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这个冬天显得格外漫长、憋闷。

没有想到,躺在家中就是做贡献的日子竟然成了真;更没有想到,寒假也能过出暑假的长度。

不过,“停课不停学”的思想下,尚处假期中的学生与老师们纷纷忙碌起来,写作业、上网课、做直播... ... 一个不落。

然而,当整个社会凝聚在一起共同与疫情做抗争时,学生们若只埋头于学业,似乎缺少了一丝温情。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疫情统计表上一个个增加的,并非冰冷的数字。每一次跳动,都意味着一个生命或一个家庭无声的痛苦与哀嚎。药店里放置医用口罩处空空的货架,正代表着当下大众的惶恐与焦虑。

每个人的命运都与这场疫情息息相关。而在疫情中,展露的众生百态,体会到的人生百味,何尝能真的远离孩子的生活呢?

我们的孩子在将来要成为怎样的人?是不问世事还是心系他人?

我们的孩子,又可以从疫情中了解到什么?可以怎样看待这场影响深远的灾难?

这些可能是家长们正在思索的问题,也是外滩君关注的问题。

书本知识固然重要,然而,对于未来的栋梁之才而言,独立思考的能力,真挚的同理心,表达关怀的意愿和能力,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这些素养更该是重中之重。

而且,陷入无休止的作业和课本学习之中,对于孩子们而言,不仅仅是劳累和疲倦,更会影响他们的兴趣、眼界和格局。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为此,外滩教育发起了“疫情下的素质教育”名师系列公益课,旨在为孩子们创造一个从学科中洞察世事的环境,并希望这些公益课能唤起他们学以致用的热忱。

活动倡议刚一发出,便收获了许多支持,他们是:

美国奥数队总教练罗博深教授;

台湾语文名师陈丽云;

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 学生艺术团团长李莺;

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 交响乐团指挥Alex Wise;

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声乐老师、高中合唱团负责人张可莹;

上海市平和学校课程中心研究员颜志豪;

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中文系主任彭振;

童绘artspire视觉艺术中心艺术总监 李红宇。

这些平日里时间格外紧张的名师们,为了这次公益活动,特别调整了自己的时间,只是想为孩子们带来覆盖“数学、语言、思辨与艺术”的——“外滩公益课”。

6次直播,时间跨度长达两周,让孩子在寒假剩余的时间里,有机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当下,感受不同学科的魅力与力量,并培养对社会、他人的关怀与担当。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数学的力量

在每个孩子的学习生涯中,数学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从近处看,它能锻炼思维逻辑,提供基础研究方法,虽然枯燥难学,却是每个孩子都必须直面的“必考科目”。

从长远看,它是人类历史车轮前进的基础,对人类文明和科技发展的影响数不胜数。

比如,现在医院诊断常使用的CT技术,本质上就是利用X光,从各个不同角度拍摄众多平面照片,恢复出体内物体(如肿瘤)的立体形状,这完全是一个数学问题。

而当今的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尖端科技的发展,都离不开数学等基础学科的有力支撑。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孩子如果仅仅满足于知道公式和原理,而不去了解“数学能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就无法真正成为时代的引领者。

我们希望,延迟开学的这段时间,孩子们能从平静的书桌“抬起头”,以广阔的视野和格局,与所处的时代同频共振。

有此初心,外滩教育特邀请美籍华裔数学家罗博深教授,给孩子们带来一堂“数学公益课”

这一次,罗教授不谈数学方法,也不谈解题,而是和孩子们一起,将眼光抛向历史和世界的苍穹,探寻闪耀着的“数学星光”,让我们拭目以待!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罗博深

主讲人:

罗博深

*卡耐基梅隆大学数学教授,

*世界级数学教育推广者,

*美国奥数队总教练,带队四次问鼎(2015、2016、2018、2019)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IMO)的团体冠军,

*带领美国队成功卫冕2019 年第十一届罗马尼亚大师杯数学竞赛。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讲座内容:

1. “历史上那些由数学带来的改变”

2. “数学如何推动世界的发展”

讲座时间:2月16日 19:00-20:00

讲座平台:ClassIn在线授课

适合人群:小学高年级学生及初中生

报名方式: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用写作表达我从疫情学到的事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整个春节,一场抗击新冠状病毒的肺炎疫情阻击战全面打响,全国上下团结一心,抗击疫情,战胜病毒。

病毒来得又快又猛,猝不及防、逃无可逃,但我们也从这场疫情中学习到许多书本外的知识。

经历这场浩劫,我们可能悲伤、愤怒、无助、恐慌……在这场灾难中,大家都有表达的需要。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每个人的心中多多少少会有些想法和见闻,我们如何引导孩子们关注这样的社会事件,让孩子们挖掘身边的故事,找到表达的“源泉”?

当然是记录,是写作,写作即表达,透过写作,我们可以看见自己,阅读他人,疗愈心灵。

可怎么去表达?怎么去记录?写什么?又该怎么写呢?

今天,我们请来了台湾资深语文老师陈丽云,

为孩子们做一个“用写作表达我从疫情学到的事”的主题讲座,教会孩子们如何从身边真实的体会写起,如何透过阅读、观察去理解新冠状病毒的肺炎疫情,再筛选出自己需要的材料……

短短的60分钟讲座,或许孩子就可以从中获得一直在寻找的写作思路和方法。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陈丽云

主讲人:

陈丽云

*台湾资深语文老师

*港澳台等地语文教材编写专家

*华语教育领域语文老师培训专家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讲座内容:

讲座主题:

“用写作表达我从疫情学到的事”

1. 为何要把疫情经历写出来?

2. 都写疫情,如何写出差异?

3. 用什么形式能表达所思所感?

讲座时间:2月18日 19:00-20:00

讲座平台:ClassIn在线授课

适合人群:小学2-6年级学生和家长

报名方式: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音乐零距离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总有一些情感,难以用语言去诉说;总有一些寄托,需要用音符去传达;总有一些直抵人心的慰藉,是音乐带给我们的。

音乐,能让看似平凡的生活发出震颤。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轨迹。尽管不能远足、不能撒欢,但是孩子们依然可以静下心来,与音乐相伴。

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的是,这场疫情,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而音乐艺术,它不仅可以抒发情感、抚慰心情,也能启迪孩子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收获前行的力量。

这也是,日复一日,孩子们坚持学习音乐的意义所在。

为了让延迟开学“蛰居”在家的日子焕发生机,更好地与音乐相拥,我们邀请到三位来自沪上名校,对音乐艺术充满激情的中西方老师,给孩子们带来一场特别的音乐素养公益课。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平和学生乐团

主讲人:

李莺

*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拥有16年音乐教育经验,

*现任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 学生艺术团团长;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Alex Wise

*通晓东西方音乐的美籍博士,

*现任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 交响乐团指挥;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张可莹

*毕业于英国约克大学音乐教育专业,

*现任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声乐老师、高中合唱团负责人;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讲座内容:

1. 音乐的重要性

结合不同国家的音乐学习经历,谈谈对音乐教育的独到理解;坚持学习音乐的意义在哪里?

2. 音乐文化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与人,音乐与文化有着怎样的交融和碰撞?

3. 音乐欣赏

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更好地欣赏、聆听音乐,接受这份独一无二的生命馈赠?

讲座时间:2月20日 19:00-20:00

讲座平台:ClassIn在线授课

适合人群:中小学生及家长

报名方式: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疫情之下的人文阅读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让整个社会处在一场灾难之中。

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着这场灾难,这段日子里,每天都接受着不同程度的信息轰炸:有实时跟进的疫情新闻报道,有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但同时不乏非理性的情绪宣泄,甚至有诸多恶意的谣言。

在这种情形下,如何帮助孩子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尤其是正处在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形成阶段的中学生来说,分辨真相和谣言,学会理性分析就尤为重要。

因此在假期中,不妨让孩子们利用完整时间来进行一些相关的整本书精读。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鼠疫》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尔贝·加缪除《局外人》外另一部重要代表作,同时也是IB中文课程书目中的经典读本,放在当下阅读,不失为一部极具参考和反思意义的读本。

书中虚构了一场发生在北非奥兰的城市的突发鼠疫,讲述了以主人公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

加缪对“鼠疫”描写非常真实,对比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来看,书中对鼠疫的防控以及“全城封闭”下的人性描写,都值得深思。

因此,在外滩公益公开课中,我们邀请到了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中文系主任,IBO(国际文凭组织)认证考官彭振老师,聊一聊疫情之下的人文阅读,并以小说《鼠疫》为例给孩子们上一堂如何自主“精读”长篇小说的阅读课。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彭振老师

主讲人:

彭振

*资深IBDP老师

*IBO(国际文凭组织)认证考官

*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中文系主任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讲座内容:

讲座主题:疫情之下的人文阅读——以《鼠疫》为例谈如何自主“精读”一部长篇小说

1. 当下,学生为什么要读《鼠疫》?

2. 什么是自主精读?为什么要自主精读?

3. 如何自主精读,并结合现实形成自己的判断?

讲座时间:2月22日 19:00-20:00

讲座平台:ClassIn在线授课

适合人群:高中学生

报名方式: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艺术小问号

艺术之于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千百年来,人们关于艺术与现实关系的讨论从未停歇。有人说艺术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存在,也有人说艺术是历经百般痛苦折磨后对生活的逃避。

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与精神病患者不过一墙之隔,同样幻想、同样从现实中脱身而出,转身钻进由自己想象力构筑的王国。

最大的区别在于,艺术家知晓那条回去的路,从而再度把握现实。

而当疫情侵占了人们的所有注意力,绑架了人们的心绪,或许是时候像艺术家一样,前往艺术王国来一次精神出走,归来后更好地面对生活。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不必担心迷路,我们邀请到了artspire童绘视觉艺术中心联合创始人李红宇老师担任领路人。

为什么现代人觉得羞耻的裸体在绘画中就是艺术?为什么涂了点颜色的画布能卖天价?这个孩子都能画出来的东西有什么了不起?

关于这些最普遍也是大众最好奇的问题,李红宇老师将在课程中一一回应,同时也希望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能在本次艺术之旅中看到,艺术的无限可能性。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童绘艺术作品

主讲人:

李红宇

*毕业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

*多年资深艺术指导及创意总监经验,创意作品曾多获国际国内奖项。

*现任artspire童绘视觉艺术中心联合创始人、艺术总监。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讲座内容:

讲座主题:艺术小问号——那些在艺术中让我们抓过脑袋的问题

1. 为啥艺术里到处都有光溜溜不穿衣服的人?——古希腊艺术传统

2. 会讲故事的画——叙事性

3. 为什么艺术作品这么贵?——艺术的价值

4. 我家小妹妹都能画这个——表达想法而已

讲座时间:2月25日 19:00-20:00

讲座平台:ClassIn在线授课

适合人群:小学生及家长

报名方式: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疫情中的道德困境

这场疫情,给很多人留下了伤痕。

哪怕只是“围观”,许多人也在各种情绪中辗转反侧:愤怒、同情、希望、焦灼……

同时,人们也在不断地追问和思考:为什么?对“为什么”的思辨和追寻,是人们痛苦情绪的反映,更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我们怎么才能做得更好?

但如果认为只有成年人才会有这样的思考和追问,就未免太过小瞧现在的孩子们了。在大部分孩子稚嫩的内心中,各种问题都在冒着小火苗,促使他们不断地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和世界对话:

1. 大家是因为害怕疾病本身,还是因为不了解这种病才害怕呢?

2. 大家都缺口罩,如果我们家有口罩,是先保护好自己,还是先送给武汉?为什么?

3. 如果医生护士不够,应该先去救哪些人?

4. 天堂究竟在哪?为什么要区分死后的世界?

... ...

这些问题,只是外滩君收到的孩子们的疑问中的一小部分。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却令人印象深刻。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为了让孩子们能从对时事的观察中更近一步地掌握思辨的方法,也让很多从未接触过哲学课的孩子们,感受思辨的乐趣,外滩君邀请到中山大学哲学博士,上海市平和学校课程中心研究员颜志豪老师,给孩子们上一堂“儿童哲学课”

在这堂哲学课上,颜老师将会带领孩子们尝试用苏格拉底问答法讨论现实道德问题:

如果只有十台ECMO, 却有上千个危重病人,该给谁使用呢?

在孩子们眼中,是应该按照职业划分,先分给科学家,企业家还是其他工作岗位上的人?

还是会按照年龄大小,危害可能造成的严重程度来划分使用的优先级呢?

在颜老师看来,孩子们眼中的“分配正义”都是他们思考后的结果。这样具有现实意义的讨论,对他们今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会如何对待不同看法,无疑都有正面价值。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主讲人:

颜志豪

*中山大学哲学博士

*上海市平和学校课程中心研究员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讲座内容:

1. 带领孩子尝试用苏格拉底问答法讨论现实道德问题,用哲学家的方式去看待问题。

讨论主题:当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应当如何分配?我们应该优先救治什么人?

2. 讨论哲学的方法论及介绍相关参考书。

讲座时间:2月27日 19:30-20:30

讲座平台:ClassIn在线授课

适合人群:小学生及家长

报名方式: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