他一贬,到了我们这一代,有什么资格呢?我不认为我有资格责难前辈,看不出我们有什么道德的高度可以遥远地责难一位五四时期的文人——那是多么轻佻的道德姿态。诸位请看看今日中国成千上万的贪官、污吏、黑矿主、王八蛋,那才真是妖魔鬼怪啊。”

周作人对《银汤匙》亦有中肯评价,大意是这本书我很喜欢,但一直没地方找,近日从书店中得到几本中氏小说,其中一本是原刊本的《银汤匙》,还是大正十四年(1925年)的第一版,可见好书也不一定有好销路。

通过夏目漱石和周作人的评价,我们大致知道中勘助的《银汤匙》是怎样一种分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一家专门收复读生的末流中学,教师桥本武带领学生用《银汤匙》代替语文教材,用三年的时间精读,结果把近三分之二的学生送进了日本最高学府——东京大学,这间补习学校随后多年成为全日本第一的顶级学校。

桥本武老师的理念是“与其灌输注入,不如引泉自出。”多年以后,那些已经成为各行业精英人物的先生或女士,站在各自的办公场所,面向窗外,一定会想起多年前在一个补习学校用心复读时给他们上课的桥本武老师,也一定会想起当年他们非常爱读的被用来替代语文教材的《银汤匙》。

《银汤匙》分前后两篇,分别写于1912年和1913年。1909年,中勘助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院毕业,由于他风格秀整,高自标持,与日本文坛以及政坛刻意保持距离,不属于任何流派和圈子,这一点对于文人来讲非常难得。要知道,文学经常是以团伙的面目出现的,好像文学有了团伙就有了力量,眼下最大的团伙就是作协了,在欧美国家,作家以独立个体为荣,像国中这样,以加入作协为荣是不可想象的。

好了,关于《银汤匙》的介绍就写到这儿,希望阁下阅读愉快。


日本人三年精读一本书


日本人三年精读一本书


日本人三年精读一本书


日本人三年精读一本书


日本人三年精读一本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