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療不發達的古代,古人是如何控制疫情的呢?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爆發生在庚子年春節前後,全球的目光都聚集到了東方,看這個古老的國度怎麼度過這個難關。據史料記載,中國歷史上曾發生過許多瘟疫,可以說是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

如此頻發的瘟疫,並沒有阻擋住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中華民族至今屹立在世界之巔。那麼在古代,人們是如何有效地預防和控制瘟疫的呢?

第一、先從官方政府(統治層)來說。

在古代,人們把瘟疫看作是上天的懲罰。瘟疫猖獗時,西漢文帝、東漢恆帝等許多統治者都下過有關瘟疫的自責詔書,主動承擔責任,向上蒼檢討自己的過失,祈禱上蒼能收回懲罰。皇帝通過自責詔書安撫人民,增強了人民抗擊瘟疫的信心。同時,他還命令各級政府共同抗擊瘟疫,共渡難關。而在疫情過後,統治者基本都會免除租賦,減輕百姓的負擔。漢宣帝就在瘟疫後下詔“其令君國被災甚者,毋出今年租賦”。

在醫療不發達的古代,古人是如何控制疫情的呢?

漢宣帝劉洵

在防疫中,要求官員巡視疫區,安撫百姓,開倉救災,派醫生救治民眾,穩定民心。在漢代,有官方為疫區和患者免費提供醫藥的記載。宋朝瘟疫發生時,政府組織醫生免費治療病人,醫藥費由政府支付。因病不幸死亡的,應當向家屬支付一定的喪葬費,妥善安葬。無人管者,由地方官負責安葬。對於災民家庭留下的孤兒,有關部門將給予一定的救助,使其得到撫養。上述各項措施對落實人性、穩定民心起到了一定作用。

在醫療不發達的古代,古人是如何控制疫情的呢?

古代感染瘟疫的百姓

在疫區設立隔離場所,安置病人,切斷瘟疫傳染源,防止疾病傳播。元始二年(公元2年),青州大疫,漢平帝詔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唐朝時,為了隔離麻風病人,在寺廟裡設立了“病人坊”。武則天時期,改名為“悲田養病坊”,由政府管理。宋神宗熙寧年間,吳越地區曾發生瘟疫。越州知州趙抃,建立了一個“病坊”,收治病人並隔離他們接受治療。事實上,瘟疫爆發後,對病人進行隔離治療,歷代也有類似的隔離措施。

在醫療不發達的古代,古人是如何控制疫情的呢?

隔離,禁止進入

控制瘟疫的蔓延,需要建立完善的國家防疫體系。《封診式》中有戰國時期的傳染病逐級報告和可疑病例調查制度。宋朝規定,派往邊疆的將領,要帶上負責防疫衛生的醫務人員。元朝建立了民間醫戶制度,戶籍由太醫院管理,一旦發生瘟疫,醫戶必須參加治療。清政府也有“查痘章京”的官職,專門從事痘疹的防疫工作。

古代,政府設立官方醫學院,對各科醫生進行培訓,並將瘟疫預防知識和簡單的處方刻錄在石板上,分別放在病坊、村坊和路邊,向公眾展示,以備急用。在加強醫學教育的前提下,普及疾病知識和預防知識。

在醫療不發達的古代,古人是如何控制疫情的呢?

第二、再從專業(醫學)的角度來說。

中醫古籍《黃帝內經》其疾病預防原則是“不治已病,治末病”。《素問·本能病》指出,瘟疫具有傳染性、流行性、臨床表現相似等特點,發病與氣候有關。並認為“正氣存內”可以“避其毒氣”。

在醫療不發達的古代,古人是如何控制疫情的呢?

黃帝內經

在古代,醫生有“不為將相,偏為良醫”的美德張仲景的《傷寒論》對不同時期的各種傳染病都有治療方法。到目前為止,日本漢方醫的經方派仍沿用張仲景的原方治療病毒性肝炎等傳染病。華佗發現用青蒿治療流行性“黃膽病”。後來,民間流傳著“三月青蒿能治病,五月六月當柴燒”的說法。現代屠呦呦正是從新鮮青蒿素中分離出青蒿素,成為治療瘧疾的新藥。晚清吳瑭推薦的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等仍在臨床應用,稱為治療瘟疫的三寶。

在醫療不發達的古代,古人是如何控制疫情的呢?

醫聖張仲景

第三、最後從個人的角度來說。

注意食品衛生和個人衛生可以有效避免鼠疫的傳播。秦漢時期,有記載說,用佩蘭等草藥洗澡可以防病養身。同時建議不吃生冷食物,不要吃生魚。隋唐時期的孫思邈提倡個人衛生,重視體育保健,提出飲食療法、藥物療法、養生、滋補自然、保健相結合的防治思想。元代醫家還建議保持口腔清潔。在《本草綱目》中,李時珍主張人們將水燒開了再喝,這大大降低了傳染病的幾率。

在醫療不發達的古代,古人是如何控制疫情的呢?

李時珍

如此看來,似乎古代和現代的瘟疫防治方法是大同小異的。今天,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我們對疾病有了深入的瞭解,得到了國家政府的重視;再加上全民衛生狀況的改善,衛生習慣的養成。面對疫情,我們不應驚慌失措,相信國家,聽從指揮,全民一心,相信疫情會得到很好的控制。

在醫療不發達的古代,古人是如何控制疫情的呢?

眾志成城,攻堅疫情——鍾南山院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