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述抢先实践了诸葛亮跨有荆益的想法,事实证明没有江陵办不到

李白的诗里藏着江陵的秘密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是诗仙李白站队永王被牵连,取道四川前往贬官地途中喜逢大赦,当场选择乘船东归江陵时所写下的诗句。

而这首诗里其实藏着一个大秘密,这个秘密当然不是指年近六旬的老头子在跌落谷底后又被扯回人间而产生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内心呼喊。

公孙述抢先实践了诸葛亮跨有荆益的想法,事实证明没有江陵办不到

而是指藏在巴山蜀水和荆楚要塞之间的军事关联。

没错说的就是你巴蜀势力向东扩张的前哨基地——江陵。

这种说法的由来主要是因为巴蜀地理上的高度封闭。

这种地理封闭性有多强,不用成都历史上的割据政权一一来献身说法,看看唐玄宗、唐僖宗两个落难皇帝生死攸关之际诚实的身体表现就知道了。

公孙述抢先实践了诸葛亮跨有荆益的想法,事实证明没有江陵办不到

然而说到它封闭的特征,大多数荣光都给了蜀地的北大门汉中,拥有汉中的蜀汉和成汉都都存活了四十年以上,甚至还有泗水亭长靠着以汉中为门户的巴蜀拿下了汉家延续四百年的天下,而那些没掌握汉中的政权,比如说前蜀后蜀以及张献忠的大西拿下成都后都没蹦跶多久。

当然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于蜀地最大的外部威胁往往来自北方,但其实所谓四塞之国,披山带河的肯定不止一个方向。

让我们先看一下地图。

公孙述抢先实践了诸葛亮跨有荆益的想法,事实证明没有江陵办不到

四川盆地

巴蜀以四川盆地为核心区域,西靠青藏高原,那地方除了唐代时吐蕃靠着温暖的气候刷了一波存在感以外,其他时候都可以当做完美的屏障。北侧依次分布着两道东西走向的山脉,秦岭在外,大巴山在内,两山之间的就是巴蜀的北大门汉中,东边的巫山隔长江三峡而望并向东南的武陵山地延续,最终在贵州和大娄山汇合并成功锁住巴蜀东南门户,至于南边的缺口则是由云贵高原北侧的山地进行了完美的填补。

从这个地理条件我们可以发现巴蜀防务有两大特点。

首先作为农耕文明的西南边疆,巴蜀南面和西面分别面向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因为历史上西南边患严重的情况多集中在唐代,所以在这两个方向巴蜀的防御压力不大。

其次巴蜀不仅西侧南侧相对安全,就算北侧东侧也有以点带面的特点,北侧汉中不用多说,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守。而东侧的三峡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其实因为巫山大娄山限制了大军团的行军路线,那么由东到西进入蜀地主要依靠的就是长江水道了。而在三峡水坝建成之前,长江三峡沿岸奇峰耸立,峭壁不绝,为什么李白说朝辞白帝彩云间,那是因为山顶往往要高出江面千米以上,那还不跟住在云间一样,而最窄处江面甚至宽不到百米,这样的条件下还要求东侧船队逆流而上,难度可想而知。

公孙述抢先实践了诸葛亮跨有荆益的想法,事实证明没有江陵办不到

三峡

但这跟江陵是巴蜀势力向东扩张的前哨基地有什么关系吗?

拥有江陵是实现跨有荆益的重要条件

当然有,要知道三峡的西侧起点就是白帝城,即使在这种地理条件下还能朝辞白帝,一日还江陵,虽然有诗人夸张的成分,当仍不失为一件可怕的事,这就相当于玩星际争霸时当你自己还没升速度的领主在慢慢挪着空降时,对手的飞龙团已经已经怼到你脸上秀操作了。

但是索性老天没把事情做绝,白帝城顺流直到宜昌也就是刘备冲冠一怒为基友(为荆州),倾国而出和陆逊大战的夷陵古战场虽然块,但就算走完了全长193千米的长江三峡,也只是走出了山复山的蜀地东侧山区,离站稳脚跟还是差点意思。这就跟二战盟军渡过了英吉利海峡一样,如果没能成功建立滩头阵地,也就没有后来名载史册的D-DAY什么事了。

就拿刘备来说,他一路狂奔冲出三峡,虽然拿回了秭归、巫县两城,但就当时背靠巫山和武陵群山面向长江的形势而言,刘备军就相当于还没建立滩头阵地的盟军了,长江对岸的陆逊可以凭借一座夷道城就牢牢锁死蜀汉部队,像极了越前龙马隔网嚣张的说Ma Da Ma Da Da Ne!

公孙述抢先实践了诸葛亮跨有荆益的想法,事实证明没有江陵办不到

要知道大军团如果想要进攻,军事人员的集结转移,军需物资的运输存储都需要较为平坦开阔的地形,而这种条件显然刘备并不具备。

我们可以从地图上发现距离夷道最近的大据点就是江陵,江陵作为荆楚名都西接巴蜀,东连吴越,北接襄汉,南指两广,是中原和南方沟通交流的重要地带,坐拥江汉平原再加上毗邻长江这条古代高速公路,江陵就是荆州西境最好的人流物流集结点。

公孙述抢先实践了诸葛亮跨有荆益的想法,事实证明没有江陵办不到

江陵的位置

所以关羽从这里开始发动襄樊战争,水淹七军,没有这一笔战绩,关羽还不一定能在后来进庙当武圣。

而描写诸葛亮和刘备君臣际遇的《隆中对》也写道: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

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可见在蜀汉战略的总设计师诸葛亮眼里,益州军出关中,荆州军向宛洛是争夺天下必不可少的两步,这里的荆州就是江陵。

其实早在诸葛亮有机会实践前,就有人提前去验证了这个想法。他就是汉家天下建立以后第一个尝试在巴蜀建立割据政权并最终失败的人,当然他并不会孤单,因为后来历代在巴蜀称孤道寡的野心家也没有一个从地方走到中央,甚至第二代巴蜀割据势力的创始人刘备还死在了以一代目帝号命名的城市——白帝城。

公孙述抢先实践了诸葛亮跨有荆益的想法,事实证明没有江陵办不到

白帝托孤

公孙述向东扩张的野心止于得不到江陵

白帝城是长江三峡的西侧起点。

白帝公孙述则是所有失败巴蜀割据者最早的案例。

公孙述是两汉交替时在蜀地割据的诸侯,新莽时期,公孙述是蜀郡太守。这时候天下大乱,更始军和赤眉军逐鹿中原,而位面之子在河北另辟新天,公孙述一看有机可乘,就笼络豪强,保郡自守,等到了公元25年,公孙述接连击败了当地的宗帅和更始帝的伐蜀军队。感觉实力大涨的他决定在成都建号立国,国号成家。因为崇尚白色,所以公孙述也被称为白帝。

公孙述抢先实践了诸葛亮跨有荆益的想法,事实证明没有江陵办不到

两汉之间的诸侯割据,后来延岑和田戎都成为了公孙述的部下

就像200年以后的刘备有诸葛亮做规划,公孙述的称帝决心也是因为有人进言。他的幕僚中有一个谋主叫做李熊,正是他的一席话说动了公孙述:“蜀地北据汉中,杜褒斜之险,东守巴郡,据扞关之口。东下汉水以窥秦地,南顺江流以震荆扬。”

这前半段重点在守,因为两汉时期,汉中比较易于行军的大道就属褒斜道了,所以要北杜褒斜之险,而扞关就位于今天的奉节附近,也就是长江三峡西侧起点白帝城附近,退入峡中,据扞关之口就可以稳定东线。

至于后半句说的就是怎么去攻了,大致方向跟后来诸葛亮的设想一样,北上汉中,东出三峡,具体来说从汉中东侧出发可以沿着汉水窥探三秦,而出三峡顺流而下则可以染指楚地。而后来公孙述也是按照这个步骤做的。他一面让大将侯丹进入汉中的郡治南郑,一面派遣将军任满从江州,就是今天的重庆顺流东下,一直到了三峡附近。

公孙述抢先实践了诸葛亮跨有荆益的想法,事实证明没有江陵办不到

巴蜀地区的交通要道

当然起初的他仍然有窥视神器的野心,所以在几年间他重用在荆州拥有故旧的田戎分别在建武六年(公元30年),建武七年(公元31年),建武九年(公元33年)三次从三峡而出,在夷陵及附近地区尝试凭借召集老部下进攻以江陵为主要目标的荆州西境,从结果来说应该屡有斩获。

这些进攻中尤以最后一次进攻声势最大

据《后汉书》记载田戎及大司徒任满、南郡太守程汎将兵下江关,破威虏将军冯骏,拔巫及夷陵、夷道,因据荆门。

注意这次公孙述的主动出击不但击败了光武帝派驻在这里的冯骏,攻克了后来刘备一直苦战没有得手的夷道城,控制了荆门天险,甚至一直在当地驻防了两年等到光武帝主力大举伐蜀时才退入峡内。

公孙述抢先实践了诸葛亮跨有荆益的想法,事实证明没有江陵办不到

而且我们还要注意程汎的官职,南郡是荆州西部大郡,江陵就是南郡的治所,而一个巴蜀官员官拜荆楚重镇太守,更何况没有史料表明公孙述曾经控制过江陵城,这个南郡太守多半是虚衔遥领。

按说荆门距离江陵也是近在咫尺了,为什么公孙述还是对其心心念念呢?

《华阳国志》对此有过记载:不东出荆门,北陵关陇,与之进取,则王业不全,子孙不久安也。

可以看到,北进关中,东入江陵对保全巴蜀基业来说是同样重要的两条,所以公孙述才会尽起蜀兵,希望田戎达成据江陵,临江南的短期目标,进而传檄吴楚,大江以南,长沙以西,则可以收之麾下,这当然是长期目标。不过这个长期目标的实现其实有三步,出三峡占荆门为第一步,完成这点以后公孙述军队由蜀入楚的通道就已经打开,据江陵,临江南则为第二步,只有占据江陵,公孙述政权才会在荆州西境有稳定的影响力,公孙述三出三峡一方面我们可以认为他做到了第一步,由蜀入楚可以做到畅通无阻,但同样我们也能发现,其在荆西的影响力难以持久,隔三差五就要退回峡内,这正是因为他拿江陵没有办法,缺乏一个能在楚地持续化经营的基地。至于最后一步尽占长江以南,长沙以西的地盘这其实是地跨荆益的完全形态,而它实现的前提是江陵这个区域核心的存在,没有完成第二步的公孙述自然也没有机会看到自己实现地跨荆益的武功。


公孙述抢先实践了诸葛亮跨有荆益的想法,事实证明没有江陵办不到

公孙述虽然趁着东汉用兵关东,无暇注意西南的机会,视荆西为后院,几进几出,但终究因为没有拿下江陵作为支撑,试想一下,巫山,大娄山环绕了四川盆地东侧,公孙述偏师在外,虽然背靠大山,面朝大江,但仍属于和自己主力脱节,本来如果江陵在手,整个荆西方面就算和益州脱节,还有内在的抵抗力量,但偏偏公孙述没有这个条件。

另外纵使荆门之险提高了敌人地面部队的进攻难度,但也决定了自己并没有太多的空间部署防御力量。当时田戎在荆西就是依靠长江天险广建浮桥和楼观来防守,这从侧面说明了田戎水军力量有限或者说因为缺乏沿江港口难以大面积展开。当然面对东汉缺乏水战经验的非主力部队,这条防线那是相当稳健,所以东汉屡次想回攻荆门都没有成功。但当云台二十八将中名列第六位的岑彭总结经验,依靠着江陵交通和地形优势集中各式舰船千余艘,水路并进时,荆门的压力就空前巨大了。

更可怕的是,这位后来因为用兵如神被公孙述怀疑是哪路神仙的大将,还知道用火攻,这也为后来的赤壁、夷陵养成了长江边上打群架,煽风点火最好使的传统。田戎大败,退保江州,东汉大军也得以朔江而上,虽然岑彭最终因为公孙述派出的刺客而死于斩首行动,但他还是在荆西蜀军没有形成更大战果之前战而胜之,开启了公孙述身死国灭的最后篇章。

公孙述抢先实践了诸葛亮跨有荆益的想法,事实证明没有江陵办不到

巴蜀割据势力和荆楚割据势力的边界有三种情况

一般而言巴蜀和荆楚的交界处正是在三峡中段也就是巴东位置。

巴蜀政权和荆楚政权对峙的边界依照巴蜀势力的张力不同而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就是巴蜀政权止步白帝城。

吴蜀大多数时间都属于这种情况。三峡之中地理环境过于复杂难以有效防守,蜀地割据政权一般会在三峡西段奉节进行防守,以求守军和核心区域的有效联系,而东侧楚地的割据势力则会将防务集中在三峡东段的秭归宜昌,以求来犯之地不能迅速有效的展开队形,获得在楚地的滩头阵地,这种情况以三国最为明显,建安末年,孙刘围绕荆西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在吕蒙白衣渡江刺出最致命一剑之后,刘备彻底丧失了荆州的地盘,因此孙权势力深入到了巫县,而后来刘备大军东征,巫县秭归又复归蜀汉,但是夷陵的小门容不下刘备大军,最终被陆逊一把火烧个干净。秭归巫县又落入了吴手,孙权干脆将秭归宜昌两县合并成固陵郡加强对三峡东端的防守。


公孙述抢先实践了诸葛亮跨有荆益的想法,事实证明没有江陵办不到

夷陵之战(猇亭之战)一般状况图

第二种巴蜀政权东出夷道,控制荆门。

这时蜀地政权能够自由出入三峡,大大改善了上一种三峡东大门掌握在别人手里的情况,但这个时候荆西驻防部队和益州主力部队容易脱节,而荆西部队在当地又缺乏足够的战略纵深和发展基础容易变成军事上的凸出部位遭到打击。公孙述的政权还有夷陵之战时的蜀汉就属于这种状况。

第三种巴蜀政权控制江陵,辐射荆西。

这种情况是《隆中对》中对地跨荆益最基础的设想,在历史上蜀地割据政权少有达到这种在荆州西境有足够实力的条件,只有刘备在击败刘璋之后,孙权背盟之前短暂达到过,而有了以江陵为治所的南郡,虽然仅仅辐射了在其南面的武陵零陵两郡,仍然具备方面实力,可以支撑完成关羽北伐襄樊的大型军事行动。江陵对于巴蜀政权在荆楚立足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公孙述抢先实践了诸葛亮跨有荆益的想法,事实证明没有江陵办不到

赤壁之战后曹操、孙权、刘备三家在荆州的势力划分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诗中蜀地的白帝城和楚地的江陵之间的联系本是多么的便捷,然而这只是相对于大一统的时期而言,在诸侯割据的时候,因为长江过江陵后水面逐渐开阔,两岸地形逐渐平坦,更利于军事行动,所以对于楚地割据势力而言确保江陵在手就是更大程度上确保了国防安全。而就蜀地政权来说,江陵则有机会把自己从偏安的状态和封闭的地理环境中解放出来不至于被三峡堵死在门口,

想越荆门而不得的不止有公孙述,面对白帝城勒兵而还的也不止陆逊。在没有绝对的实力压制前,巴蜀和荆楚之间的通衢长江就会变成天险。

这就是为何说江陵既是楚地命脉,也是蜀地进取的踏板的原因。

公孙述抢先实践了诸葛亮跨有荆益的想法,事实证明没有江陵办不到

东汉各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