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出門,自己擔心得吃不下飯……疫情期間害了“心病”,收藏這些“方子”

家人出門,自己擔心得吃不下飯……疫情期間害了“心病”,收藏這些“方子”

河南商報記者 高帥/文 王春勝/圖(部分圖片來源於互聯網)

“我受涼發燒了,會不會感染,會不會傳染給家裡老人和孩子?”

“120能不能及時到?不會車還沒到,我就生了吧?”

“確診了肺炎,家人因為我被隔離觀察了,是我帶來的麻煩。”

…………

疫情期間,各自經歷不同,可能出現了焦慮、驚恐,甚至出現了胸悶、嘔吐,害了“心病”。

這個時候,心理諮詢師出現了。

比如,開封市心理諮詢師協會會長劉建平,焦作市心理諮詢師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市家庭教育指導師協會會長王國防,平頂山市鷹城心理健康發展中心主任趙迎春等,已紛紛組織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隊伍,通過心理諮詢熱線電話,為人們排解心理壓力。

心理諮詢師們都遇到了哪些情況,遇到這些問題,心理諮詢師又是如何進行心理疏導、給出哪些建議呢?

【問題①】發燒擔心自己染病、感染家人,緊張、焦慮

李先生受涼導致發燒,擔心自己感染新冠肺炎,又擔心家裡老人和孩子被他傳染,儘管次日早上再量體溫時已經退燒,可是到單位後仍然內心恐慌、緊張,接著開始焦慮、甚至出現心跳加快、胸悶等症狀。

家人出門,自己擔心得吃不下飯……疫情期間害了“心病”,收藏這些“方子”

心理諮詢師先聽完李先生的傾訴,穩定他的情緒,跟他說,“我理解你的感受,但你過度緊張、恐慌會導致身體免疫力下降,出現心跳加快、拉肚子等症狀。”

同時,告知他普通感冒和病毒感染的區別,增加他的信心、調整好心態。

“可以練習書法啊,從而有效調節心情,感受會好很多。”引導李先生通過適當運動轉移注意力,抽出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另外,心理諮詢師建議他接納現況,教他幾個緩解緊張情緒的小方法,同時提醒他注意瞭解自己的內心和身體的變化情況,確有不適應及時到定點醫療單位進行精準診治。

【問題②】不能出門,不能解決家庭矛盾,痛苦

劉女士家中三代同堂,家人之間有多次爭吵、衝突,多次嘗試改變家中溝通方式,現在有了一定效果,可是家中又出現矛盾,但因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不能出門,“感到很痛苦。”

家人出門,自己擔心得吃不下飯……疫情期間害了“心病”,收藏這些“方子”

心理諮詢師先允許劉女士發洩自己的情緒,聽她講述她自己的家庭成長經歷和原生家庭問題。然後讓她談談,她心目當中對別人的印象、判斷是什麼,從而認清她的主觀認知和客觀事實之間的關係,“你的家庭界限在哪裡,你可以做些什麼,未來還可以在哪一方面優化呢?”

【問題③】高齡產婦懷孕36周多,害怕、焦慮、無力

朱女士生頭胎時急產,現在懷二胎36周多,丈夫是位醫生,現在“戰疫”一線,不能回家陪她,家中兩位70多歲老人還要照顧年幼的孩子。“我怕孩子早產”“我怕孩子有問題”“120會不會還沒趕到,我就生了”“我去醫院檢查會不會交叉感染”……朱女士每天在家想來想去,害怕、焦慮、無力。

家人出門,自己擔心得吃不下飯……疫情期間害了“心病”,收藏這些“方子”

心理諮詢師先與朱女士聊天、蒐集資料、聚焦問題、疏導情緒,幫助她把問題逐個具體澄清、消除焦慮,“孩子不是不動,是動的少了,血壓也不是一直高,而是偶爾高,孩子急產的幾率並不高。你有外出孕檢和生產的問題,我們平臺可以給婦聯聯繫,予以協調。”

掛掉電話後,心理諮詢師與該市婦聯聯繫:“疫情防控一線醫生家屬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我們只有做好後方服務,才能讓醫生安心在疫情防控一線戰鬥。”市婦聯主席隨後打電話進行安排、部署。

【問題④】得知家人曾接觸武漢迴歸人員,焦慮、多疑、恐懼

張女士得知其父母一週前曾接觸過武漢打工返鄉人員,當天開始焦慮、多疑、恐懼。通過了解,武漢返鄉人員現已隔離觀察14天,無症狀,但內心焦慮、恐懼始終無法擺脫。

心理諮詢師勸慰張女士說:“疫情期間更需冷靜、客觀看待問題,避免增加不必要的壓力,影響身心健康。”

另外疏導張女士:從醫學客觀角度來說,武漢返鄉人員已隔離14天,無症狀,應相信醫學,不要負面猜想;心態對免疫力有直接影響,保持良好心態有利於提高免疫力,應積極調整自身情緒;避免把負面情緒傳遞給父母,影響其身心健康。

【問題⑤】家人每天外出上班,擔心、難受,吃不下飯

王女士的老公每天外出上班,怕他受感染,自己很難受,“吃不下去飯,對啥都沒胃口,對啥也提不起興趣,擔心老公也擔心自己。”

家人出門,自己擔心得吃不下飯……疫情期間害了“心病”,收藏這些“方子”

心理諮詢師運用心理諮詢具體化技術,讓王女士對自我認識、情緒狀態及持續時間和對自己生活造成的影響做詳細傾訴。

引導王女士接納自己的焦慮狀態,疫情當前,個人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慌都是正常的,允許它們與自己共存;調整自我認知,把出現的症狀合理化,如吃不下去飯是因為活動量小,不餓;轉移注意力、調適自我,如多和老公溝通,適當活動活動,看看電影等;給予王女士信心和鼓勵,看到自身的力量,“你能主動打電話求助,說明想調整自我啊。”

【問題⑥】家庭產生矛盾,生氣、糾結,身體不適

趙女士的公公婆婆非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出門,“勸也不聽,還在旁邊罵人,我很糾結。”加上和親戚的債務糾紛問題,與婆婆理論後生氣,自己出現反胃症狀。

心理諮詢師先讓她發洩完情緒,讓她說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同時瞭解她的問題和身體疾病有沒有關係。評估她與婆婆和丈夫的矛盾程度,得知他們夫妻關係較為穩定後,引導如何做好夫妻溝通和處理問題。學會劃分界限,處理好家庭的債務糾紛問題,建立界限、做好平衡。

【問題⑦】武漢迴歸人員:得知武漢封城後,恐慌,家人不能回家過年,難受

李女士從武漢回到老家,自己一切正常、沒有發燒症狀,準備在老家過春節,聽到武漢封城的消息後感到恐慌,又因家人不能回家裡過年感到難受。

心理諮詢師傾聽她的感受,關注她的情緒狀態,告訴她首先要接受自己的恐懼,遇上危險有恐懼是正常情緒,恐懼可以幫助我們遠離危險。其次,採取規範的自我保護行為,比如在疫情期間不出門、不串門、不聚餐,外出時科學佩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風、吃熟食。

心理諮詢師和李女士說:“恐慌、擔憂情緒來臨時,用幾分鐘時間,來練習核心心理學的‘聽息法’:數息、調息與隨息。每天可以和孩子視頻聊聊天,分享一下各自的感受。把擔心或緊張的事情說出來或寫下來,專注地做你感興趣的事情。”

【問題⑧】丈夫做生意賠錢、在家通宵打遊戲,與妻子發生肢體衝撞

韓女士與丈夫是大學同學,戀愛結婚11年,育有一個6歲男孩,現在懷二胎八個月了。她因不滿丈夫做生意賠錢幾十萬元,現在家打遊戲,有時可以打到天明,叫丈夫睡覺,並抱怨了他,丈夫第一次與她發生肢體衝撞。

心理諮詢師用將近一個小時,聽韓女士來傾訴,給她以共情。幫她理清思路,“非常時期,你有什麼想要解決的具體問題,需要什麼樣的幫助呢?”然後,心理諮詢師找到焦點問題,和她一起用排除法把不能使用的方法去掉,讓她找到身邊可信賴的支持者(小姑子),尋求小姑子幫助。

對韓女士的焦慮、憤怒情緒指數進行評估,原來是10分,現在是2分,心理諮詢師建議韓女士:“深呼吸幾下後,放些胎教音樂,在放鬆中睡一覺。吃飽喝足後,和小姑子用‘我信息’表達法溝通,有事你還可以和我打電話。”

家人出門,自己擔心得吃不下飯……疫情期間害了“心病”,收藏這些“方子”

【問題⑨】工作在“戰疫”一線,心裡焦慮、恐慌、內疚、自責

孫女士工作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負責在小區門口執勤,接觸人員相對較多,心裡產生了焦慮、恐慌,並因工作中的一次意外受到驚嚇,心裡更加焦慮、不舒服。單位領導考慮實際情況,給她安排了相對清閒一些的崗位,但是她心裡又有些不舒服、自責,“我沒有和領導、同事那樣,堅守在一線。”

心理諮詢師細緻、耐心地安撫孫女士的情緒後,疏導她內心的糾結與衝突,講解疫情期間科學、客觀的防控知識,最終解開諮詢者的心結。

孫女士後來說,和心理援助工作人員溝通後,心裡舒暢多了、糾結少了,下午去上班時輕鬆了許多。

【問題⑩】53歲一線教師不會線上教學,著急、發愁、焦慮、煩惱

馬大姐是位一線老師,53歲,獨居,平時講課多用傳統手段,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學校要求老師準備在線上為學生上課,她沒有這方面的基本技能,又不能出門找人指導,心裡著急、發愁、焦慮、煩惱。

心理諮詢師傾聽並回應馬大姐,緩解她的情緒。引導馬大姐關注正向,幫助釐清問題中的重點,樹立信心、充滿希望,靜下心來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建議她平時多與他人交流溝通,給予她具體的方法指導,“你可以下載釘釘、騰訊會議等APP,我也是最近才真正接觸和使用,用起來不是很複雜。”

家人出門,自己擔心得吃不下飯……疫情期間害了“心病”,收藏這些“方子”

【問題⑪】感染新冠肺炎,家人隔離觀察,自己心裡難受、內疚、自責

王先生確診感染新冠肺炎後,住在醫院裡,家中親人被隔離觀察。他確診後思想壓力大,心裡難受、內疚、自責,不停哭泣:“我給他人帶來了麻煩,害怕有人因為我感染上肺炎。”

心理諮詢師耐心傾聽,對王先生的遭遇表示理解,進一步安撫;鼓勵他相信科學、積極治療,要相信新冠肺炎可以治癒,多和醫生溝通,減少無謂的猜測;事情的發生並非他有意為之,減少無謂的自責;可通過電話及微信等方式,與家人或朋友傾訴,更重要的是尋求專業幫助,把煩惱告訴心理老師或專業醫師。

​(編輯 崔莉莉 吉倩倩 見習編輯 王紅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