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中國高等教育一直在"蹦著走"?

<strong>閱讀引語

私立大學和公立大學是教育健康發展的兩隻腳,現在你把那隻腳砍掉了,只能蹦著走,其實中國高等教育一直是蹦著走的,結果就是永遠護穩,永遠缺少競爭性。


對於現行的教育內容和模式的不滿,越來越多的學生用腳做出了選擇。其實,私立大學和公立大學是教育健康發展的兩隻腳,現在你把那隻腳砍掉了,只能蹦著走,其實中國高等教育一直是蹦著走的,結果就是永遠護穩,永遠缺少競爭性。

我非常關心中國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改革,面對中國高等教育的落後局面,我有著自己的一番深思。相比公立大學,我更傾向於私立大學。如果僅僅只有公立大學,缺乏競爭,勢必造成高等教育的衰敗,而若體制改革到位,私立大學一定比公立大學好,更多的競爭也將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目前非常引人注意的南方科技大學的改革試驗,對我而言,這不過是一個美麗的謊言。

談大學:對於公立系統,我缺乏一些信任

培訓教育是營利性質,是公司化運作,都是上市公司了。大學永遠不可能做成上市大學。在過去的10年間,中國有些民辦大學號稱被外國機構投資收購,也想把它打包上市,但是沒有一家成功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大學的性質決定了它必須是非營利才能做好,任何想從中間賺錢的行為和營利的行為都做不好。

現在大量的民辦大學實際上盈利,盈利就擠壓了對學生的投入,最後個人從裡面撈取資本。它不是不能營利,但是大學的本質決定了它不應該營利。

世界各國,大學琳琅滿目,不同的大學都有其自己的治理結構。對我而言,最理想的還是美國的大學治理結構,當然我們要適應中國的國情做一些改變。美國的治理結構符合辦大學的特點、學術研究的特點、人才培養的特點,也包括資金可持續發展的特點,同時它還涉及到大學中間人與人的爭論問題。美國大學尤其私立大學的辦學機制主要是教授治校,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合理的做法,教授是學校的靈魂人物。你不徵求他們的治校意見,自己想當然地、很魯莽地去治校,既不尊重教授的人格,也不尊重他們的知識,就不可持續。但是中國的很多學校就這麼治了。治的結果顯而易見,中國沒有真正的世界名校,儘管北大、清華在名聲上可以列入世界名校之列。我是北大教育基金會的成員,北大教育基金會的基金現在還沒超過20億元,哈佛大學教育基金會的基金是400億美元,這其實不是來自兩個國家的貧富差距,而是大學管理結構的不一樣。我再舉一個簡單例子,假如北大是私立大學的話,我肯定就不再辦大學了,我就把我的錢捐給它了,要求這筆錢怎麼用,它就能長久地保留我的貢獻。但是對於公立系統,我就缺乏這方面的信任。

談教改:教育想要變好,應把一半公立學校交給民間做

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先生,曾提出一個著名的論斷,他說包括北京大學在內的大學都是在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這裡所說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是對北大的一種批判,並不是對北大的讚揚。我們在北大上學的時候,他教過我們,他屬於新生代,但是又是跨了老一代的人物。現在的孩子進入大學以後,學專業主要是為了找份好工作,對人文情懷和思想市場完全不感興趣。我覺得這是一個時代特徵,北大也不可避免地一定會染上這個時代特徵。但是北大未來要想成為真正的世界頂級學校的話,依然要回到思想陣地上來,絕對不能培養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應該說,豁達的利他主義者才是一個大學真正培養的目標。

對於現行的教育內容和模式的不滿,越來越多的學生用腳做出了選擇,他們紛紛到美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上學。現有體制下中國教育變得好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覺得首先把一半的公立學校交給民間力量來做,二者互相競爭,或許是一個最好的促進。因為在民國時期是有私立大學的,而且很多私立大學做得很好。私立大學和公立大學是教育健康發展的兩隻腳,現在你把那隻腳砍掉了,只能蹦著走,其實中國高等教育一直是蹦著走的,結果就是永遠護穩,永遠缺少競爭性。所以我希望那隻腳再長出來,我所做的就是為另外一隻腳長出來做一點努力。真要想一下子改變這個格局的話,國家應該痛下決心,比如說每年拿出10個大學讓給企業家做。有的企業家都是億萬富翁了,你可以讓大學更名。比如說某個大學,就更名為馬化騰大學,馬化騰說不定就接過來了,這樣的話,馬化騰的投入就不是一點兩點了。因此,國家沒有這個氣度,覺得把大學交給個人辦,失去了思想陣地,這其實是個誤解。

朱清時先生主持的南方科技大學儘管一直廣受關注,被認為是教育改革的試驗田。然而在我看來,南方科大的探索一開始路子就沒走對,朱清時一開始就跟深圳市政府結合,這怎麼可能走對?他一上來,結果就錯了。深圳市政府給他弄一個校園,最後誰說了算?那肯定是投錢者說了算。這不是朱清時的錯誤,深圳市政府給他投錢,辦這個學校,所謂讓他完整地運作,本身就是一個美麗謊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