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影刀聲、西夏弓、瘊子甲,西夏兵器很精良,兩宋,蒙古都學它


在北宋的時候,有兩個政權一直和它並列,一個是西北的西夏,一個是它北部的遼國。由於西夏採取的是聯合遼國的政策,所以宋朝始終滅不了西夏。所以這三個政權一直並列著。

“存在即合理”,我們這篇就重點來介紹的西夏的軍隊、武器裝備、武器製造技術,通過對它們的介紹,我們也來了解一下這個遊牧民族政權值得借鑑、學習的厲害之處。

首先介紹西夏的軍隊。

一、連年戰爭需要充足的兵源,西夏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西夏時期著名的法典《天盛律令》規定:西夏男子十五歲以上就到了參軍年齡,家中有兩個男孩,就得有一個參加正規軍隊,一個做隨軍雜役;戰爭發生時,六十歲以下和十五歲以上的男性,都得自己帶甲衣、弓箭隨軍。

《天盛改舊新定律令》還規定:西夏地方部隊中允許女性參軍,稱之為“麻魁”《天盛律令》中稱為“寨婦”。

《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又是通過哪些規定保障家庭多生男孩呢?

具體的規定是這樣的:沒有兒子的家庭在丈夫去世後,其家產要和別人一起分割。分割後剩下的財產,將很難維持生活,如果沒有兒子,除了變賣少數的財產,對寡婦來說,恐怕就只有改嫁這一條路可走了。這條關於寡婦家財產的法律規定,使我們可以看到西夏在戰爭常態裡,用國家法律的形式,促使沒有男性的家庭迅速解體;又用法律的形式督促人們多生男孩,以適應連年征戰的需要。

二、西夏的兵役制度又是怎樣的?

公元1033年,元昊仿照宋朝體制,將全國的軍政部門分為13個司,後來增加到15至16個司,直接涉及軍事的部門有4個,在這種軍政合一的政權和軍權體制下,西夏的兵役制度也相應形成:全民皆兵

西夏常備的、機動作戰主力軍和特種部隊是侍衛軍、鐵鷂軍,衛戍軍等。負責警衛皇城、宿衛皇宮、戍守京師等要害任務以及用於特殊戰役等。而將在境內的漢民或俘獲的漢、吐蕃、回鶻族落中挑選的精壯者編成族外軍。

騎影刀聲、西夏弓、瘊子甲,西夏兵器很精良,兩宋,蒙古都學它


侍衛軍,又名御園內六班直,由五千党項貴族子弟及各部酋帥子弟組成。

鐵鷂軍,由三千精壯的黨內職業軍人組成,這個軍種在當時有很大的神秘色彩,是在關鍵戰役中會為帝國帶來出乎意料勝利的傳奇軍隊。它既是使最高統治者的禁衛軍,也是戰場上最需要的時候能神秘出沒的勁旅。

衛戍軍,由大批訓練有素的職業軍人組成,負責保衛國都和西平府(靈州)的安全,這支裝備精良的軍隊,在元昊出行時往往前後環擁、森嚴戒備,成為皇家禁衛軍。

戰爭是一面鏡子,驗證著各自的武器裝備、武器製造技術和國防力量。冷兵器時代,決定戰爭勝利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馬匹。而這恰恰是西夏的優勢,對於宋朝來說,那就是他的一個弱點。這就是宋朝一直滅不了西夏的重要原因。宋朝高層決策者一直重視對南方富庶之地的控制和工商業的發展,而忽視了對於騎兵的溫床——草原的佔據。

三、西夏的名種馬讓人羨慕

就像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樣,馬也是擇地而育。由党項羌建立起來的西夏,他們作為一個遊牧民族,一直對馬匹有著深厚的情感和大量的需求,同時也有著精良的馴馬、養馬和用馬的技術。

昔日党項羌先民生活過的青海湖一帶的馬匹就有“龍駒”之稱,西夏境內的六盤山、天都山、祁連山、拉脊山等地區,都有其極其豐美的草場資源,生產的戰馬是帝國在戰爭取勝的法寶。

寧夏南部地區的六盤山馬、祁連山下的山丹軍馬、黃河首曲的瑪曲馬、青海湖一帶的青海驄、青海河湟谷地的大通馬、青藏高原上的青藏馬,這些名種戰馬走進西夏軍隊中,為西夏的強大起了重要作用,党項羌憑藉著自己的馬上優勢,雄踞西北數百年。

騎影刀聲、西夏弓、瘊子甲,西夏兵器很精良,兩宋,蒙古都學它



他們和其他遊牧部落以及中原政權的交戰中,更加清楚馬以及馬背上的裝備在戰爭中的作用。我們就介紹西夏的劍和西夏的弓。這兩樣冷兵器的技術連北宋和蒙古都自嘆弗如,紛紛向西夏學習。

先介紹西夏的劍。

冷兵器時代,除了馬之外,對戰爭有著關鍵因素且可長距離射殺的武器是箭或弩。西夏境內缺少金屬,很多生活用具只好用陶器替代,甚至因為缺少鑄幣所需的金屬,而一度允許宋的金屬錢幣在西夏境內通行。西夏將士因此也缺少金屬刀劍等短距離兵器和箭、弩同等遠距離武器,這先天不足使西夏工匠在武器改良上絞盡腦汁。

後來在西夏境內,大量的煤炭被發現,其冶煉技術得以提高,武器製作很快達到了和宋朝相當的水平。

西夏的冶鐵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掌握了持續高溫技術。安西榆林窟西夏壁畫《鍛鐵圖》描繪三個鐵匠正在鍛鐵。畫裡面顯示,有一個人坐在爐前推拉著豎式雙扇風箱,風箱之後的鍛爐中正冒著火焰。這種雙扇風箱推拉互用,使爐膛始終保持持續高溫,這在當時屬於高科技產品。

二是掌握了冷鍛硬化工藝,鍛甲時不用或火,採取冷鍛方法。鍛刀劍是時,通過冷水劇烈降溫,提高鋼化程度。正因為掌握了持續高溫與冷鍛硬化工藝,所以西夏的兵器非常犀利。

以當時負有盛名的夏國劍為例,這是一種隨身佩戴的寶劍,外表美觀,犀利無比,在當時的中原是最名貴的兵器之一,聲譽極高。就連當宋朝的王公貴族、文士俠客、商賈庶民,都以得到該劍為榮。蘇軾對夏國劍也極為欣賞,曾請晁補之為其作歌,稱讚它“清蘋拔劍堂生風”,“試人一縷立褫魄”。夏國劍可謂冷兵器中的佼佼者,

騎影刀聲、西夏弓、瘊子甲,西夏兵器很精良,兩宋,蒙古都學它


宋朝一度學習西夏的武器製作技術,連其他少數民族也都向西夏學習。

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裡記載了一種西夏的神臂弓。

我們來介紹西夏的“神臂弓”

“神臂弓”是一種輕型的弩機,便於攜帶,可一人發射。它用堅韌的山桑木為弩身,堅實的檀木作弩梢,銅製的扳機,麻繩做的弦,輕巧堅韌。在三百步(約合465米)的射程內,可以穿透兩層鎧甲,是公元11世紀到13世紀早期中國境內單兵武器的巔峰。

騎影刀聲、西夏弓、瘊子甲,西夏兵器很精良,兩宋,蒙古都學它


這種弓製作的時間非常長,要三年時間才能製成。

西夏境內出產的犛牛角很長,黃黑相間,西夏工匠用它的角為架、用它的皮為弦做出的弓性能很好,威力無比。制弓所需的幹、角、筋、膠、絲、漆等6六種材料的取用要因時而造,要遵循其生長、成活、製作的自然規律,而不能違背天時,所以需要的時間特別長。

第一年的秋天,木匠從賀蘭山、祁連山等林區伐來上等的易於製作弓箭的木材,放到冬天是時剖幹,這就是第一道工藝中的“析幹”;來年春天時實施“液角”工藝,夏天進行“治筋”,秋天完成“合三材”工藝,冬天北方寒冷的天氣適宜進行奠定弓體;第二個春天,開始打磨弓弦,到第三年的秋天是時,一個完整的西夏弓才能完成。“一弓三年成”的工藝工序,配上同樣經過嚴格的製作工序而成的箭,再加上經過嚴格訓練的兵士,西夏將士便擁有了當時先進的射殺武器。

西夏出產的良弓,在戰場上讓宋軍吃了不少苦頭。宋軍開始研究這種殺傷力很強的武器,並多次派人去竊取西夏的制工弓技術,雖然製作弓的技術拿到了,但宋朝境內的一些原料、天氣等因素,決定了無法制造出類似西夏規格的弓。例如,西夏宮弓的不少原料具有極強的地域性,只有西夏境內才有;偏北的西夏在寒冷的冬天才適宜製作良弓。

騎影刀聲、西夏弓、瘊子甲,西夏兵器很精良,兩宋,蒙古都學它


於是,一些商人便偷偷用高價在西夏境內買到西夏弓,拿到宋朝境內再高價賣出。由於西夏弓需要開弓者有很強的臂力,宋朝將士一般沒有西夏士兵的臂力,這就使得這些高價運到宋朝的弓箭開始並不適用於軍事,而成了權貴們炫耀的收藏品,這些西夏公在宋朝上層官員那裡有了個新名字——神臂弓。

宋朝當局曾經通過和西亞的貿易,重金購進過一批神臂弓,因為宋朝將士的臂力問題而無法走進軍營,除了少數偷偷流傳到權貴者手中供把玩外,其餘的被運到設在揚州的兵器庫裡。

北宋末年,方臘起義,朝廷前往征討,由於弓箭缺少,派人前往揚州的那座兵庫裡提取那批神臂弓。看庫者打開兵器庫大門的剎那,前往提取神臂弓的兵士立刻感到冰涼的鐵氣撲面而來,這些被堆放在兵器庫一角的弓,在經過近百年的時光後,依然散發出良弓所有的氣質,依然如剛從西夏運來是一般膠漆不脫,弓弦如新。

党項人的神臂弓後來得到進一步的改造和發展,成為宋朝兵器中很重要的一種。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就曾經仿照神臂弓製造出威力更大的克敵弓,大敗金朝軍隊。成吉思汗也對西夏的弓箭製造工藝很感興趣,曾經派人找到一個叫小丑的党項弓箭製作工匠,用他所造的弓箭裝備蒙古軍隊,為蒙古軍隊征服很多地區起到了重要作用。

騎影刀聲、西夏弓、瘊子甲,西夏兵器很精良,兩宋,蒙古都學它


可見,西夏為弓弩製作工藝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宋代,火藥的煉製及應用得到了很大推廣,尤其是將火藥用於軍事上更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宋太祖時就已經開始用火藥正式製造武器了。

宋朝的火藥製作工藝也很快被西夏掌握了。武威出土的西夏通銅炮證實了西夏的火藥武器製作達到了另一個高峰。

1980年,武威北門外挖出了一門銅炮,經過專家考證,這是西夏時期製造的當時最先進的遠距離武器,出土時內還裝有彈丸和火藥。西夏軍隊裝備中出現的火炮,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

党項人在早期的戰爭中更多使用的是另一種炮:炮手兩百人,每人配置一門旋風炮,固定在駱駝鞍上,可以發射拳頭大的石頭攻擊對方。它靈活機動,射程較遠,很有威力。比遼、宋火炮都先進。

最後我們說說西夏的盔甲。

盔甲是冷兵器時代最基本的人身防護裝備,西夏人所鍛造的“瘊子甲”十分有名。

這種用西夏冷鍛法制成的盔甲,甲面堅硬光滑,硬度極高,一般的弓箭很難攝射入,因為甲面凸起部分類似皮膚上的瘊子而得名。

騎影刀聲、西夏弓、瘊子甲,西夏兵器很精良,兩宋,蒙古都學它


宋朝名將韓琦為了測試它的強度,讓士兵站在五十步以外,宇用強弩連續射擊,沒有一箭能試穿,偶然有一箭紮了進去,經檢驗後,發現它只是射入甲片之間綴合用的鑽孔,而且箭頭竟被鑽孔刮捲了一層鐵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