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日记:《换我试试吧》《第一天就扎了个深静脉》

2月2日,南通大学附属医院7名医疗队员出征湖北驰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重症病员的救治,7名医疗队员分别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顾俊和主治医师丁亮,重症医学科(ICU)主治医师陆舒、主管护师侯亚玲、主管护师葛洪兵、护师朱志红、护师张叶楠。他们支援的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该院区被指定为“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危重病人救治定点医院”。


在前方面对的是什么病人?

工作时是什么状态?

生活情况怎么样?

这些都是大后方同事们

队员家人们和热心老百姓

特别关心的问题

为此

我们请前方队员

在不影响工作、保证休息的情况下

写战地日记

今天为大家分享

医疗队员的日记

第8、9篇

——


战地日记 8


2月7日 20:10


《换我试试吧》

战斗打响已经有两天多了,重症监护病房就是我们的主战场,从一个ICU医生的视角看来,这里硝烟弥漫!短短不到48小时,从各处转来的31名危重症患者就将病房快速填满,这样的工作强度放在普通ICU病区也大到无法想象,何况还是高等级隔离病区HLIU,所以全体医师排加强班,全力收治患者。


我们是一群平凡的人,为了心中的信念聚集到一起,在ICU这个战场上,无数的陌生人在默默付出,我看不到他们的面容,甚至看不清他们的眼睛,但每个人在奔向病房时的脚步却是无比坚定。


昨天的夜班是繁忙的、也是难忘的,手上分管了14个病危患者。刚接班不久,另一个值班医师的床位病人出现了病情变化,呼吸衰竭,氧合水平快速下降,需要紧急气管插管!但插管的过程也是带毒气溶胶集中释放的时候,这就是火线拼刺刀的时刻,我们江苏的同志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准备喉镜行插管操作!防护服中的我们行动是受限的,起雾的面罩也让视线变得非常糟糕,这使得抢救操作难度加大,床位医师尝试了两次都没有成功,遇到困难插管!这时患者情况持续恶化,血氧饱和度降至50%左右,心率出现下降趋势,情况十分危急!等待麻醉医师会诊吗?一套防护流程最快也要半小时以上,等不及了!我知道这个时候我应该站出来,为了病人、为了战友、也为了心中的信仰。“换我试试吧!”我接过了战友的喉镜,开始操作,声门无法暴露,通过努力仅可见一点会厌,挑起会厌顶入了插管。患者有呛咳反射、呼吸机流速波形正常,氧饱和度上升,心率稳定!我知道我成功了,患者是幸运的,我是幸运的,我在这一刻的短兵相接中取得了胜利!


这就是ICU值班的日常,是平凡的我们为了战胜疫情所做的平凡工作,希望无数个平凡付出能够换来早日的凯旋!


不负光阴不负自己!不负所爱不负被爱!


战地日记:《换我试试吧》《第一天就扎了个深静脉》


战地日记 9

2月7日 20:45

通大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丁亮


《第一天就扎了个深静脉》

第一天是临时通知上夜班的,虽然白天没有休息,但我依然精力充沛。第一次上战场,我内心有点紧张和激动。穿好所有的防护隔离装备,用时约45分钟。


进到重症病区,刚交完班就来了三个新病人,我们几个一线医生各自处理。每个病人影像资料都比较典型,病重的往往是高龄或者合并基础疾病的。隔离ICU病房的工作模式和平常有很大区别,需要我们快速适应。一顿忙活后已经四个小时过去了。


小有成就的是当天完成了我在重症隔离病房的首个股静脉置管操作。由于带着护目镜和面屏,镜片上很多水雾,视线受到很大影响,穿着全套防护服,动作难以施展,外加多层手套手指触感明显下降。在没有超声定位的情况下,凭借数年的经验有条不紊中完成了操作。


新开的病区工作量比较大,第二天接着又上了夜班,一开始便遇上一点小插曲。接完班后忽而觉得头晕,由一侧眉骨上方牵至半边脸和脖子都不舒服。才上第二天班可不能出状况拖后腿,我咬牙坚持着看完自己管的病人,随后到半污染区调整了一下护目镜,顿时觉得舒服多了。应该是护目镜戴得太紧压到了一侧眉弓,局部循环受阻的原因。所以给一线的小伙伴们一个提醒:护目镜一定不要戴太紧,并且尽量调整到自己舒适的位置再进污染区。


第二天30多个病人基本都收满了,人工气道使用呼吸机支持的病人占到一半,剩下的都是使用高流量吸氧和无创呼吸机的病人,病区的供氧在超负荷运作,工作量大到难以想象。我内心有些许压力,但更多的是对危重病人的同情,他们本可以过年和家人团聚。现有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并非对每个人都有确切疗效,希望他们能够很快建立自身免疫战胜病毒,早日度过难关。


战地日记:《换我试试吧》《第一天就扎了个深静脉》


战地日记:《换我试试吧》《第一天就扎了个深静脉》


战地日记:《换我试试吧》《第一天就扎了个深静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